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归耕”情怀

2020-12-08 02:14董霁宇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氏入村苏辙

董霁宇

一、“归耕”缘由

1103年,经历了连续十年的贬谪、外放之后,苏辙以太中大夫致仕,定居颍川,种田著书,再不过问政事。在颍川,他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十年,也是难得平静的最后十年。《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都是回归田园、躬耕垄亩,苏辙与陶渊明却全然不同。苏辙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在此期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与司马光所代表的旧党相互争斗,苏辙一生的仕途起落也始终与党争紧密相连。1102年,徽宗重用蔡京,疯狂迫害元祐党人,苏辙此时已经没有实质上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但也连遭降官夺俸,时时面临着灾祸的威胁。这一时期苏辙所作的《将归》《还颍川》等诗歌深刻地揭露了徽宗一朝的黑暗现实及其谨小慎微、不得安居的生活状况。为避祸自保,苏辙先是独自移居到距离京城较远的汝南,一年之后再返颍川,从此潜居颍滨,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绝宾客,绝口不谈时事”(《苏颍滨年表》)。看起来,此时的苏辙真的成了与世无争、淡泊平和的隐士,但他实际上仍在关注时局变化、关心百姓疾苦,创作了很多以详记年月日期和天象变化来追摹《春秋》的政治隐喻诗。如反映自然灾害和官府暴政的《久雨》,反映农民悲惨生活的《蚕麦》等,无不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耕是出于对官场的厌倦和逃避、对高尚气节的坚守、对大自然的真诚向往和不拘于世俗礼法的性情而主动做出的选择;苏辙的归耕则是在严酷时局迫害下自我保全的无奈之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论自身处境如何,他的经世之志和家国之情都从未忘怀。《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虽然没有揭露和批判什么,但通过第二联对阴雨天气的担忧和对邻人情绪转变的描写也可以看出苏辙對农民疾苦的关心。

二、“归耕”生活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诗人首先交代收麦的情形:存粮还没有吃完,新粮又要丰收了;自己年老体衰,但幸好有孙辈可以依靠。字里行间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和后继有人的欣慰之情。颔联生起波澜:连绵的阴雨耽误了收麦,好在终于等来了晴朗的好天气,乡邻们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情绪变化。为了犒劳外孙,诗人急忙炊饼、多多沽酒,细节、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外孙辛勤劳动的赞赏和疼爱。最后交代收麦完成,以及写作此诗的目的:夸奖文氏外孙不辞辛苦、勤于农事的精神。全诗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这首诗从几个方面印证了苏辙在颍川的生活状态。

首先,在颍川时,苏辙的子侄后辈百口人都同他住在一起,包括他的儿孙、女婿、外孙以及苏轼的后代苏迈等人,全家团聚,和睦非常。如“文氏外孙”,即大学士文同之孙文骥,他与苏辙感情十分深厚,除本诗外,《同外孙文九新春五绝句》《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都是苏辙为他所作。

其次,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辙此时已经老迈,而孙辈已经长大,因此“归耕”更多的可能是“教耕”而非“亲耕”。从苏辙这一时期的众多农事诗来看,他教耕不是教子孙们如何种田,而是教育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勤于农事、裕人约己、关心田家、积累经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没有直接的劝诫之语,但通过对文骥收麦的赞赏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后辈劳动观的引导和培育。

第三,苏辙在颍川的十年致力于对子孙的教育培养。从他写给后辈的诗作来看,除了农事之外,也十分重视读书:“搬柴运水皆行道,挟册读书那废田?”苏辙还在诗中告诫文骥“文章犹细事,风节记高坚”,反映出苏辙对子孙品德培养的重视。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老人对文氏外孙的疼爱和教导,对外孙勤劳肯干、精神饱满的赞赏和自己后继有人的欣慰与骄傲。

1091年,苏辙写了一首《次韵子瞻感旧》:

“家有二顷田,岁办十口粮。

教敕诸子弟,编排旧文章。

辛勤养松竹,迟莫多风霜。”

亲事农桑、教育子孙、著书立说、培植松竹……人生的最后十年,苏辙终于实现了他和苏轼共同梦想的“归耕”生活。

三、“归耕”情怀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与《诗经·周南·芣苢》一起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它们都展现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景,表达了劳动时的欢乐和对劳动的赞美。但苏辙毕竟不是先秦时代的农家妇女,在采摘的歌谣中体验着单纯美好的快乐;作为五朝老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历经党派倾轧、数次贬谪、亲人去世,他的田园诗中寄托着更为复杂深沉的情怀。

1.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肯定

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诗人对辛勤收麦的外孙大加赞赏,可以看出诗人对农事劳动的一贯态度:尊重和肯定劳动的价值,并有意将这种价值观传承下去。事实上,苏辙晚年留下了大量农事诗,这些诗歌记录他晚年躬耕的日常生活,朴实自然、不饰雕琢,生动地展现了农村农事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的赞美和热爱,蕴含着诗人对田园、对农民的淳朴情谊,也展现了苏辙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2.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热情

虽然苏辙此时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期,想为朝廷效力而不能,但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没有一点怀才不遇、感事伤时的意味;相反,全诗充溢着乡村特色和烟火气息,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位慈祥朴实的农村老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官员,他为粮食丰收而欢喜,为阴雨天气而忧愁,忙着炊饼、沽酒款待辛苦劳动的外孙,家长里短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对平凡生活充满热情,是苏辙安身立命的政治智慧,也是他与命运和解的人生智慧。

3.对子孙后辈的教导和期盼

如前文所述,《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反映出诗人对孙辈劳动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除此之外,苏辙也系统教授孙辈儒家经典、读书作文,还特别关注子孙的品德培养,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对子、婿、侄辈都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4.对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坚守和创新

苏辙晚年诗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从语言风格上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所代表的苏辙晚年诗歌诗风朴素自然,“大饼”“真了事”等生活之语入诗,体现出苏辙晚年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诗歌艺术表现上,对仗工整,描写细腻。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琐事,明白如话,饶有趣味。

除了诗歌的创作进入高峰期,苏辙还整理旧著,先后完成了《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和《应诏集》的搜集和编纂,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苏辙在《历代论》中说,父兄之学“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是要让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若不能为世所用,也要著书立说,使自己的见解学识为世所闻。换句话说,立功不成,便努力立德、立言。仕途上的低谷恰好给苏辙提供了潜心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契机,成就了另一领域的大家。

四、结语

苏辙的田园生活是避开世事纷争的一片净土,他的“归耕”情怀是对人生命运的坦然接受。虽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晚年的苏辙仍关注社会、心系百姓,默默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在困境中孜孜不倦地思考历史、感悟人生、寻找生命的价值,展现出北宋士大夫从忧国忧民到安守清贫的心态变化,若“外王”没有出路,便退而求“内圣”。

“此人心中未必空,暂尔颓然似无事。”结合苏辙的晚年生活和诸多诗作,我们得以更全面地把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背后的沧桑之感。苏辙此时的心态,或者说他的“归耕”情怀,反映在此诗中,不仅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赏和认同,更饱含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对后辈的爱护和教导、对平静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对文学创作和学术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一切都源自这位睿智的老人失意之时依然旷达、坦然的心境。正如他在《黄州快哉亭记》所说:“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文氏入村苏辙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刘善良
文氏桥式振荡器电路探析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中国新疆特色电商“出国入村”两不误
狼与羊
文氏电桥正弦波振荡电路
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复合性Ⅱ度房室阻滞
双重性文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