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新媒体时代鞍山评书的现状与传承

2020-11-30 14:41刘奕晨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鞍山评书传统

刘奕晨

一、灵妙化:时代的变迁与艺术空间的趋微

鞍山评书有别具一格的曲艺特色,醒木、白扇、青衫、桌椅曾作为鞍山城市文化艺术生活的鲜明符号,已深深寓于鞍山市城市形象之中。2008 年,鞍山评书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鞍山评书不仅是鞍山和辽宁地区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瑰宝。评书作为一种优秀的艺术载体,从时间上来看,它承载着时代性的文化精神;从空间上来看,它亦印记了地域性的艺术特征。

鞍山评书历史悠久,自形成艺术体系已有140 余年,而追溯其根源,这种艺术形式很早就已经展露出了雏形。辽宁地区在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早在辽金时代,契丹族就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字,在文化上自然拥有一定的追求。随着中原汉人来往千山地区,契丹族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便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时常举办的“俳优”表演便是其中一种。“俳优”在古代是讲述有趣故事的艺人,俳优表演时神态夸张,语调滑稽,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做出相应的姿态和表情,在当时广受好评。由此可见,这种曲艺模式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由于地理位置相近,鞍山评书与沈阳评书师承同门,清朝同治年间评书艺人王奎胜赴沈阳地区说书,《西游记》《济公传》已经成为评书界的“流量大IP”。到了清末,沈阳已有11 个茶馆用来专门说评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辽宁省内矿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为满足矿工们工作之余的文化需求,评书在省内各地生根开花。鞍山钢铁公司的成立成为评书受众聚合的契机,在这之后,工人作为评书的受众明显增多,鞍山也就自然成为评书艺术的孕育地。如此盛况吸引了很多著名艺术家,不仅是评书艺人,还包括在京表演大鼓的“说唱”艺人,纷纷转行来鞍山说评书,用于说书的茶楼四起。虽在这盛世来临之前,评书艺人也曾经历过“文革”的打压,评书艺术的发展并不顺风顺水,但正如单田芳先生在传记中提到的,“十年浩劫结束了,人们渴望娱乐,但当时娱乐场所又不多,茶社成了他们唯一开心的地方,所以业务相当之好,由于听众太多,连台上都坐满了人,茶社不得不限制每个人只能买两张票,多了不卖”。自此评书在鞍山生根,鞍山也成了东北评书的重要基地之一。

20 世纪80 年代,鞍山评书的受欢迎热度空前绝后,全国各地的评书艺术家和评书爱好者云集于鞍山的剧场、茶社,为鞍山评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创造力。在这一时期,评书艺术也收获了极大的知名度。新中国成立初期,鞍山的评书仍然选用传统书目,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著名评书艺人杨田荣先生对评书书目进行了创作和改编,并且将说书的节目搬上了电台。20 世纪80 年代,评书艺人单田芳、刘兰芳、张贺芳精湛的评书技艺使鞍山评书迎来了“三芳争艳”的局面,鞍山评书步入鼎盛时期。内容上,录播版《岳飞传》《隋唐演义》《林则徐(八十回版)》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成书版短篇、中篇、长篇现代评书已达80 余部,电台录播评书达百余部。而在形式上,评书也从茶楼、剧场走向电台、电视台和出版社,实现灵妙化的转变。

“灵妙化”原是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提出的技术产品发展趋微的概念,芒福德(Lewis Mumford)将其与城市连接,认为城市空间的灵妙化是一个有关庞杂都市体系去糟粕重精神,甩掉繁重的赘余元素精简城市文明的过程。而在鞍山评书艺术的兴衰过程中,技术产品与城市空间的灵妙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前文提到,评书在鞍山地区最初的落脚点是矿区,矿区彼时拥有了多重社会功能,一方面它作为原本的工作空间和住宅空间维持了稳定的受众来源和演出时间,正如现任鞍山广播电台评书部主任李威所说:“那时候鞍山钢铁厂各个厂区,包括正门那儿都有大喇叭,晚上六点半,包括中午十一点半,评书播的时候,走到那儿的人都走不动了。”另一方面,它初步起到了古希腊“广场”和古罗马“剧场”的作用,即集教育、表演、娱乐和展示于一身。但矿区终究过于庞大,空间占比中,用于评书表演的比例过少,评书发展的空间就相当有限,加之当时评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艺术资源快速聚拢,很快评书艺术拥有了相对独立的演艺空间,也就是茶楼和剧场。

茶楼和剧场的出现为评书提供了一个相对专业化的发展平台,它既摆脱了矿区的嘈杂环境,提高了听众收听评书的质量,又为评书技艺精进和评书形式内容的再创作提供了一个专业化的空间。茶楼和剧场大多价格亲民,很多茶楼营业仅收茶水钱,剧院里的评书节目也有很多是公益性的,这为评书的全民化提供了新的更加自主热爱评书的听众。因评书而产生的专门化建筑物除了茶楼、剧院,还有评书研究所,现今位于鞍山市铁东区胜利路十号的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就是单田芳、刘兰芳等老艺术家曾经工作的鞍山市曲艺团办公室的旧址,至此,评书在一个稳定性高、专业化强的背景下传播和创作,很快,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加强,评书脱离了具体的现场空间而逐渐进入了媒体空间。

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评书艺术得到更加飞速的传播,虽然从现场空间走进媒体空间导致了“灵韵”的缺失,但这种步入民生生活的过程使得评书抛除了景观化的负担,不再作为一种表演性的艺术活动,而是愈发出现在市民的茶余饭后。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作为评书宣传和传播的三个主要动力,更加立体化全方位地塑造了评书的形象,评书当时就成为时尚的潮流,借此大量进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市民借助评书增长了来自古今中外的知识,培养了一定的文史情操,丰富了文化娱乐活动,增加了与志同道合的书友的积极社交。可以说,评书与听众互相成就。除了电视台对评书节目在影像上的收录和出版社对评书节目的文本化产出,同样作为重要渠道的电台不仅在收音机中播出,而且同时与城市交通结合。当时鞍山市的出租车成了重要的“评书宣传大使”,尽管乘客因为路程长短各异,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或多或少,但这种空间的压缩和社会功能的兼顾,使评书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全市人民都是评书的听众,同时通过电视台和出版社的共同加持,评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传遍中国。

由此可见,评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推进和空间的灵活转变,但评书毕竟只是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节点而不是终点。新事物的频繁出现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打乱了评书的发展脚步。曾经的天时地利人和为评书的快速发展加持,但万物盛衰有时,时过境迁,20 世纪90 年代之后,评书艺术渐渐失去了它的“主角光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转型使众多同时作为评书固定听众的工人下岗,媒体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传统的评书茶楼、茶馆等用于精进锤炼演艺的空间人去楼空,主心骨说书人的高就和离世,以及评书剧本创作的迟滞抽离了评书艺术在鞍山的主力。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使人们的关注重点从听觉转向视觉,电视剧、电影、迪斯科音乐等媒体形式的入侵使评书受到极大的冲击。综合多种原因,评书在创作主体流失和现代化媒体的侵入下,渐渐从万众瞩目的位置上走了下来。

二、磁石功能:人才的流失与新艺术形式的兴起

评书在文化艺术史上逐渐褪色的过程中,创造主体的流失和创作意识的缺失起了毁灭性的副作用。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提到,城市的三个功能为容器功能、磁石功能和交流传感器功能,其中磁石功能吸引着城市内外生产力向城市内部涌进,大都市的磁石功能更强,它本身占据着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又因为这些社会资源而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人才涌入,它的磁石功能会越发增强。而反观小城市则较弱,它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社会水平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系统并不先进。当城市的磁石功能不能对城市中的人才起吸引作用,同时城市并未就此做出较有效的改变时,便会面对持续性的人才流失。

从“人”的角度来看,影响评书发展的主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先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前文提到,20 世纪50 年代前后,评书的受众大都为钢厂和矿区员工,工人阶级是最坚强的力量,当时正处于国家开发东北工矿业、钢铁业基地的时期,繁忙而艰苦的工作使工人们鲜有时间和条件开展娱乐活动,此时评书艺术的介入为工人们在工作之余提供了宝贵的消遣时刻,这些工人也成为评书艺术长期稳定的听众。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这种集中的受众没有得到代际相传。辽宁地区的各个城市之间经济水平相差悬殊,沈阳、大连与其他城市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是辽宁地区主要的人才流入城市。跳出鞍山市,放眼东北地区经济状况,东北地区的内部产业结构是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结构单一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特征,重工业是东北地区始终无法完全舍弃的“龙头产业”。有关调查研究显示,东北目前所处的“单一经济结构困局”是导致其应对国内外冲击的抵抗力极弱、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东北地区经济对重工业和资源产业的高度依赖使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省市严重滞后。产业结构的单一也限制了人才的就业选择,促使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北京、上海、广州是全国人才集中的热门地区,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导致东北地区的后工业时代经济呈现断层式落后,虽在近些年有所改善,但错过了评书发展的黄金时期。年轻一代跳出了鞍山市本地,社会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不能成为鞍山评书的“书迷”,这是鞍山评书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生产者角度来看,20 世纪90 年代后,鞍山评书的传承人单田芳先生自鞍山赴京,将评书带往全国,与国内的语言类艺术同舟共济,丰富国家曲艺艺术的宝库,也为鞍山评书申遗成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对于“评书之乡”而言,带头人的出走使鞍山评书缺失了领军人物,鞍山市本地的评书创作遇到了瓶颈。另外,与作为消费者的鞍山市年轻人才的流失同理,新的娱乐形式出现,互联网成为沟通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视频、游戏逐渐取代了传统评书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鞍山市学习评书的后人也相当有限,又因为听众的逐渐减少,鞍山评书进入了生产与消费双重匮乏的低谷。总而言之,人才的流失是鞍山评书走向低谷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人才流失动摇了评书的成长根基,20世纪90 年代后,广播媒体由盛转衰,广播媒体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视觉媒体。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用户不仅被动编码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以一种解码的姿态成为自主筛选信息的人。这显然是对前媒体时代的一次反抗,这种反抗使评书艺术自听觉产生的愉悦感有所降低。“传统广播媒体借助调频或中波,实现节目信号的传播和接收,虽然此类收听方式较为普遍简便,但实际上受地域限制较为严重,加之其稍纵即逝的特点,广播已无法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需求。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广播媒体发展便遭受一定挫折,收听量大幅降低,听众规模大幅缩 小。”

20 世纪90 年代后,纪录片、电视剧、电影三大视觉媒介成为媒体的先锋,其产生的作品或带有现代主义的魔幻色彩,或保留有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可以从各个方面代替评书的作用。例如,1986 年电视剧《西游记》登上中央台,虽然当时的特效、服装、化装、道具条件都颇为简陋,但六小龄童、徐少华等优秀的艺术家依然上演了一段时代经典。与此同时,单田芳先生的《白眉大侠》也被影视化,这是一个评书升级转型的起点,虽然遭遇了“魔改”,导致原本又丑又怪的人变成了威风堂堂的侠士,但也为后期《山河泪》《风尘豪客》等较为成功的书改作品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这样的电视剧既有相关影像也有相匹配的音像,丰富了符号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征,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直接还原了原著中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另一个方面以产生画面感的方式加深了观众的印象。比起评书需要用口技、醒木、语调的不断调整呈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表达情节的跌宕起伏,这类艺术作品从听觉主导转变为视觉主导,使观众摆脱了听觉通感的单一,转向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听觉的双重体验。从评书艺术到影像作品,这其中反映了媒体在转型这一时段内的发展历程。

评书艺术的衰落原因是多重的,无论是从人才的流失还是从媒体的转型升级方面,都能找到一些它与媒体时代的更迭产生的一些不匹配的问题。任其自生自灭不是解决之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的存在证明了一段历史时期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分析评书由盛转衰的多方面原因之后,放眼整个传统艺术,如何与现在的新媒体时代共进,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联动: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文化”和“产业”的关系。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传统艺术被再度赋予新价值,消费社会对资本有一定的依赖,而“文化资本”的斗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较量,传统艺术是最为深层的文化资源之一。如何合理开发传统艺术,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已经渗透在方方面面,甚至不必跋山涉水,就可以体会它的玄妙。带有鲜明后旅游主义色彩的“云旅游”便是其中一种,在这样的平台上,从一地到另一地,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可以完成无缝切换。新媒体的碎片化和流动性为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更可以实施联动,将“文化”与“产业”贯以链条形式发展。各个地区都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祖国河山千姿百态,但有些闻名于世,有些则寂寂无名,这与媒体对这一地区及其所拥有的文化艺术的整体化宣传有很重要的关系。鞍山评书这一艺术形式的陨落,也与“文化”与“产业”的断裂有一定的关系。评书首先作为一种地域性特色,离不开它的生长空间。鞍山市境内资源丰富,素有“千朵莲花山”美名的千山风景区,内藏世界第一大天然雕琢玉佛的玉佛苑,拥有疗养胜地汤岗子温泉,但这些旅游文化资源过于分散,无法凝聚成为一种可以产生联想的整体。反观江南一带的昆曲,在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上做商业用途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地域化的整体性印象,来到苏州就会想起平江路,来到平江路就会想起小桥流水伴随细声软语的昆曲,而这种形式作为一种完整的秩序化的链条,加上新媒体对这一链条的整体化传播,借助微博、公众号之力整理为一篇五色俱全的旅行攻略,不仅使该地区的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加深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整体想象,更丰富了该地区的经济来源,提升了地区的文化资本竞争力。鞍山评书如何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被保护和传承,也需要自身重视相关问题。千山作为大自然馈赠的资源,神韵致远,四季景致各异,泡汤岗子温泉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之功效,若能将这两地的度假村加以评书文化的覆盖,以这种联动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形成整体化攻略,再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之类的新媒体镀色宣传,可能也会成为鞍山城市印象与评书文化的结合。对于弥补东北地区后工业化时代中第三产业的短板,这也是一种连接“文化”与“产业”的尝试。

除了担负着宣传重任的新媒体以外,其他新广播媒体app 在发扬传统艺术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而层出不穷产生的新媒体平台,传统艺术形式相对单一,内容过于经典化,是阻碍其在时代变迁中发展的因素。观察应用市场,荔枝FM、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等在传统广播媒体的基础上,随着广播终端的变化而更加全面化、立体化、多元化,在视觉媒体文化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既能满足人们对传统听觉媒体的怀旧,又能通过填补和重组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增加文化体验。据检索,喜马拉雅app 内包含相声评书专辑4416个,相声评书热门主播534 个,单个专辑最高播放量9.2 亿①数据来自喜马拉雅app,截至2019 年8 月28 日20 时。,这证明传统的相声评书和新的广播媒体平台的联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用户自主创建、订阅、收藏这类节目。传统艺术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是有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

放眼我国非遗,目前保护和传承现状比较乐观的典型代表——相声和中国传统绘画,二者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新媒体平台的品牌打造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除却相声本身日益优秀的剧本创作和相声演员日益精湛的技艺外,微博、公众号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新媒体,在相声节目例如“欢乐喜剧人”的官博的打造中,构建了一个结合信息整合、品牌宣传、偶像化与大众化的平台,相声作为一个恒定元素在内,得到了有效的宣传。经过平台的包装,相声这一经典传统艺术得以“出圈”,相声演员也得到了偶像化的产出,张云雷、岳云鹏一方面作为相声演员,另一方面成为可以为相声事业的发展带来关注度的“形象大使”,从而构成了相声与相声演员互相造就的联动链条。绘画行业与相声的新媒体化有一定的区别。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直接的、静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博物馆成为它们长期的栖身之所。为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2014 年,故宫开始探求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筹划开启《上新了·故宫》综艺节目,开设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这些均离不开中国传统绘画的加持。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目前已经发布了9个app,这些app 的平均下载量达上百万,为用户提供了方便。“例如《韩熙载夜宴图》app运用了大量科学技术手段,共有100 个内容注释点、18 段专家音视频导读和1 篇后记,并有台北‘汉唐乐府’表演团体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演绎画中乐舞”,这样的数据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后旅游时代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它依托新媒体平台,一方面为没有亲临观赏的游客提供了“云看画”的机会,另一方面画作本身提供了完善的信息整理,为游客提供了更直观的欣赏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平台。这两种传统艺术的发展道路,也为正在寻找“重生”之路的其他传统艺术提供了参考。

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一种有机的联动,无论是依靠新媒体平台进行空间与信息上的整合、文化输入碎片化时间的黏合、品牌化大众化的宣传,还是运用数字和科技对传统艺术进行再加工,都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关系不能被割裂的验证。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若不想落入消亡的境地,就必定要依托新时代新媒体技术对它的保护和发扬。

四、结语

鞍山评书不仅是一种地域性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许多正待发展的多种艺术形式的一个缩影,它顽强地兴起,经历了一段光辉岁月,之后又在时间的洪流中隐没,如今成为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倾注了传承人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荣誉和认可,给予这些古老艺术形式关注和意义赋予。因此,探究包括鞍山评书等传统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以及解决如何脱离静态的标本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得新的活力、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猜你喜欢
鞍山评书传统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鞍山烈士纪念馆
鞍山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To Be Continued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