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玩绎,探寻个性化描写

2020-12-08 02:14何梦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教学内容

何梦源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春》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经典美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早春画面。全文六百余字,却短小不失灵动,语言朴素,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为读者带来了满满的春的气息,歌颂了春的创造力和人们的希望,告诫人们谨记“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美好的春光里勤奋劳作、奋勇前进。其丰富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春》的写作缘起

据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由此可见,《春》是一篇专为教学而作的散文。

《春》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作者写此文时一改创作初期作品的哀愁基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欢快的情绪。1932年8月,朱自清旅欧归来,与陈竹隐女士共结连理,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后又喜得贵子。一连串喜事让朱自清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前景,因而影响了该时期的作品。《春》描绘了一个蓬勃生机的春天,让人看到希望和力量,催人奋进,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也是朱自清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

二、对《春》主题的解读

关于《春》的主题,孙绍振、石东玉、陆嘉明等人的观点较为一致,都将《春》的主题定位于积极、乐观、美好的感情之中。较早阐释《春》主题的是石东玉在《朱自清散文的藝术境界》提到的,他认为这篇写景散文不仅表达了“对春的赞美、热爱之情,激励着人们珍惜春光”,还寄托了作者“追求美好,向往和平、光明的理想”。孙绍振认为主题不应该停留在“诗情画意中”,而应该“有一点积极的、健康的精神”,以便给孩子们“更积极、更昂扬的精神诱导”,虽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象,实则“渗透着一种属于他的对春天的美好感情”。段崇轩等对《春》的主题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引申和发展。他对主题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对春天的赞美,而是转向了对“人”的关注。段崇轩认为仅将《春》的主题解读为“对春的赞歌”是不够的,虽然《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但更是作者“复杂的心灵世界的逼真写照”,它“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者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对《春》艺术特色的解读

1.结构

对《春》的结构进行研究的文献基本上呈两种观点,一种认同“三段式五春图”式结构,约占该部分文献的80%,另一种则为不完全认同或否认“三段式五春图”式结构,约占20%。在认同“三段式五春图”式结构的研究中,基本的观点是全文先总后分,先粗后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围绕了一个“春”字将文章分为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微观描绘了五幅春景图,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对于不完全认同或否认“三段式五春图”式结构,基本上以刘秀萍的观点为代表,她提出了“三段式五春图”读解以外的《春》的三种读解方法,即“知人论世解读法”“时令景色分析法”“以人为本感受法”。她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且观点敢于跳出禁锢,打破传统框架,显得尤为可贵。

2.语言

《春》的语言风格具有诗化的特征,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朱自清的散文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讲究炼字炼句。《春》的语言特色研究集中在对《春》一文的语言从口语词、动词、叠音词、助词的使用,以及辞格、音韵、句式的运用等角度进行解读。《春》全文仅六百多字,但涉及的修辞格却有比喻、拟人、排比、摹状、反复、夸张、引用、通感、回环、对偶等十余种,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为文章主题的极尽体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朱自清的语言经过熔炼,《春》中动词的使用十分讲究简洁,做到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含义,言简意赅。叠词的运用,对于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内涵意蕴美都有帮助,因而提倡在教学《春》时,应注意在反复诵读中学习、领会叠音词的巧妙用法,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读写能力。

3.意境

陈明珠、李志宁、何伟都发现了朱自清的《春》一文与古典诗歌的联系,三人都提到朱自清在文中善于融入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趣,将诗情与画意结合,都提到朱自清善于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将诗的意境融于散文之中,如“偷偷地”从土里“钻”出的小草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描写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写春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不正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春风吹又生”?意境的创造还来自于作者“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的写景艺术手法的运用。《春》一文中运用多角度、多方式的写景艺术,如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描写的合理顺序、多感官的调动、动与静的交织、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简笔勾勒等,这些都在朱自清的《春》中有所体现,为我们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部分 案例设计综述

对于这篇文笔脱俗的经典散文,不同老师所设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点和教学方法亦有区别。下面从36篇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中选取了30个公开发表的《春》的教学课例进行对比分析,拟从“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来对《春》的课例做简单综述,对课例中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推论出教师们确定的教学点。

一、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春》的教学目标设定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在朗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行文结构特点;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如下表:

2.教学内容

《春》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文脉络梳理、主题与情感分析和艺术特色鉴赏方面。

(1)文章脉络梳理

通过分析30篇课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先将文章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依次描写了春天里四种景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描写得栩栩如生。对文章脉络的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从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主题与情感分析

通过对30篇课例分析发现,对于文章主题的说法约有7种,其中多数以颂春说为主。如下表:

(3)艺术特色鉴赏

通过课例,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本文的艺术特色方面,主要从融情于景、修辞手法、景物描写、散文结构以及语言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下表:■

二、教学方法分析

在分析课例时,笔者发现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1.以朗读为主

用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即通过“朗读”来带动其他教学环节,以读代讲。具体分为初读课文、再读课文、细品美文和精读课文。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上还有配音范读、教师范读、听读、美读、赛读、齐读、诵读、带读、男女分读、小组读等。通过朗读来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而不是靠逐字逐句分析,导致割裂了散文整体的美感。

2.以写作为主

《春》一文是具体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本。将《春》的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挖掘《春》中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具体体现在:修辞的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顺序、多感官描写、融情于景等,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欣赏,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加工和整合,总结写景方法,布置仿写练习,并进行作品交流展示,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3.结合诗歌,诗文共赏

即在散文教學中引入古诗词,寻找诗词,将古诗意境融入课堂的教学环节,以诗词促进学生对优美语句与意境的理解。从而将古诗词与课文熟练地结合起来,注重古诗词在赏析散文及散文写作中的作用。具体在《春》中体现为,在教授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的同时努力寻找和文中描写春天相对应的古诗词,扩大古诗词积累。

4.导学案教学

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教学手段,其实施分为四步:课前预习导学、课中助读导学、课下巩固导学、课外拓展导学。站在学生的角度,导学案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化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因此它是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升华,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散文《春》时,先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作者朱自清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他的代表作有哪些?阅读课文内容,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其次在执教《春》时以知识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即:写作背景、文本解读、写作特点、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再次,在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实施课下巩固导学,即鼓励学生背诵课文、运用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最后,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展示性的活动,对于刚学习完的内容进行归纳及拓展,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上述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通过朗读、写作、诗文共赏、导学案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但是教学点的确立有失偏颇,尤其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教学点跟散文教学的核心要求大相径庭。

三、确立教学点

学生要通过学习散文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最终落脚到主题与情感的把握。通过分析《春》的课例,笔者认为应该把三段式五春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品味散文的语言作为重点内容来教,即教学点。

1.三段式五春图

首先理清行文脉络,掌握文章结构。文章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描写得栩栩如生。学生理解了作者朱自清的行文思路,自然就容易更进一步体会作者写文章时注入的情感。

2.主题与情感

理解全文主题和情感的关键:最后三句的分析。《春》的最后一部分是三个比喻句,对三个比喻句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主旨。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个比喻句不能颠倒,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有潜在的逻辑顺序。结尾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赞美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生命力,给予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所以教师要对最后三句作重点品读,解决学生的疑点,这三句分析到位,文章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自然就好理解了。

3.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

《春》一文中涉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引用、通感等十余种修辞手法的单独运用与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因此本文是学习修辞手法的范本,学生掌握相关的修辞知识可以作为理解课文的基础。另外《春》的景物描写十分突出,其中涉及与景物描写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春》的“美”是需要好好品味的,它包括对文章主旨的感悟、语言的品味和意境的体会。例如在遣词造句方面,叠音词、儿化音的大量运用,还讲究平仄押韵以及长短句式的变化,正是有了炼字炼句使得文章的语言呈现出了一种回环的音乐美和天真的童趣,文章清新隽永,体现出朱文“风华从朴素中来”的语言风格。

总之,首先理清行文脉络,掌握文章结构,梳理出三段式五春图。其次通过反复诵读,分析主旨句,感受春的神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化艺术意境。最后,深入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美,结合课文分析修辞手法,以及从叠词、儿化、口语、长短句句式等方面入手,深入品味文章语言的淳朴隽永。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

一、《春》的教学建议

1.整体阅读,将简单的行文脉络梳理交给学生去做。针对三段式五春图这样的划分方式,陈日亮、何应吉等教师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种划分是有问题的,破坏了整体画面的美感,过于细致的解读会使文章缺乏灵气,应将整个春天视为一个整体。这也正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所在。由此观之,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关注重点在于教材而不是学情,更多的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之后由教师逐句逐段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学习,其阅读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应该由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和梳理,教师在梳理文章脉络上不过分解读和干预。

2.抓住关键句把握作者情感。文章最后三句:“春天像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对这三句的分析是打开作者情感大门的“钥匙”,应重点品读。春天代表着新的事物,体会作者面对新事物时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情感。

3.在赏析语言时,将“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因为“阅读时的印象是整体的、朦胧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而不应该选择某一局部来切入,这样整体的印象就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春》的美在于“美”得太感性,太直观,而这种“美”必须要完整地读出它的美妙和精彩,不宜肢解欣赏。

二、《春》的教学误区

《春》一文中可教的点有很多,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每一项教学内容又可以延伸出几种教学思路,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王荣生教授提出,“怎么教”应该服务于“教什么”,“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格外重要。

1.避免教学内容模式化

通过分析《春》的教学课例不难发现,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课文的内容、主旨、构思、背景、语言等方面提取出《春》的教学价值,这未尝不可。但是对上述这些方面进行教学时,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模式化的问题,设计的提问基本上都是谈谈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或者一句话、一个词,并说说好在哪里。问题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随之而来的交流和分析却是走上了模式化,学生按照句式模板进行回答,师生之间泛泛而谈。因此要避免教学内容模式化。

2.不要毫无目的的朗读

传统的朗读方法主要是范读、跟读、听读、美读、赛读、齐读等,有些教师还自创一些朗读方式,如配乐读、带读、男女分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方式的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但是不能只在乎外在形式的多样,学生每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教师在初读、再读、品读的过程中设置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例如初读时解决生字词读音、再读时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品读时读出作者喜悦的心情和对春天的赞美等,从而避免毫无目的的朗读。

3.诗歌教学内容不应喧宾夺主

散文教學与诗歌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有利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发掘文中语句用词及意境与古代诗词的异曲同工之妙。不少教师将古典诗歌引入教学来加深对文章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多以“搜索、回忆——交流、分享——丰富、积累”的教学模式为基础,甚至有的教师就将分享一些关于春天的诗歌作为对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的品味,对诗句的赏析超过了对文章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品味,喧宾夺主的现象不在少数。

第四部分 参考教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梳理作者行文脉络。

2.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这里有一首残缺的诗,请大家帮我补充完整。(大屏幕出示:______游芳草地,______赏绿荷池。_______饮黄花酒,_______吟白雪诗。)学生补充出春夏秋冬。这首诗写了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一年因为有四季而多彩,我们今天的课堂也会因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而美丽起来。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跟随朱自清的散文《春》到郊外去看看吧!

二、课文学习

第一环节:初读,勾勒春天初画面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停顿。

2.探究:作者是按照什么内容顺序来写文章呢?(学生自主梳理)

明确:盼春、绘春、颂春。

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画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3.师提问:刚才在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另外融入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学生大声朗读,要求随意、自由、尽情。(教师巡视并指导)

5.找学生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即可。

6.点评朗读的同学,提问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明确:语速、语调、语气)

第二环节:悟读,体味蕴含的情感

1.师提问:古时的文人墨客赞美春天,只是截取景物的片段或两三个景物来写,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描写的景物就多了。那么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请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语句。(生默读并做批注)

2.师生共同探寻作者情感

提问①:“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分别蕴含什么意义?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提问②:三个比喻句和“迎春图”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學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赞美春天,而“迎春图”这段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读出向上的激情及不负春光的决心。这三句要分别读出“希望”“喜爱”“力量”的内涵。

第三环节:品读,探寻个性化描写

1.自主阅读,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美,源于作者善于观察景物,并且用了许多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向全班汇报。(4分钟讨论,7分钟发言)

2.老师也有喜欢的语句,谁来猜猜老师为什么喜欢?

①“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叠词)

点拨:描写春草的这一段里,采用倒装句式和叠词来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特别是“钻”用得非常好,写草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也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着春天。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排比、拟人)

点拨:描写春花的这一段,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闹”字写出了活力,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排比用得形象生动。

③“赶趟儿”“杂样儿”“青草味儿”(口语化)

点拨:这带有一种亲昵的意味,是作者为了表达对春天浓厚的喜爱之情。儿化音比较口语化,更贴近生活,使人更容易融入作者的情感中,从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归纳:(屏幕出示)①倒装句的使用。②叠词、儿化音的运用。③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妙用。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背诵课文中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3.质疑作者,发散思维。

①“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得不切实际。(联想的手法)

②本文描写迎春图的一段与前面描写春天的景物不协调?可以去掉?(写景来衬托人)

③课文最后一部分的三个比喻句顺序可以调换吗?(不可以,符合逻辑顺序)

④春雨图单写景就可以了,不需要写乡下的人?(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归纳:(屏幕显示)如何进行景物描写:①联想;②动静结合;③衬托;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提问:学完这篇文章,我们能不能在这大好的季节里只赏赏花、淋淋雨、吹吹风、看看草呢?作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

明确:人勤春早,一年之计在于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补充资料:“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自古代典籍《增广贤文》,原文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三、课文小结

《春》是写景的,它用个性化语言着力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春》又是抒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就是这一切,酿造了《春》的艺术魅力,就是这一切,赋予了《春》永不衰老的活力。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在春的感召下,珍惜时光、勤奋向上、奋发有为,实现梦想!

四、作业布置

1.对比阅读丰子恺《春》和林斤澜《北国的春天》,体会与朱自清《春》的文笔的区别。

2.灵活运用学到的描写方法,写一篇随笔《故乡的春天》。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福永中学]

猜你喜欢
朱自清散文教学内容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