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人际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20-11-28 07:52曾美玲林煜斌何思学
商情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交流大学生

曾美玲 林煜斌 何思学

【摘要】沟通是一个传递并获得理解的双向过程,是个体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途径。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人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新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其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良好的沟通能力则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一种基本体现。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下,如何认识和准确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要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字】大学生 人际沟通 问题研究 对策

一、认识人际沟通

沟通就是与人交谈,并且达到自己事先想要的结果或者效果。交谈并不仅仅指说话,肢体语言、行为语言,凡是可以代替语言的行为都可以包括在交谈内(张春,2016)。人际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交流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种交流主要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实现(曲巍,2013)。沟通是一个双向过程,是由信息发出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和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发出者所发出信息的过程所组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相互理解,但不一定要求意见一致。

当今大学生里,“90后”相继毕业踏人社会,“00后”也逐渐踏人大学校门,当这些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时,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难免会出现问题。人际沟通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面对这些人际问题,学会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人际沟通存在问题类型分析

大学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步入大学便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师、同学、教职员工等。大学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可是,有一些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沟通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

在当今的校园里,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他们都事先考虑自己,也希望其他人都围着自己转而不顾他人感受。他们在与父母相处时,希望父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不顾家人感受,比如当他看上一样特别贵重的物品时,由于父母无力购买而生气甚至出现哭闹、威胁父母等行为;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会不顾同学的感受而做出一些自私的行为,比如在寝室时,当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会发出一些吵闹的声音,但是当在他休息的时候便不允许同学发出仁汁可声音以免影响他休息。当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时,他的所有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注意力会变得狭窄,将自身的利益和问题扩大,最终导致与他人难以处好关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当代进入大学的“90后”与“00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纵容娇宠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不为他人感受着想的性格和观念。这种问题导致的结果便是与同学交情不深,缺少知心朋友,朋友们会反感他,最终逐渐地远离他。

(二)自我封閉,不愿与他人交往。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些学生会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社交活动,他们常常伴随着与他人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或存在自责心理等问题。他们对人际交往会产生一种敏感、害怕的心理,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与他人交往,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安全舒适区”以避免与他人沟通。导致这一问题的成因主要有:①存在着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因素、自我认识不足以及成长经历等因素,导致了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认识别人,出现了敏感、失衡和情绪化从而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往与沟通。②大学生渴求社交、渴望拥有交心的朋友,但往往由于交际沟通能力有限、缺乏技巧方法等多种原因,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最终将自己封锁起来,不愿与他人交往。

(三)由于生活琐碎小事引起的争吵。

在大学生活里,寝室矛盾是最常见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由于舍友之间一些生活习惯及生活细节所引起的,如吸烟、游戏外放、抖音外放、打电话等等,不少同学也因为处理寝室关系不当而申请调换宿舍甚至搬出宿舍。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恰当、不及时所导致的,绝大部分人只要通过有效沟通后,矛盾是能够顺利解决的,寝室关系也和好如初。说明,有效的沟通能够促使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矛盾的化解。

(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低头族”的产生。

随着当代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无疑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喜爱追赶潮流的大学生自然成为了智能手机使用的一大群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便可接收及发送信息,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新群体——“低头族”。他们习惯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来进行沟通,而不愿意当面通过言语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来将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填满。低头族的出现导致了人们更加不愿意采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方式,而单纯依靠信息中的言语信息理解信息的意义,很容易出现信息的曲解。

三、影响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因素分析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交流和沟通中,刘中艳和甘银指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受两个变量的影响: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其中内生变量主要包括交流主体的性格类型,而外生变量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等外部因素(刘中艳、甘银,2013)。

下面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内生变量

性格因素:一般来说,性格开朗、大方、爽快的人在人际交流中比较容易沟通,而性格内向、孤僻、狭隘的人在沟通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展成熟度慢于生理发展的成熟度,性格的差异性也形成了大学生沟通能力的不同。有的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力家庭等各方面他都比不上其他人,害怕并且排斥与他人进行沟通;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和人打交道,这使得沟通存在着障碍;还有的大学生嫉妒心理比较严重,不善于正确看待其他好的优秀的事物或人容易心生妒忌,在背后低毁他人,这些都是产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原因。

(二)外生变量的影响。

1、家庭环境因素

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类型、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氛围时刻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沟通影响因素中,家庭环境因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家庭結构的因素。生活在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受到家人的呵护关爱,其人格和心理素质发展的也比较健全。因此他们容易与人相处,沟通交往能力较强。而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双方完整的呵护及关怀,就可能会影响到其心理素质的发展,从而使得其人际沟通造成阻碍。第二,家民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因素。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充当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表达至关重要。父母的教育态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子女的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其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当今大学生群体中,90、00后大学生相对比重较大,而这类群体的个性鲜明。随着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变得越来越普遍。充分的爱抚与关怀、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他们树立了积极开朗的性格和心理,但过分的溺爱和从小缺乏与同龄孩子姐妹沟通交流,使得他们在人际交流沟通中容易自私自利,傲慢无礼,交际沟通能力有限,影响着人际沟通。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形态,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在中学时期,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以高考作为指向针,过分追求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教育培养,忽视了人际沟通交往等其它素质的培育。而进入高校后,大学生在步入大学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在面对现在的班级时,与以往高中初中不一样,大学更多的是与舍友的沟通比较多。而良好的班级氛围,凝聚力强的班级环境,人际沟通也较为融洽。大学寝室,舍友就如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个和谐的宿舍环境不仅可以促进舍友之间的感情,也为人际沟通提洪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由于宿舍人员的性格各异,来自不同五湖四海,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都各有差异,热情直爽的人可能会因为心直口快或是某些小细节而导致宿舍的小插曲,沉迷网络游戏深夜敲击键盘声影响舍友睡觉。这些种种,使得宿舍气氛出现不融洽的一幕,给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设置了一道屏障。除此之外,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人际沟通课程培训,这使得很多学生智商很高而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的相处、交流和沟通。

3、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求学的阶段,还未踏入社会,然而却面临着毕业后与社会很接轨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QQ、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与虚拟的互联网沟通而忽视了面对面交流。因此长期习惯于在网络社交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淡,使现实社会中的沟通遇到障碍。在大学生在现实中过度依赖于互联网手机信息交流,使得家人和朋友相处交流的时间变少,更加的孤僻,只与手机交流。由于部分大学生未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在毕业求职时屡遭挫折,因而在求职中被淘汰。除此之外,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拜高踩低现象,使得很多大学生受到影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愿意与家庭贫困的同学做朋友,形成大学生之间人际沟通的障碍,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隔阂,不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四、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提高的策略

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大学生沟通的提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步入社会接轨社会尤为重要。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应该:

(一)培养积极健康的沟通理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接轨的特殊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良好心理品质的基本前提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交往,而心理健康是冲破沟通的有力武器。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运用心理教育来鼓励培养和疏导大学生慢慢走出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成为宽容、合作、理解、助人的品质。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现实沟通互动比网络沟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沟通双方在情绪上相互感染、相互理解,传递感情。因此,教育者在培养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时,不要让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阻碍了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面对面交流,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现实沟通与虚拟网络沟通之间的关系,鼓励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沟通交往观念,增强主动沟通意识,拓宽人际沟通渠道,让学生意识到现实沟通的重要性。

(二)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知己知彼。

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异,文化差异,换位思考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个人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判别人,没有办法全面地接纳、了解他人,沟通将会出现障碍。为此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包容体谅,正确认识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沟通出现误解时,要多站在对方角度理解他们,积极面对差异。知己知彼,多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正确学习、了解对方,摆脱自己僵持的思维束缚,从对方的角度反观自己。克服交往情绪障碍,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意识到自身人际沟通能力存在的不足,提高自己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意识,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正确转变观念,学习沟通技巧,积极参与学校与班级组织的活动,娱乐、竞赛、志愿服务等,加强人际沟通的能力。从被动的交流到积极主动地沟通。

(三)学习人际沟通课程,掌握人际沟通艺术。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现状情况加入人际沟通的课程教学,对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这门学问进行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使他们学会在人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学生掌握交流的原则和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品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是人际间相互理解的过程,为此作为沟通主体,要掌握人际沟通的艺术。首先讲话要有礼貌,掌握沟通的底线,即不揭对方的短,不戳对方的痛处。其次,交谈要看对象,进行交谈对象的定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是这个道理,为此要有效倾听,有效反馈。巧妙利用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面部神情,如微笑与赞美,这些都是是沟通的润滑剂。

参考文献:

[1]张春,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M].式汉:式汉大学出版社,2016

[2]曲巍,人际沟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刘盼,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2014

[4]朱丽芬,代祖良,李志宏,韩云萍,余燕.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研究[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第2期

[5]刘中艳,甘银,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与培养途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41-45.

[6]祝捷,新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与提高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393.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交流大学生
如此交流,太暖!
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大学生就业趋势
技工院校幼师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谈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