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0-12-04 16:12闫炳荃赵海宁
智慧健康 2020年30期
关键词:乳腺炎哺乳期肿块

闫炳荃,赵海宁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0 引言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伴随着孕期和产褥期乳腺保健知识的普及以及哺乳期女性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女性的哺乳期乳腺炎患病率已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病率则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断加重。现阶段,探索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预防对策以及对该疾病临床诊治具有指导价值的指标已成为我国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断中,临床特征是较关键的诊断依据。因此,临床上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的研究较多,涉及的具体方面也较多。

1.1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因素特征

所谓临床因素特征是指与健康人群在临床因素上的差异。刘璐[1]等的研究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在月经初潮年龄、体重指数,初育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乳房状况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月经初潮年龄和初育年龄更早,体重指数更大,生育次数更多,哺乳时间更长,乳头内陷的发生率更高。一部分研究学者在进行非哺乳期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时,也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上述资料与健康女性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因素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也存在明显相关性。

1.2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表现特征

超声因具有安全、无创、操作简单、成像清晰的应用优势,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临床诊断乳腺疾病的常用方法,非哺乳期乳腺炎也在其中。查阅资料发现,已有较多课题研究证实不同病理学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1)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该类型乳腺炎的超声表现显示病灶分布在各个象限,病变范围较大,表现为连续或不连续的管状结构低回声区,病灶周围高回声,病灶为实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2]。

(2)慢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的超声表现。乳腺脓肿多见于慢性乳腺炎严重期。慢性乳腺炎早期的超声表现多表现为病灶区域为片状低回声,无明显边界,无包膜,当发展至乳腺浓重时,超声检查可见液性病灶,且液性病灶内部有浮动感的细点状回声,病灶周围皮下脂肪层可见明显肿胀,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病灶内部有中等量血流信号。部分患者可见伴有瘘管,并在液性病灶内与窦道或输乳管相通[3]。

(3)浆细胞乳腺炎的超声表现。该类型乳腺炎的超声表现显示乳晕区有不均匀的无包膜低回声,病灶所在位置较浅,接近皮肤,回声强度较皮下脂肪的回声强度低,长轴与输乳管的走向基本一致,导管呈囊状扩张,病情严重者导管成串珠状扩张。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病灶周边有少量血流信号,且多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4]。

(4)脂肪坏死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该类型乳腺炎的超声表现显示病灶形态不规则,无包膜,病灶与腺体无关,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提示病灶内无血流信号,同侧腋窝淋巴结多无明显肿大。

1.3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X线表现特征

查阅资料发现,有一部分研究学者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中浆细胞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X 线表现特征进行总结,结果发现浆细胞乳腺炎患者X 线检查多表现为中央区域肿块或乳晕后方肿块的局限性密度增高,与正常的乳腺组织有明确边界,且肿块边缘夹杂条状透亮影,部分可见呈蜂窝状,有囊状透亮影,部分患者还可见假“毛刺征”。当发生钙化时,钙化部位呈现沙粒状或杆状或圆形,沿乳导管大致分布。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X 线表现主要为局部腺体致密或肿块以及类似肿块样表现,肿块密度影多呈非对称性分布,边缘模糊不清,无“毛刺征”,但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结构扭曲,提示当乳腺肿块的X 线表现有局部结构扭曲表现,与临床触诊不相符时,应首先怀疑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肉芽肿性乳腺炎。

1.4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特征

回顾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长期治疗实践发现,对于存在细菌感染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而言,抗炎治疗一直是关键,具体应用的抗生素药物较多,在治疗前需行常规细菌培养,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病程短、肿块体积较小的患者,在排除恶性病变后建议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除应用药物外,还包括局部处理,以促进病灶迅速吸收。对于病程较长、肿块体积较大、经保守治疗未获得理想疗效的患者,则建议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手术治疗方面,因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机制较复杂,故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不容置疑的是把握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彻底消除病变,防止疾病术后复发,是保障患者能够获得理想预后的关键。

根据上述阐述的内容得出,大部分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不理想,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总之,最终多能达到基本治愈的水平,预后良好。

2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

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报道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危险因素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各项相关研究所得结果的客观程度均较高。

2.1 超重/肥胖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性

上文中提及的刘璐等的研究发现超重/肥胖、生育次数多与女性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关系作为密切,体重指数增高可明显增加女性患该疾病的风险。早期有研究提示,肥胖是一种低度慢性炎症,肥胖及其相关因子的表达对患者乳腺局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可产生较直接的影响,导致激素水平失衡,诱发炎性反应。国外也有研究发现,肥胖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推测肥胖状态可能对局部炎性因子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5]。

2.2 生育次数、流产次数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性

生育次数多经数据分析检验证实为女性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但流产次数与该疾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刘璐等的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部分研究所得结果保持一致,但与一部分研究存在明显差异。

2.3 催乳素表达状况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性

国内一部分研究发现,催乳素的表达变化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而生育和流产均会对机体催乳素的表达产生明显影响。催乳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其正常表达是保障乳腺发育正常的关键,但长期高表达则可引发乳腺健康风险问题。流产的女性在结束妊娠状态后早期,体内催乳素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可能引起乳腺分泌物增加,导管阻塞,继而会增加患者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风险[6]。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发现,月经初潮年龄也与催乳素表达水平变化存在相关性,月经初潮年龄越早,催乳素水平后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越小,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提示月经初潮年龄早与女性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性不明显,与上述刘璐等的研究所得结论相反[7]。

2.4 其他因素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性

目前较多研究学者认为初育年龄晚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保护性因素,但具体的保护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要开展更多实践研究进行探索。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研究发现心理状态也与女性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及非哺乳期乳腺炎病情进一步发展存在明显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存在负性情绪女性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病率高于无明显负性情绪的女性,负性情绪越严重的患者,病情发展速度更快,治疗难度更大。长期观察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存在的主要负性情绪为长期的焦虑、担忧以及持续的心境低落,即抑郁。分析负性情绪诱导疾病发生和促进疾病发展的可能机制为:持续存在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身心应激水平明显升高,刺激体内炎性因子表达[8]。

3 结论

总结全文内容可知,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虽然缺乏典型性,但在临床因素、超声表现及临床治疗方面仍有特征性表现可寻,对疾病临床诊治均具有指导价值。危险因素方面,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和进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危险因素较多,目前一致认可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肥胖和催乳素水平的显著升高,建议医务人员引起重视,加强女性群体的乳腺健康教育,以进一步改善该疾病的临床防治效果,减轻由该疾病造成的各方面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乳腺炎哺乳期肿块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怎么治疗 好方法全在这里了
哺乳期同房,会怀孕吗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
完形填空精选
哺乳期妇女应定期换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