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

2020-11-30 08:54俞建飞
中文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求真历史教学

俞建飞

摘 要:历史教学就是用故人故事启示当下,照见未来。它的首要旨归在于教人求真,探寻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知性思维。历史教学还需教人向善,在追求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历史中的良善,涵养学生温情宽厚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历史教学 求真 致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1

一、历史教学首在求真

历史事物是以特定时空下的政治、经济、信仰、文化心理等人文关系为背景框架,特定状态下的历史主体交互碰撞的产物,这是历史的“在场性”;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历史事物一经发生,既成过去,永不回复,这是历史的“一度性”。故人故事虽与当下时空间隔,渐行渐远,但它的流波余韵从未消退。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历史是当下的源出,当下必根植于过去而传承流变。人类为了追求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认清真实的自我和世界,就必须努力追索真实的过去。历史的价值决定历史教育的首要旨归是教人求真。而历史的特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教人如何求真。

历史事物的“在场性”意味着若要追求历史的真,必须“回到现场”,情景地理解故人故事。人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必然浸染其中,承其影响受其制约。人又是个性化的独特存在,即便居于同一时空,其人生经历、思维特质、性格情感、眼界胸怀、信仰学养也会迥异纷呈,进而引发主体对外在世界差异性的认知判断,驱动主体做出不同指向、不同力度的能动反应,牵动时空丰富复杂的变化。从“时、空、人”出发,“回到”立体丰满的历史现场,遥感时局的势态,沉入历史主体的情思行,体察主体与客体的碰撞,捕捉碰撞的余响和涟漪,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历史事物的“一度性”决定了历史真实不可复原,因此“回到历史现场”的本质是以历史真实为指引、以智性思维组织、以史料为根基构建起的关于过去的想象性认知。在重新搭建“历史现场”的过程中,需要视野的宽度,尽可能地丰富史料的来源、种类。史料辨识需要思维的力度,用质疑批判穿透附着在史料之上的蒙尘偏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历史现场”的搭建需要思维的信度,力求做到论从史出,孤证不立。所谓求历史之真,在于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的轮廓、纹理、图景,更在于对历史真相的无限忠诚和自觉。

二、历史教学止于臻善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真正的圆满。教育不应止于启智,还在于教人向善。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轨迹,历史的善蕴涵在历史主体的本性之中,绽放于主体与客体时空的交互之间,流淌在历史长河每个角落。历史教学就是让教育的善与历史的善交汇融合,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充学生的善性。

历史教人向善,绝不是道德绑架或是强行植入,而是基于同情之理解,基于理解之感动,基于感动之唤醒。“情境地认知历史”要求人们不以今非古,不苛责故人,而是抱持平等、谦逊、敬畏、理解的态度去聆听、体察、对话,设身处地为故人着想。当我们搁置偏见和自负,拨开岁月的烟霭尘埃,潜心沉入历史,必会遇见别样的风景。

善是人类普世性的追求和恒在,基于不同时空、地域、处境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历史人物遭遇荒原困境时或有筚路蓝缕的坚韧,或有绕道而行的机巧;在面对危难屈辱时或有宁为玉碎的勇气,或有审时度势的隐忍;他们或有光辉宏大的背影,闪耀着人性的崇高,也有偏差性行为,背后隐藏着良善的美意……引领学生沉入历史现场,感受善与恶的博弈、公与私的冲突、倔强与妥协的徘徊,学生得以在当下与过去、自我与故人的对话中获得激励肯定、熏陶浸染、指引训诫。

结语

历史教育是在尊重历史前提下的教化。故人故事立于过去,学生身处当下面向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是应是探微求通的烛火,陪伴學生去探寻那些被时空阻隔的沉舸往事、被偏见放逐的萧索背影。苍白的画卷因此得以恢复神采,平白的故事得以再现波澜,沉默的故人得以发出声音。在这个过程学生中自由独立的智性思维得以发展;在追索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学生会遇见历史长河中灵动鲜活的人性,学会理解善意的不同表现形式,透过那些合理或偏差的行为活动,找到精神共鸣的触发点,温情宽厚之情怀得以涵养。这种情怀不仅包容别人,同时也涵容自己: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学会理解自己的过去,在理解故人的同时学会接纳自己,在对自己的宽容和接纳中免于自卑自责、自怨自艾,得以自如自足、自得自在地生长。历史教人求真,求真指向致善;历史教人求善,善必在真中求。在求真致善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性与善性得以勾连,知识与生命实现贯通。

参考文献

[1]覃玉兰,陈志刚.时间观念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21):35-41+49.

[2]张和声,程郁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稚勇.历史课唯有求真[J].历史教学,2013(11):3-9.

[4]李惠军.灵魂的追问3——教师的精神守望与教学的思想穿行[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5(4):9-12.

猜你喜欢
求真历史教学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