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探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

2020-12-08 02:11李惹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8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旅行

李惹健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的开展,把研学课程纳入教育教学的范畴,促进研学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语文是最重要的人文学科,让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相结合,设计多元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突破时空局限,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学习语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研学旅行与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 “研学旅行”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但研学课程大部分与历史、生物、地理学科相结合,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相对较少。研学旅行与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学旅行”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融合的探究,使研学旅行与学科结合的课程更加丰富,在体验式活动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演”的语文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转变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和行为。现阶段的语文学习,空间都比较局限。研学旅行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多样化创新。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研学旅行从语文课程设计、组织实施、活动反馈三个阶段,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学旅行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基本实现跨学科运用,语文学科也包含其中。通过观察学生研学的活动表现,笔者发现研学旅行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语言的运用未充分展开。研学旅行的确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鼓励学生去主动沟通,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但在真正活动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学生因环境的变化而不敢表达。第二,思维的发展有待提升。在研学的集体大环境下,如果研学导师没有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心声,就会有学生为了迎合周围的小伙伴们,而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反而会阻碍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三,审美鉴赏的缺乏。笔者结合去过的两次研学旅行,发现有些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并不能主动去发现美,只是按照研学路线去游逛一番,或是只听导师和讲解员的介绍,而缺乏自己的发现和欣赏。第四,文化理解的匮乏。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但在实际的研学旅行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因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在研学中难以充分理解当地的人文特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足。

三、基于研学旅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国教育大会曾提出: “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发挥母语教学的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课程活动,更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

与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可以打破时空和资源的局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多种体验式探索、思考、学习的过程中,拓宽语文学习思维,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大自然的学习中,更好地感悟生命的价值。

(二)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指的是: “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研学旅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言。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通过“学得”和“习得”两种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其次,研学旅行让学生在表达中运用语言。研学旅行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交流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口头表达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只有口语表达,学生还通过不断记录和写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三)在研学旅行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能力是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体现,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布鲁姆认知目标体系,它把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向广阔的世界,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不只是认识和理解语言或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验证书本上的理论,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有效地解决问题,发展高阶认知能力。

研学旅行可以为学生提供语文思维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户外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主动让自己由低阶认知思维向高阶认知思维过渡。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深度学习,调动自己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全身心投入到语文主题学习中,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实现经验和能力的转化,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自己的高阶认知思维能力。

(四)在研学旅行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把教材內容与其他学科或自己的实践体验相结合。这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研学旅行的开展,能进一步扩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一方面,研学旅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美。当在户外研学时,学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在文化情境的熏陶下欣赏传统文化的多样之美。另一方面,研学旅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美。学生在发现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当研学导师给他们创造机会和资源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美。

(五)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研学旅行有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不但有利于理解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首先,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语文的学习,也是中华文化的学习。教师在研学活动中,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情境里,欣赏和体会丰富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其次,研学旅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更要关注世界文化的现状和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以更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现象,以更科学和辩证的思维去思考中外文学作品。

(六)在研学旅行后及时进行多元评价

研学旅行的评价是研学旅行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真正设计好研学旅行,还要建立和完善研学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地把握研学旅行全过程的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研学成果。研学旅行前的评价环节,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发现学生有待改进的地方,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知识性的问答、短暂的行为表现或学习成果可以及时评价,但对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过程可选择延迟评价,目的在于有足够时间观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研学旅行成果,丰富成果展示的形式。教师在对学生研学成果进行评价时,不但只看具体的数字或文字表达,更要在学生的展示言语和行为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科学评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五、结语

研学旅行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通过体验式的活动课程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在更广阔的环境和更丰富的资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虽然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自身的价值意义值得教师重视。只有语文教师能根据学情、市情和国情深入调研,结合学科相关理论和具体研学案例不断探索,找准方向和方法,才能促进研学旅行与语文学科的充分融合,从而在研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研学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