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普产业发展与丰富科普产品的几点思考

2020-11-29 01:21鹏,李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普产品研究

任 鹏,李 响

在全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应急科普“抗疫”虽然功不可没,却也暴露出科普产品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之一是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促进科普产业快速、高质发展,如何向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产品,已经成为科普研究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近年来在一线科普企业从事科普推广研究工作,一直关注科普产业和科普产品的发展问题,并在相关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研究思路和初步成果。尝试通过梳理科普产业、科普产品相关的国内外典型研究文献,分析科普产业发展已经建立的基础,提炼科普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科普产品不丰富的一些问题,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科普产业发展丰富科普产品的一系列对策建议。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及专门的科普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内容提供参考,也可供科普工作者特别是科普产业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1 近年来科普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根据Scopus数据库学术文献统计,笔者检索了近10年来有关科普产业研究的文献,选择了研究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对策建议等密切相关的18篇文献进行分析。目前没有检索到专门研究科普产业的国外文献,一些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方面,对研究科普产业有借鉴意义,这里选择几篇典型文献进行分析。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Ooi等[1]综述了有关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观点和一些知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政府及其相关政策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Chuluunbaatar E O等[2]认为集群发展对于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并运用集群理论整合社会性方面的相关内容,阐述促进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T.K.Sung[3]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创意产业中应用对企业战略和绩效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应用能给创意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和绩效。大卫·赫斯蒙德夫(David Hesmondhalgh)是文化产业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著作《文化产业(The Cultural Industries)》[4]系统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定义、历史、特征,文化产业的全球化以及文化产业中的新媒体、数字化问题,研究了互联网和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建立了完备和系统的文化产业分析框架。相对国外学者寥寥无几的研究文献,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其主要观点简介如下。任福君等[5]对科普产业进行了界定,从理论层面呈现了科普产业的市场需求基础、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构成环节和科普产业发展的内容宗旨,为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周荣庭等[6]研究了芜湖科普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科普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任福君等[7]梳理了我国已有的科普产业政策,研究了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莫扬等[8]研究了我国科普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9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刘璐等[9]研究了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案例,对历届芜湖科博会的主题、展会规模、展会交易额、活动类型、展会特点和意义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科博会维度描述了科普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芜湖科博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周建强[10]在总结安徽省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完成了安徽省科普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对安徽省科普产业发展的态势、优势、特色等进行了分析。张伟捷等[11]对比研究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指出了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和完善促进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张仁开[12]研究了上海科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上海培育和发展科普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任福君[13]在分析和述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科普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王康友等[14]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和调研情况,分析了我国科普产业的整体规模、主要业态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建议。任福君[15]研究了新时期我国科普产业发展趋势,并在科普产业相关研究、实践探索、政策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对策和建议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任福君[16]以政策变迁发展为主线盘点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科普历程,涉及了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促进科普产业发展、丰富科普产品等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2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普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效,为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显著推动国家科普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需要大量的科普产品资源,从需求上有效拉动了科普产业发展。

二是科技馆免费开放等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为科普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至2020年,全国免费开放科技馆已经达到了219座,需要大量科普产品资源支撑,可以说从政策上推动了科普产业的发展。

三是科普信息化工程和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普项目或工程实施,产生了对科普产品的进一步需求,为科普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项目基础。

四是芜湖科博会、上海科博会的连续成功举办,为科普产业发展搭建了较好的科普产品交易平台。芜湖科普产业园区建设等为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孵化器。

五是科幻产业的繁荣和科普动漫、数字科普、科普创意等新兴的产业形态的发展,促进提升了科普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助力科普产业搭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

六是借“一带一路”倡议东风,一些优秀的科普产品已经走出国门,为我国科普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积累了经验,有利于我国科普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科普企业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化思维,开发生产出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科普产品。

七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产品需求既拉动了科普产业发展,也促使科普产业迎来了难得的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机遇。

八是科普产业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政策研究和国际化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积累了一批比较丰富的成果,为科普产业发展奠定了决策支撑基础。

此外,科普产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新技术催生新的科普产业业态、文化产业的引领拉动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科普产业的发展。

3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理念在几代领导人的论述中得到贯彻,但相比于科技创新所形成的巨大产业,科普的产业支撑还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对科普产业发展和科普产品丰富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综合分析研究已有文献,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工作和体会,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的科普产业仍然处于“散、缓、小、弱、短、低”的状态。

一是科普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都比较分散,科普产业集中度差。

二是科普产业发展缓慢,科普产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也难以满足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役情)对应急科普产品的需求。

三是科普产品多以单件形态为主,科普企业的生产服务规模和行业的整体规模都比较小。

四是科普产业整体在市场中竞争力差,无论在文化产业体系还是在国家产业系统中都属于比较弱势的产业。

五是科普产业的产业链短、创新链短、供应链短,需要融入更多的产业元素,短板突出明显。

六是科普产业结构仍以展教品业、出版业等为主,低端产品、服务集中于微笑曲线谷底。

3.2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

科普产业发展“散、缓、小、弱、短、低”的主要原因,可分析概括如下:

一是我国科普产业发展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即便是在科普领域内部,重事业而轻产业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也还普遍存在。

二是科普产业的内容创新和服务创新都明显发力不足,没有跟上人民群众对科普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步伐。

三是推动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尚未形成支撑这一产业蓬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对科普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的《科普法》颁布已近20年,但从未与时俱进地修订,而且至今都没有制定过实施细则。

四是支撑科普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的相关主体各自为战,还未形成各方联动的局面。

五是科普产业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从业人员人才仍然匮乏,对科普产业发展支撑明显不足。

六是科普产业发展的理论、实践、规划、政策和国际化等各方面研究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总体上说仍然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研究体系和系列研究成果。

4 发展科普产业、丰富科普产品的几点建议

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产品需求,特别是应急科普“抗疫”中暴露出的科普产品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科普产业的蓬勃发展,要从根本上树立科普事业和产业并行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摒弃重事业而轻产业的传统科普发展思维,树立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并举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在当前各类与科普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规划、计划、法规等,都到了适用期,面临着研究制定新的规划的历史节点。因此,应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政策法规、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监测评估等内容,并充分体现在面向203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相关专门的科普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在政策制定、规划研究等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对市场资源的充分利用,大力发展科普产业、丰富科普产品,并加大对科普产业的宣传力度,树立科普产业的社会形象,扩大科普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从源头上为科普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基础。建议特别要研究、谋划好科普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以承载新时代科普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建立健全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科普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应该深化政策法规研究,推动修改与科普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支撑科普产业高速高质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要抓住2020—2021年各类规划到期转段的机遇,早日修改《科普法》,或出台与时俱进的《科普法》实施细则;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0—2035)》,将科普产业相关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启动研究制定专门的《科普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2035)》等。

二是建立健全科普产业标准体系,为实现科普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2017年建立的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开展科普产业业态、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推动科普产业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研究,特别是推动科普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形成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基础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等。

三是推动筹建国家科普产品研发中心,为创新引领提供支撑。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和科技馆免费开放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相关高校院所以及龙头科普企业在科普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联合筹建国家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并发挥好研发中心在科普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制定、规划研究、科普产品研发等方面战略高地的引领作用。

四是大力扶持建设一批骨干科普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引领作用。借助国家双创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东风,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选择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影响的科普企业,重点扶持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在条件成熟时,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上市。在上述骨干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科普产业新兴经济区和经济带。

五是进一步推动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发展,打造企业孵化平台。及时总结芜湖科普产业园等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经验,汲取教训,适应新时代科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一批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普产业园区。可搭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快车,借船出海,建立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借助各类科技和经济园区建设的大势,建设科普产业园区,或在已有的各类产业园区中加入科普的元素,把科普企业引入相关园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普产业发展。

六是进一步拓展新兴科普产业业态,提升产业影响力和带动力。随着网络新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科普产业业态将不断涌现。应该大力支持科普创意、网上有偿科普主播、有偿阅读和观看的科普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科普产业业态发展。不断针对科普事业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科普产业影响力。

七是进一步实施重大科普项目,拉动科普产业发展。在新时代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驱动下,一些传统的科普项目还会延续,一些新的科普项目会不断催生。因此,应该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工程、科普产业进军“一带一路”国家工程、科普信息化工程、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及科普产业理论、实践、政策和国际化研究等重大项目,带动科普产业阶跃式发展。

八是大力发展科幻等核心产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流浪地球》等本土科幻影片取得票房丰收和科幻图书市场的繁荣,我国科幻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要抓住科幻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建设科幻电影和科幻图书创作基地以及科幻产品国家工程中心等机构,从源头上促进科幻产业发展并带动科普产业整体发展,进一步丰富科普产品。

九是大力实施科普产业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普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目前我国科普产品的创意、研发、运维管理等专业人才短缺,尽管近年来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等部门通过科普硕士等渠道培养了一批科普专业人才,但是这些硕士在毕业后从事科普产业相关工作的并不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仍未取得实质性转变。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科普产业相关工作,支撑科普产业发展,同时也对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的需求积累了人才资源。

十是加强监测评估,为进一步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应该定期组织开展科普产业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估,及时了解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状况和科普产品的生产销售及使用运维情况,研究编撰发布年度中国科普产业发展报告,供各方面研究和相关决策时参考。

猜你喜欢
科普产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科普达人养成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微科普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