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生活,为铸造高效课堂助力

2020-12-04 03:5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中心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乡文本内容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中心小学 李 湘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由此就不难看出,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美好、最真实、最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所以语文教学倡导生活化,要让语文课程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进行沟通,借助生活的情境和资源,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

一、调动多重感官,链接生活中储备经验

统编版教材的选文广度上视通万里,深度上思接千载,很多文本所展现的内容、描绘的事物,都与学生当下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就演化成为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障碍。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带着一片空白走进课堂,而需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领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经验,成为理解、感知生活的窗口。

比如统编版六上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主要从云、雨、风、天四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夏天大暴雨来得急、去得快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歌所描写的夏雨特点。教师利用一次暴雨的机会,组织学生一起亲身经历了暴雨的前后过程。在学生进行实践感知时,有意识地紧扣诗人描写的内容,关注夏天大暴雨来临时,云雨风天的变化过程。为了让学生的感知更加深入、更加直观,教师则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进行体验,比如用眼睛来观看乌云翻滚的样子、观看雨珠跳动的样子,用耳朵聆听隆隆的雷声、聆听雨点打在地面和屋檐上的声音,用双手去接触雨珠,感受夏天雨珠的力量……运用身体全方位进行体悟,学生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从而为深入地感知与理解苏轼的这首诗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生感受最能体现夏天暴雨特点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来忽吹散”“水如天”等关键性词语时,教师可以链接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对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营造的意境进行深入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贸然地进行古诗的教学,而是先利用生活中的现成资源,引领学生进行直接体验与感知,在充分调动孩子多重感官的基础上提升对古诗的感知效果。

二、巧妙回顾搜索,还原生活中的深化感知

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显得较为苍白,与文本所表达的视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探寻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点,使得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借助在生活中积累的认知,为全面解读和深化文本感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五下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紧扣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展开想象,感受儿童的天真、活泼的特点,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关注力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层次上,而是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忆:自己曾经有过哪些调皮和有趣的经历?将学生的心境引入诗歌,为形成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提供资源。随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模仿儿童们在桑树树荫下学习种瓜的样子,将诗歌中描写的画面直观地还原出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小学生直观性思维、形象性思维较强的特点,将学生的认知从书本中转移到生活实践中,通过角色再现的方式还原生活,为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搭建了一条认知通道,起到了升华情感、深化认知的作用。

三、激活认知经验,反思生活推动思维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是要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资源,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认知储备,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生活储备,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链接生活过程的认知体验,为学生转移、创设生活中的类似性情境,引领学生在回忆中关注生活、内化生活,促进语言实践能力和内在思维的不断发展。

以统编版二下教材中《葡萄沟》一文的教学为例,在与学生共同研读文本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仿照性练笔: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色,我们的家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之处吗?请根据课文中的写法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一指向于学生言语实践的练笔,是基于文本表达特点下的训练项目,除了关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最为关键的是训练表达的内容完全指向于学生的实践生活,而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拥有了语言表达的内容,心中对于家乡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从而有效地浸润在孩子们的内在意识之中。为此,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阅、实地了解等不同的方式,对所要介绍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浸润在生活的世界中,形成了鲜活的认知体验,有了表达的空间和资源。这样一来,就能将单调的仿照性练习说话转化成为“角色的演说”,使得这次练习真正成为家乡的代言,让语言训练与人文思想的认知进行了高效的融合。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随文练笔演化成为机械的训练,而是借助生活资源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和对于家乡的内在情感。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明确指出: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没有情感的语言表达是机械的,更是僵硬的,我们就应该努力链接生活资源,激活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将情感流淌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顺势推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的介入和浸润,语文学习必然会走进僵硬、枯燥、逼仄的死胡同。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生活化转变,必须要凸显教学的内在本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与体验,在生活中体悟与发展,从而将学生语文综合性关键能力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家乡文本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主要内容
夏天的家乡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