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功利性阅读 培养基层干部良好阅读习惯

2020-12-07 10:55刘昌力
时代人物 2020年26期
关键词:功利性思辨

刘昌力

摘要:功利性阅读消磨了基层干部宝贵的时间和兴趣,规避功利性阅读,强化阅读价值引导,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兴趣,让思辨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有助于提升干部队伍文化素养和干部综合能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功利性;思辨;閱读习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基层干部是建设者和宣传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功利性阅读的客观存在

老一辈人经常把读书人称为“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并不都是高学历,但是他们都酷爱阅读,他们总是有着不同周边人的气质。在今天,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拥有高学历的人也未必敢自居为“文化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敢问君习得多少?众人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何读了书却没有“文化人”出众的气质呢?根源在于功利性阅读让我们只获取了信息,而没获得知识和知识所带来的力量。经典的习得必然是疑惑、思考、探索、豁然开朗与渴望之间循环往复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会内化于心,殷实有自信,外化于形,气质出众,德行过人。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阅读本身是受求知渴望、自身阅读体验和经验的影响下主观下意识的自觉行为。靠外力强行推进,或者主体知识积累不足,出现了急功近利的阅读行为,即便阅读也是功利性阅读。例如不少干部谈到在学生时代为了应付公共科目考试,平日旷课,考试前通宵背书。这种习惯导致知识储备不足,工作能力弱,走上工作岗位后,起草文件照搬照抄,不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基层干部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工作后参加党支部召开的组织生活会,自我剖析材料里永远都有句“理论学习不精,有待加强。”为了加强学习,干部职工手机被“强制”要求安装多种学习APP,为了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每月都要登录多个平台,文章学习只要点击进入并迅速滑到文末就算完成学习任务,对文章内容不感兴趣,更谈不上思考了。导致出现功利性阅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阅读主体缺乏学习兴趣、急功近利的不良学习习惯、以及缺乏良好阅读氛围等。培养基层干部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需要规避功利性阅读。

二、培养基层干部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意义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谈到“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这段话阐释了国力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基层干部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宣传者又是文化强国建设者,培养基层干部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干部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个人层面:人类的发展是一场持续开展的接力赛,读书让文明得以传播,通过图书阅读,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历史的经验和先人的智慧,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推动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进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基层干部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影响当地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阅读能给基层干部带来自信,通过阅读,跨越时空的距离,传承文明,积累知识,明白事理,增长智慧,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基层干部从容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社会层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人民群众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培育人民良好阅读习惯,是提取文化“精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的客观需要。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能够完美收官,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贫困地区,小康地区干部思想解放,张嘴能说,提笔能写,工作能干,综合能力强,推动文化建设有力,当地文化氛围浓厚,当地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基层干部在广泛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扶贫先扶志”“智志双扶”的优秀扶贫经验,强化教育扶贫,拔掉思想穷根,推动“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容的新民风建设有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等靠要”等导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落后思想。动员全民阅读,提升民众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基层干部是宣传者、建设者。广大基层干部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思路

阅读习惯是一个人阅读力的基石。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持久的惯性。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主体的阅读兴趣,规避功利性阅读,鼓励思辨性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强化阅读价值引导,营造阅读氛围。阅读是为了能够获得知识并指导实践更好发展,而不是简单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读书不少而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平庸的原因。“知行合一”强调的就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阅读价值促使主体主动去阅读,读的过程探索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再次在实践中发现疑惑,是一个认知——实践——认知的过程。这样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读书与工作相得益彰,阅读力和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基层干部工作忙,外出学习时间少,实践水平往往难以突破文化水平制约。以支部为单元营造阅读氛围,强化阅读价值引导,对提升干部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一个支部的党员实践工作有交叉,充分利用主题党日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开展读书交流,结合实践工作展开问题分析,答疑解惑,充分营造阅读、交流、研讨的氛围有利于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培养阅读兴趣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好书”不单指纸质版的书,也可以是一个好的阅读平台。信息化飞速发展,市场上多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书”,废话连篇,平淡无香,读者在“书”里找不到共鸣,更找不到豁然开朗的感觉。培养阅读兴趣要选择读“经典”,读原著,经典作品往往倾注了作者半生乃至一代人的心血完成的,内容上能客观反应那个时代的特色,文句表达干脆利落而又情感饱满,画面感强,符合主流价值观,让读者更容易走进去并沉浸在情节里面,感受到作品带来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将阅读的好习惯保持下来的人也大有人在,特别是基层干部,朝八晚六在单位上班,回家陪孩子干家务,翻开一本书,没一会儿又得放下忙别的,这就需要利用零碎时间实现高质量阅读。为此众多阅读APP上线,但无奈的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文山文海里筛选一篇好文章犹如在大海里捞针,浪费了读者时间还消磨了兴趣。为此,中宣部开发了学习强国平台,这款APP适用群体广泛,包括党政干部、家庭主妇、小学生等,内容真实客观且丰富多彩,符合主流价值,是一款可以实现碎片化时间高质量阅读的APP,读者可以在里面搜索到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被公众评价为好“书”。

让思辨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好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使阅读主体产生更强的获得感。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切己体察等。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部指导阅读的经典之作。众多阅读方式都强调要重思考。

思辨性阅读要求阅读主体结合文句的语境,整体感知基础上获取信息,在逻辑思维层面展开推理,再结合自身实践认知批判性质疑、论证、评价的一个过程。思辨性阅读诱发阅读主体展开层层思考的兴趣;提高知识储备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分析文本的能力。在信息化和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培养思辨性阅读能力,帮助阅读主体在众多的信息来源中找到依据,判断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做出理智的判断。

思辨性阅读需要在精细化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练习,综合开发读者直觉、形象、逻辑和辨证思维能力。思辨阅读需要着重训练阅读主体解析结构、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和观点、情感取向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到当前情境中分析复杂问题的逻辑能力。与功利性阅读相比较,思辨性阅读是阅读主体筛选和识别信息、引发思考、整合消化知识的一个过程,功利性阅读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未能汲取知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文化強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目标。客观上要求,基层干部要更加注重读经典,重思考,勤探索,习精华,做一名“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的干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翔.中国阅读文化建设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20.(10)

[2]孙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路径[J]教学新论,2020(09)

[3]郎玉林.功利性阅读的机理探究与实践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9(3)

[4]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告[OL].https://www.sohu.com/a/428268720_671627,2020-10-29.

猜你喜欢
功利性思辨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学校教育中区别对待的分析
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植入研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让阅读对话更灵动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浸润“过程”味儿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被动性和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