苗族服饰文化双语绘本创编及其融入对外幼儿汉语教学行动研究
——以泰国公立正才学校为例

2020-11-28 05:45兰燕罗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双语苗族

兰燕,罗婷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1 问题的提出

幼儿汉语学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学资源不适与匮乏的制约。作为汉语学习的重要资源,泰国汉语教材存在下列问题:(1)部分教材编写年份太早, 内容稍显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现有中国的汉语教材针对泰国编写的不多, 内容缺乏国别针对性, 大部分教材没有中泰双语的注释,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3)汉语会话类教材涉及文化内容不多[1]。结合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发现,该幼儿园没有固定的中文教材与练习册,只有一些零散的卡片教学资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接触到优质的汉语资源,学习到的汉语是分散且较为凌乱的,导致幼儿汉语学习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2 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通过追寻文化迁移轨迹, 观察不同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语用习惯,将语言知识切实转化成交际能力[2]。”由此可知,民族文化对幼儿第二语言发展与应用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对外幼儿汉语过程中呢?众所周知,绘本是孩子了解其他民族文化较好的途径之一,相关研究也表明:教育者可以通过使用代表不同背景的人的写好的绘本传记,引导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发展跨文化的理解[3]。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民族绘本来帮助幼儿跨文化理解的发展[4]。

综合整理文献资料不难看出,国内外研究者都肯定了民族文化对幼儿的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作用,而以绘本为载体,将苗族服饰文化融入绘本教学的形式,无疑是幼儿感知与学习中华民族文化较好的方式。

3 方案设计与实施

3.1 整体研究框架

首先整理、 分析泰国汉语教学的需要与幼儿园的现有教学资源,确定基本思路,开始创编双语绘本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其次运用创编的双语绘本对小、中、大班3 个年龄班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并进行实践,搜集整理幼儿在活动中的反馈并做出反思与总结,形成生成性绘本,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进行两次分班教学。最后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强、有效的教学建议和一些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5]。

3.2 双语绘本创编及教学

3.2.1 苗族服饰文化价值分析

苗族服饰以其精巧的银饰、 丰富繁多的色彩和款式,在中国56 个民族中,独具特色。学习苗族服饰文化,不仅能够让幼儿了解苗族服饰文化,还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汉语的学习。而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苗年”,这一天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大家会举行很多仪式,如吃“团年饭”“串寨酒”、跳芦笙、斗牛、赛歌等,在这一天,苗族人民会穿着最耀眼灿烂的苗族盛装游街,姑娘们穿“百鸟衣”,戴银首饰,“银佩脆响”和笙歌,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来到主会场,举行一场大型的苗年庆典,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双语绘本的创编[6]。

3.2.2 绘本图文设计

笔者选取幼儿熟悉的意象“舞蹈” “牛” “火把”“美食”作为苗年的素材,故事一开始,展示出苗族特有的蜡染步骤,围绕女孩为了苗族苗年的穿什么服饰而展开,在苗年这个大的故事背景下进行绘本的创作。

绘本封面采用了苗族特色青色与对称的蝴蝶、鸟、鱼为主调进行创作,蝴蝶与人身结合的形象突出了苗族家喻户晓的蝴蝶妈妈的故事,为苗族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绘本主体部分,结合苗族服饰的追求强烈色彩对比的特点,笔者选择了苗族红、黄、蓝3种颜色为服饰的主调,辅以绿色、橙色进行创作,另外,不同事物在女孩的裙子上进行变化时,两者的颜色都有强烈的对比,突出裙子上产生的新变化,幼儿能够更好地观察与分析,参见表1。

在文字内容上则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整个故事,从儿童视角出发,跟随儿童的眼睛和兴趣去观察和探索,引发幼儿对绘本的共鸣,仿佛自己就是绘本中的人物,有助于幼儿对绘本的理解。

表1 《我要去苗年》绘本设计

3.2.3 实践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幼儿喜欢模仿绘本中出现的事物,幼儿还能够根据新事物说出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教师在讲“哎呀,花朵飞到裙子上啦! ”时,幼儿都做出闻花香的动作说“好香呀!”在看到裙子上出现小鸟时,部分幼儿用手做出鸟飞起来的动作。在阅读绘本过程中,由于裙子每次产生新变化时各页面出现的事物没有联系,幼儿无法通过画面预测下一次裙子会产生的变化,幼儿很好奇裙子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导致后期幼儿加快了阅读绘本的速度。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将利用绘本中出现的事物的特征进行绘本的创新,创作出可支持幼儿猜想和预测的情节,鼓励幼儿大胆预测和模仿,增强幼儿在阅读中的自主性。

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已经初步了解“苗年”这一节日和一些“苗年”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但这些事物都是一些零散的经验,幼儿不能将这些零散经验整合起来将其与“苗年”相对应,因此,根据幼儿反馈后笔者生成了绘本《裙子,变变变》,具体内容如表2 所示。

新的绘本《裙子,变变变》由蜡染场景开篇,女孩运用蜡染制作精美的布料,通过女孩一天的奇遇,穿上了美丽的苗族服饰去参加苗年的过程,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苗族的服饰文化。绘本的文字语言上用“我该穿什么呢?” “xx 飞到裙子上啦” “我的裙子变成xx 的花样了”的简单句型进行引导幼儿学习与观察,绘本以三拍子的节奏有规律的发展,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绘本故事内容,记忆汉语词汇。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画面右上角的线索,让幼儿推测下一个女孩会遇到的动物,既能锻炼幼儿的想象与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感,更好的支持幼儿用汉语进行表达,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发展。

表2 《裙子,变变变》绘本设计

4 经验总结及反思

4.1 创编双语绘本应以幼儿为本

在创编民族文化绘本时,一切要从幼儿出发,了解幼儿的天性和需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双语绘本的主要受众面是外国幼儿,他们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比较缺乏,从幼儿的发展看,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都适合幼儿进行学习。因此,在选取绘本内容时应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感受与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而提高幼儿的汉语水平。

4.2 创编双语绘本应兼具文化性与趣味性

创编民族文化类别的绘本,应该结合实际需要,将民族文化与趣味性二者结合呈现,让幼儿在快乐有趣的画面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文字和画面应符合幼儿视角,让幼儿通过简单的画面明白每个场景所表达的意义和整个故事的发展,如笔者创编《裙子,变变变》的绘本时,女孩去不同地方裙子就会产生新变化,幼儿还能根据画面中的线索去预测和猜想裙子的变化,既很好地呈现了苗族服饰的演变又保留了幼儿一定的想象空间。

4.3 创编双语绘本需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不断改进与完善

创编双语绘本是在与幼儿不断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改进的,不是一次就能够很好的达成文化输出与汉语的教学,需要将绘本与幼儿多次磨合,结合孩子们对绘本的反馈和孩子们感兴趣的点,设计一本能够带领幼儿自主观察和思考的双语绘本。双语绘本不仅只是将知识呈现到画面上,整个画面的色彩、细节、线索、构成都应该通过幼儿的反馈,经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构思,引导幼儿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让幼儿能够对其产生兴趣与自主探索的欲望,进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汉语学习。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双语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非遗视角台湾高山族(原住民)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