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底线思维:理论依据、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2020-12-08 21:04张继华
时代人物 2020年30期
关键词:底线总书记思维

张继华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江苏连云港 222006)

“底线思维”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一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思维体系。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政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学习“底线思维”,对于领导干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底线思维的理论依据

底线思维源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影响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因素同样如此,安与危、治与乱、机遇与挑战,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转化过程,又有认知上的辨别和深化过程。

底线思维源于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这一思维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经患难所形成的重要生存发展智慧,深深浸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党自成立伊始,就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底线意识,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底线思维、忧患意识融入政党文化,成为党的重要精神基因。

底线思维源于党对自身建设经验的自觉汲取。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的一次次磨砺,使我们党的底线思维不断增强;正是我们党始终紧绷忧患意识之弦,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底线思维源于党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自觉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本质是世界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正在深刻调整,危与机同生并存。

底线思维的科学内涵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理解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原理。按照这一原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而不是他物,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特殊的质。但如果由量变逐渐积累导致质变,某物就会变成他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各项改革时,高度重视这一原理,牢牢把握改革的底线,防止由于改革过度而出现质变。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这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高超政治智慧。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于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就指出:“我们既要坚信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又要充分认识到道路曲折、困难很多,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当前中国各领域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定位改革思路,科学研判未来命运,这就需要各地各部门注重从实际出发,看待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遵循辩证法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尤其要对不利的一面充分预估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运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积极稳妥地化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出现大的问题。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人片面理解“底线思维”,认为坚持底线就是不犯错误,表现在工作中便是为官不为,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其实,“底线思维”不仅要求领导干部为人做事讲纪律、守规矩,还要在保证不跨越底线的同时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地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并不是坚守最低标准、固步自封,而是应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勇敢搏击、不懈奋斗,扛起政治责任,彰显担当精神。

底线思维的实践要求

在经济建设领域。针对一部分人质疑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认为已偏离了社会主义,施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必须毫不动摇”目标: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一是“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在这里,两个“必须毫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经济应该坚持的基本底线,不能突破。

在政治建设领域。针对一部分人宣扬西方的宪政民主,将西方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等政治制度超历史化、普世化,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道路这一底线,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质的根本保证,是各项改革顺利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决不能走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路子。

在社会建设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反对片面的唯GDP观,提出了共享的新发展观,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其中特别强调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众的生活。他说,政府出台的社会政策要能“托底”。“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关于生产安全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针对我国长期推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导致的生态失衡,污染严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两山论”,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并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完善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终身问责制,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

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针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解读历史的方式否定党的历史、历史人物,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此,他提出了四个自信的问题,要求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语言权;要积极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更要坚守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党的建设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四大挑战”(国内发展进程中遇到诸多矛盾和难题的挑战、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打压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和“四大考验”(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自身也存在着“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挑战”“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所产生的“迭加”效应,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从而成为领导中国的核心力量问题。因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心从“根底”上解决党风问题,指出:“如果不坚决解决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为此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在外交工作领域。面对着世界百年位于之大变局的加速发展,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注重划出红线,亮出底线,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所谓的不是机遇而是威胁的肆意抹黑和唱衰论调以及它们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实力与军事优势,在世界各地假借“人道援助”之名,实则行“霸权主义”之实,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严重破坏了民族国家发展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举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正因为如此,在整个中美经贸谈判过程中,中方不卑不亢、坚守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捍卫了中国国家利益。同时,主动和善于下了“先手棋”,争取及时主动破解大国崛起面临的战略困境。在大国关系层面,积极运筹了中美俄大三边关系,加强与欧盟及周边大国的战略互动,更好维护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平衡,形成对我更为有利的战略态势;在亚太地区层面,秉持和践行“亲诚惠容”理念,不断提升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在全球治理层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金砖国家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参与国际规则塑造,提升了中国在重大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8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24页。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1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0页。

[5]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N],人民日报,2013-06-18(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09页。

[7]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1)。

[8]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27(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44页。

猜你喜欢
底线总书记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女人啊,美是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