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招贴设计风格探究

2020-11-30 08:53冯亚男徐金花张素玲
创意设计源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中式意境美现代性

冯亚男 徐金花 张素玲

摘 要 “新中式”招贴是兼并古今、融贯中西的创新发展,是当代审美的产物。它对于当下中国“大众审美”的塑造、国际交流中“中国形象”的传播及视觉传达设计自身的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线”作为“新中式”招贴设计探索的突破点,通过分析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中“线”的理性与肯定,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感性与含蓄,同时参照吴冠中绘画中“线”的创新性发展,进而得出新中式招贴设计兼具传统意境和现代审美交融创新的形式美特点。

关键词 新中式;招贴;线;意境美;现代性

引用本文格式 冯亚男,徐金花,张素玲.“新中式”招贴设计风格探究——基于“线”的造型语言塑造[J].创意设计源,2020(5):43-48.

Study on the Neo-Chinese Style Poster Design

——Modeling Language Based on the Line

FENG YAnan,XU JINhua,ZHANG SUling

Abstract  The Neo-Chinese style poster is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at merges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integrat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t is the produc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the age aesthetics of the domestic public, the spread of the Chinese imag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Using lin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exploration of Neo-Chinese style poster design. It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and affirmation of line in western modern art and design, and studies the sensitivity and implicitness of l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line in Wu Guanzhong's paintings, and dra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Chinese poster design: it has the beauty of form that blends traditional mood with modern aesthetics.

Key Words  Neo-Chinese style;poster;line;artistic beauty;modernity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潍坊理工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新中式设计美学应用探究——以海报招贴设计为例”(项目编号:KY—X201803)阶段性成果。

当下中国正处在开放交流、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招贴设计形式、技术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但如何在世界趋同的设计大环境中探索代表中国设计的时代声音,传播和展示中国当代的设计风采,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的美学理论,是时下设计界以及广大设计爱好者默默追寻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新中式”设计应运而生。“新中式”一词最早在2002年李益中的《大连世纪经典新中式样板房设计》文章标题中出现。2009年之后,相关的研究变广,研究数量倍增。经笔者知网检索“篇名”+“新中式”,包含期刊、报纸、硕博士论文,所得文献共1072篇(截止到2019年11月底),其中以“新中式家具”为篇名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新中式室内”“新中式景观”的成果较丰硕(见表1)。而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比如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则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新中式”招贴以及平面领域的探索更加迫切。

一、“新中式”招贴设计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学界尚未明确“新中式美学”的精准概念,更多是将“新中式”看做一种设计风格。虽然对其看法各不相同,但是比较统一的观念是“新中式”是新中国经济腾飞之后对根与源的重新探求,“它是一种设计文化理念,作为学科概念来说,它不同于‘中国主义‘中国风,更强调当今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它是包容开放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发展的经验”[1]。其传承了传统美学的神韵,又与现代设计相碰撞,融合了当代的时尚元素,是中国人当下一种审美表现。“新中式”招贴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同时又是提升社会大众审美的特殊工具,对于国内“时代审美”、国际交流中“中国形象”的传播塑造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大众“时代审美”的塑造

近年来,国家对民众的“审美”越来越重视,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再到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等,“美育”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话题。但当下的“美育”手段更多集中在“学校美育”层面,而社会大众尤其是已经脱离学校的成年人的审美更依赖于“在美的生活环境和美的社会氛围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2]。那么,如何大范围营造这一美的社会氛围呢?招贴可以成为有效手段。招贴作为公众场合中出现最多,应用最频繁的广告媒介之一,由于自身的广告性、信息性、便利性、经济性等诸多的优点,与社会大众关系非常密切。“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它在实现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还输出了一种精神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着应有的社会责任。”[3]因此,“新中式”招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手段,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纳入到当代美学框架内,展现出独特的“时代审美”特色,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招贴设计的表达风格,另一方面能够成为社会大众“扎根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二)国际交流中“国家形象”的展现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其文化、艺术、装饰及器具等就受到西方各国的喜爱。如英国学者休·里昂的《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一书,指出在11-19世纪的欧洲,从宫廷到乡村、从日常用品到建筑等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不胜枚举,它们是欧洲人在自己本土艺术审美基础上对遥远中国的幻想和表达,虽有中国元素,但更多是欧洲风格,是欧洲人对“中式美”的误读。这种误读是由于遥远的距离和想象同构而成的,变为欧洲艺术史的一部分。但在信息交流极为发达的今天,“对中国形象的误读”现象依然存在,比如许多美剧中加入了中国元素,如《欲望都市》《六人行》等,但呈现出的不是对中国女性的贬低就是单一的旗袍与汉字等,好像整个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除了中国女性的愚昧与廉价之外就是旗袍与汉字了;再比如杜嘉班纳2018年的辱华广告“起筷吃饭”,整个影片布置中昏暗的红色基调、木桌、大红灯笼、背景中的福字等无不呈现出一个老旧刻板的中国形象,广告影片不仅诋毁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对中国发展和中国当代审美的漠视和贬低。此外,很多外国人在谈及中国时,提到最多的还是中国戏剧、瓷器、刺绣和书法等,但是“越古老传统的东西受人追捧,也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当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薄弱性”[4]。这种种的“误读”应该让我们警醒。今天的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应更加注重对中国当代国家形象的宣传,打破外国人眼中的刻板印象。“新中式”招贴可以成为交流与发声的有力工具,向西方各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再生与创新,诉说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体现“新的中式美”。

(三)设计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接纳西方思潮与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在传承、开放与创新的要求裹挟下,中国设计与艺术如何发展已经成为时人探讨的必修课。在设计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进行“新中式”设计探索的设计师,比如家具设计方面有潘再生的杰申设计,其作品始终秉承“用文化做设计,让产品有灵魂”的创作理念,在传承明清家具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审美,又极具中国韵味的新式家具;在家居设计方面,有堂悦坊自主研发的新中式家居日用器物,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融合,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居中的表达,成为新中式家居品牌创立者和倡导者(见图1);在建筑方面有用现代简约几何线条加以中式传统建筑风格来展现江南园林意境美的苏州博物馆,也有以洗练的现代设计手法表现诗情画意的民居代表万科第五园。如果说以上的种种探索还可以看作是设计界对“新中式”的探索,那么2019年5月22-25日由知美术馆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国际亚洲美术馆馆长峰会暨<开放的东方>国际研讨会》则可以是设计领域之外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讨论。虽然会议中并没有出现“新中式”一词,但其探寻的主旨意图与设计界的“新中式”设计具有高度相似性。首届会议以《开放的东方: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亚洲艺术》为题,从艺术史、地缘学、哲学、美学等多个角度挖掘在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思潮中“东方”如何重塑传统并融入当代艺术语境。因此在“新中式”蓬勃发展的环境中,招贴设计乃至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应该有自身的设计探讨,“新中式”招贴的呈现与发展,以及对“中国文脉创新”的参与也是必然。

二、新中式招贴设计语言的选择

招贴作为展示在公众场合的大篇幅告示,其首要功能是传递商业、公益或文化的各种主题信息,同一个主题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何表达得引人关注同时又能提升大众审美趣味就是表达形式与风格的问题。“新中式”招贴就是诸多表达形式之一,但并“不是说不要思想,不要内容,不要意境,我们的思想、内容、意境……是结合自己的形式的骨髓之中的,是随着形式的诞生而诞生的”[5]。那么“新中式”招贴如何才能呈现出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既交融又创新的形式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线”这一招贴的基本构成要素来探讨其形式问题。一方面,“线”是招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另一方面,“线”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意味。

(一)现代平面设计中“线”的理性与肯定

任何艺术都不能脱离文化与时代而单独存在,想要清晰认识现代平面设计中“线”的风格特征,不得不追溯其产生的根源与文化背景。平面设计中的“线”与“点、面”同属于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是国内各大艺术类院校中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内容之一。其直接来源是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探索,脱胎于西方艺术。

西方傳统艺术以几何学为基础,追求客观、科学与整体,尤其是造型艺术有科学的透视和色彩理论,在大小、造型、空间等方面注重理性的表达。在20世纪之前,艺术家对“线”的研究和关注并不在于“线”本身,而是将其看作形状的依附(轮廓线、比例线)而存在,正如达·芬奇所说:“要认清轮廓的来龙去脉,讲究线条的完美与曲折、清晰与模糊、粗与细”[6]。直到20世纪初抽象艺术出现之后,“线”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才开始受到关注,重要的奠基人是瓦西里·康定斯基。他在1910年创作的第一幅水彩画作品,使用红、蓝、绿、黄等色块及线条构成的随心表现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诞生。其1912年发表的《论艺术的精神》进一步探索了抽象艺术,指出:“艺术形式的外相及其轮廓线可有不同形状,但不可超出以下两方面的外在限度:1.形式要么以刻画具体的二维物象为目的;2.要么保持为纯抽象的实体[7]76”,这种纯抽象的实体在其《点线面》一书中有了详实的探讨。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分析不应该毫无章法,而是以更加精确与客观的方法,共同促进艺术科学的发展[7]68。在论述“线”时,他提到“线的产生,遵循力的规律,所以它的运用,亦应循规而行”[7]85,因此线条在运用时表现出某种张力,彰显自身语言的特征,如“横线冷静,竖线温暖[7]50”等。同时,他还认为“每一种力都能用数值加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数学表达[7]85”,因此,构成在将来也可以实现数学的表达。康定斯基曾经在包豪斯设计学院任教,这种“抽象的科学性”以及色彩研究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包豪斯的学生,同时还影响到在包豪斯任教的其他教师,如伊顿等人。伊顿在基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研究图像、线条、色彩、材质及实物的基本结构,强调“抽象形式构成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同时发掘了新的表现手法”[8]。之后,包豪斯的设计精神在全球扩展,平面设计中“线”的语言特征也随着应用而逐步发展,比如水平线宁静安稳,垂直线挺拔坚韧,斜线动感十足,曲线优美柔和等已经成为设计界较为普遍的共识。所以现代平面设计中“线”不论是从背景文化还是自身发展来看,始终以理性与肯定的特征为主导。

(二) 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感性与含蓄

宗白华曾说过:“中国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9],李泽厚也认为书法是“线的艺术”,虽然学界有反对的声音,认为此说法不是很恰当。但从篆刻到书法,从中国绘画到建筑及器物的装饰,“线”的表现无处不在,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元素之一。而这种“线”不同于西方艺术中比例式的、解剖性的几何的线,也不是艺术形象的附属元素,而是灵动活泼、充满情感韵律的艺术主体,是艺术家情感体验的载体,本身具有独特的生命意向。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本身就是对客观生命的总结,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蔡邕指出书法的产生源于自然,其《九势》中提到:“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在论及文字形式时又在《篆势》里说:“体有六篆,要秒入神。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而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要求文字笔画也要从自然物象中体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这些都表明,作为书法的线的生发、整体形式甚至每一个笔划都源自客观物象,这些“线”富有生命的动感。这种现象在我国传统绘画中也有所体现,如大家熟知的“十八描”,“铁线描”“琴弦描”“竹叶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等等,从名字就可知其是对何种物象的总结。因此,单纯从本身形式来看,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相较于西方艺术及设计中的“线”就更加感性与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还是艺术家情感意志的抒发,如蔡邕《笔论》中所说的“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石涛论画时也曾指出“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因此,中国书画中呈现出“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的真实”[10],它不同于西方艺术中“临摹—写生”式的客观真实再现,是一个观察—思考—意象化的过程,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独有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自然融入其中,通过“线”的粗细浓淡、起承转折等递出艺术家内在的精神特征。这种呈现并不是说明式的独白,而是运用“笔断意连”“虚实相生”等手段营造一种含蓄的意境美,让读者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

三、“新中式”招贴的设计实践探索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中式”招贴的设计实践探索

因为“线”在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及代表性特色,“线”作为一种造型元素来进行“新中式”招贴设计的探索就具有先天的优势性。那如何才能表现出既有传统东方审美又兼具现代意味的“线”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吴冠中的美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实现东西方艺术与设计中“线”的融合与突破。

吴冠中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于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5]12,所以在国画现代化及油画中国化的艺术探索中,其作品逐步走上了一条抽象点线面的纯形式构成之路。“线”在吴氏作品中非常重要,但“没有追求中国传统‘一線三折‘藏线用笔‘如锥画沙等特点,他作品中的线更自由、更轻松、更具有节奏美感”[11]。虽然吴氏线条也有粗线、长短、刚柔、曲直的变化,但整体看来更加流畅,有的绘画作品中甚至出现了西方速写式的线条,而且这些抽象的线通过疏密、粗细、浓淡的对比传达强烈的韵律感,展现艺术家本人的情思(见图2)。通过线探寻形式,再寻找意境美,吴冠中的画作实现了“西方形式规律”与“东方意境韵味”的融合[12]。所以吴氏绘画中的“线”是一种新形式的“线”,体现出古今中西的兼容并包,是现代审美精神的选择和呈现。

那“新中式”招贴设计能否以新形式的“线”展开设计地探索呢?笔者找到了目前设计界以“新中式”招贴命名的一次设计大赛:2015年堂悦坊主办的第二届“新中式美学原创设计大赛”。大赛以堂悦坊品牌文化核心九字箴言——“逑、雅、悦,孝、亲、恭,升、和、信”为主题,展开“原创家居产品设计”和“新中式原创海报设计大赛”。这是国内设计界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新中式”主题海报设计大赛,在当时设计界引起很多设计师的关注。通过对主视觉海报以及获奖作品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多数的作品以“线”为主要的造型元素进行表现与尝试,尤其是大赛主视觉海报(见图3),整个画面以红色为底色,以“线”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虽然“烟雾”以及碗上的“云纹”等装饰纹样都来自于中国传统艺术,但这些线平滑而均匀的直线或几何曲线以及对器物轮廓的塑造,呈现出一定的理性和机械感,展示了较强的现代美感。可见,以“线”作为新中式招贴设计的探索点,呈现既传统又现代的设计风格是可行的。

没有实践的艺术理论是空洞的,因此,笔者将上述对“新中式”及“线”的研究应用于自身的设计探索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现主题,选择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词展开文字类公益招贴设计,呈现“新中式”招贴的形式美。“富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笔者将山水、云日、小麦、城墙等进行视觉符号的提取,进而与“富强”二字进行组合,体现山水丰饶、五谷丰登、国民安康的美好寓意(见图4)。“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笔者选用了太极鱼与心形如意纹进行抽象提取,结合“民主”,呈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勃勃生机,国民和和美美,平安如意(见图5)。“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呈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因此,笔者将“文明”的篆体字与圆、灯笼等元素相结合,表达中国人民借鉴历史、共创明媚未来的意愿(见图6)。“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和谐”招贴呈现时,笔者提取了风、雨、竹、水等元素进行视觉符号的重组,展示中国当下社会风调雨顺,生命力旺盛的美好图景。四幅招贴以线条和黑白色呈现,摒除了色彩对“新中式”招贴设计的影响,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线”呈现出的现代性与东方意境美。

(二)“新中式”招贴的现实指导意义

1.“活化”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应该只封在博物馆和历史书里,中式“美”更应该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新中式”招贴作为出现在街头巷尾等各种公众场合,甚至是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展开宣传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直接进入大众的视觉领域,更因为其直观性、瞬间传播及反复传播等优点,可以让大众在无意识中感受传统文化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通过对优秀作品拍照发朋友圈,或者对优秀作品“点赞”与“转发”等,都起到“活化”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大量的传播又带来特定审美趣味的流行,从而塑造出兼具传统美学神韵和现代时尚的审美风尚。

2.拓展中国招贴设计的专业发展方向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刻的大背景下,设计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探索具有中国意味的招贴设计风格,展现中国时代审美也越来越重要。“新中式”招贴应像“新中式”的家具、建筑、服装等其他设计领域一样,通过设计语言的探索,深化中国平面设计的内涵,丰富中国招贴设计的专业发展领域。

结语

“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儿,往往也是时代情感的源泉。每个文化时期都产生其自身的艺术,不可重复。”[7]37对设计来说也同样如此。“新中式”招贴绝不是传统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兼并古今、融贯中西的创新发展,是当代审美的产物。上文以“线”作为“新中式”招贴设计探索的突破点,通过分析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中“线”的理性与肯定,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感性与含蓄,进而参照吴冠中绘画中线的创新性发展,得出新中式招贴中线的特点:它较传统中式线条更加灵活、肯定,可以脱离毛笔而呈现一种简约现代的美,较西方设计中的“线”来说,它又含蓄而充满生命力,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因此,其塑造的新中式招贴具有传统意境与现代审美交融创新的形式美。由于篇幅问题,笔者在文中并未涉及关于招贴的点、面、色彩及構图等问题,但并不是这些方面对“新中式”招贴的塑造无关,而是想通过本文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及设计爱好者对“新中式”招贴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畅.新中式家具的要义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5):44-45.

[2]高洪.弘扬中华美育精神[N].人民日报,2019-08-25(8).

[3]汤义勇.招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4.

[4]张晶.传统的嫁接——“新中式”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魅力[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5):46.

[5]吴冠中.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谢时光,司小刚.“线”与线描课程体系的认知与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2(7):39.

[7]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8]张春艳,王洋.包豪斯:作为启蒙的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128.

[9]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7年重版):48.

[10]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6.

[11] 渠成.吴冠中绘画艺术构成元素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21.

[12] 王长青.吴冠中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20.

冯亚男

潍坊理工学院

徐金花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张素玲

潍坊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新中式意境美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独立设计家居品牌的中式情怀
传统元素与现代空间的共融性探索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