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发展思维

2020-12-08 02:14孙亚翔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骗子大臣老百姓

孙亚翔

一般来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的。无论怎么改革,让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其实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问题,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大都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我们常说的教什么和怎么教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层面就是问什么和怎么问,高质量问题驱动高效课堂,而高质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对于中学语文课堂而言,高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要耐人寻味。万事开头难,一节语文课怎么才能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进入思考学习状态,导入的问题至关重要。这个问题不宜过难,也不宜过于简单,最理想的状态是看似简单,但是越琢磨却越耐人寻味,别有洞天。(2)要让人品味。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后,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思辨性,问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可以多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充分体会思考、辨析的乐趣。(3)要引人入味。好的问题,往往也会激发出令人惊喜的课堂生成,学生在问题中深入思考,激烈碰撞,往往能够悟得文章真味。(4)要令人回味。一节有高质量问题的好课,既能让学生入得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充分体会思考的快乐,感受这些引领思维发展的问题的魅力,从而让他们也能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的童话,很多孩子都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这个故事,对里面的情节人物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如指掌。进入初中阶段,这篇课文怎么教,教什么?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提起安徒生,我们同学应该非常熟悉,我们有许多同学就是在安徒生童话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同学们小时候都看过、听过,而且课前大家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么接下来,我要提一个难度稍微高一点的要求,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生: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了。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简略。我们在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时候要把里面的重要人物及物品先梳理一下,然后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再用一句话组织好。大家试试看。

生:两个骗子用一件不存在的衣服欺骗了皇帝、大臣、老百姓,最后被一个小孩给揭穿了。

师:回答得非常完整、规范、准确。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童话里出现的人物有哪些?

生(列数):皇帝、两个大臣、两个骗子、骑士内臣们、老百姓、小孩。

师:在这些人物里面有几个骗子?

生(脱口而出):两个骗子。

师:是两个骗子吗?

生(思考七嘴八舌):不止两个骗子。好多骗子。除了小孩外都是骗子。

师:同学们非常厉害,马上就看出除了小孩,其他人身上都带有欺骗性。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众多的骗子有没有区别?

生(思考):有区别。两个骗子就是单纯地骗人,而其他的人首先是上当被骗,然后又去骗人。

这段导入的教学有两个主问题,第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梳理一下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里面的人物和事件,为第二个问题作铺垫。第二个问题“在这些人物里面有几个骗子”,看似简单,学生回答也很随意,几乎不加思索,但是老师的追问,大家突然发现问题好像没这么简单,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思考的情境,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给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供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触发点。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片段二)】

师:概括得非常好。我这里有一个金字塔,我们一起来把这些首先是上当被骗,然后又去骗人的人按照地位高低来填一下。

生(齐答):皇帝、老大臣(大臣)、骑士内臣们、老百姓。

师:大家看看这个金字塔结构,从皇帝到大臣们再到全城老百姓,这是一个庞大的统治集团,但是这么庞大的一个统治集团居然就被两个骗子骗得团团转,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是怎样得逞的?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首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皇帝初受骗”的内容,根据这部分内容思考这个皇帝身上具有什么特点?

生(朗读思考):皇帝喜愛新衣服。

师:用“喜爱”似乎程度还不够,我们大家都喜爱新衣服,是不是和皇帝一样?

生:皇帝为新衣到了痴狂的地步,而且不理朝政。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皇帝为新衣到了痴狂的地步,而且不理朝政,那么这个皇帝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他最迫切需要什么?

生:他需要称职的、聪明的、忠诚的大臣来帮他料理朝政,这样他才好一心穿他的新衣服。

师:不错,我来归纳一下,皇帝身上具有特点:1.为新衣到了痴狂的地步,而且不理朝政。2.他迫切需要称职的、聪明的、忠诚的大臣来帮他料理朝政。接下来我们看看,两个骗子是如何行骗并且得逞的?

生:骗子抓住了皇帝为新衣痴狂的特点,称可以为他提供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投其所好,并且这衣服还有特殊功能,能够辨别一个人是否称职和愚蠢,又迎合了皇帝的第二个心理特点——迫切需要称职的、聪明的、忠诚的大臣来帮他料理朝政。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在整个骗局中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大家——

生(齐答):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同学们感觉非常敏锐,都发现了这句关键的话,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在文中起到了一个线索的作用,整个骗局都是围绕这句话编织的。

生:这句话抓住了人性的要害,因为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

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在这个国家城市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大家在文中找原话来回答。

生: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师:大家找得非常准确,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这段话。首先我们来看“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为什么全城的人都会听说?“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哪里啦?

生:“全城的人都听说”,估计是骗子在制造舆论氛围,从而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不去关注这织品的真假,都去关注它的功能,并且制造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家都担心自己是笨的傻的。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继皇帝首先受骗之后,接下来受骗的是谁?

生:接下来受骗的是老大臣。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大臣受骗”的内容,在看的过程中大家用笔画一画这个老大臣身上具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描述的?

生读画:这是一个“诚实、理智、称职、善良”的老大臣。

师:“诚实、理智、称职、善良”的老大臣为什么会受骗?受骗了以后,为什么又要去骗人?

生:因为他心理上已经认定这件织品真的能够辨别一个人是否称职和愚蠢,他自己看不到织品就意味着他是愚昧的、不称职的,他拥有的一切权势地位都将失去,这使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因此很容易便上当了。

生:老大臣上当以后,为了掩饰自己看不到这件织品的真相,只能去说谎去骗别人,以此来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老大臣被骗和骗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地位。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下一位受骗的是谁?

生:大臣。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又一个大臣受骗”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前面的“第一个大臣受骗”的内容似乎有些重复多余,能否去掉?

生(思考):不能去掉,“又一个大臣受骗”的内容突出了骗子骗术的厉害,为下文皇帝和骑士内臣们乃至老百姓受骗作了铺垫。

生:我觉得这一部分内容还突出了这些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自私丑陋的嘴臉。

师:说得好。我们同学已经看出前面大臣的上当受骗为后面皇帝和骑士内臣们上当受骗作了铺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皇帝和骑士内臣们上当受骗的过程。

师:在这一部分,皇帝和他的骑士内臣们也毫无例外地重蹈了前面大臣们的覆辙,在这一部分有两句话“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面“每人”指的是那些人?为什么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他们在快乐什么?

生:每人指皇帝、两个大臣、骑士内臣们、老百姓。

师:大家再结合文章内容看看是不是就是这些人。

生(再次确认):每人指皇帝、两个大臣、骑士内臣们,应该不包括老百姓。

生:他们在快乐他们看不到这件织品的真相被掩盖住了,因此他们的权势地位保住了。

生:他们还在快乐他们的谎言没被人揭穿。

师:由此可见,这个从皇帝到大臣们再到骑士内臣们,这整个统治阶层具有什么特点?

生:虚伪、愚昧、自私,腐朽。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到位。在整个文章中最后上当受骗的是老百姓,如果说整个统治阶层受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地位,老百姓无权无势,为什么会受骗并且一起骗人?

生:因为老百姓也怕自己被说成愚昧的和不称职的。

生:我感觉前面整个国家所形成的氛围,也使得老百姓不敢挺身而出揭露真相,只能随波逐流。

师:我们同学分析得非常深刻,这种随波逐流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大家一定要警惕这种心理。

这一段教学内容主要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围绕“探究众多骗子的差异性以及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去欺骗的原因”来进行设问,引领学生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训练学生分析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辩证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积极主动,不断在比较分析,研究探索。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片段三)】

师:最后这个大骗局是被谁揭穿的?

生:一个小孩。

师: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来揭穿骗局?

生:因为小孩子单纯天真,不懂人情世故、无私无畏。

师:安徒生曾经评价这篇童话说这是一个不堪一击的悲剧,谁都能看得出,可是谁都不愿意说,可怕,可悲。……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思考一下,什么让人感觉“可怕”?什么让人感觉“可悲”?

生:整个国家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在互相欺骗自欺欺人,没有一个人讲真话,这让人感觉太可怕了。

生:这么大的一个谎言骗局最后居然要靠一个天真的小孩来揭穿,太可悲了。

师:我们来推想一下,这个小孩揭露了真相,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生:皇帝会奖励他。

师追问:皇帝会奖励他吗?

生:不会,因为文章的结尾“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从这一段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知道真相也不会悔改,他是决心要将错误进行到底。

生:我感觉皇帝可能为了自己的皇权尊严,会加害小男孩。

师: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来看看即便皇帝不加害小男孩,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还会保持这样的单纯天真,无私无畏吗?

生:不可能,他肯定会被这个充满欺骗的社会同化,最后沦为上当受骗的老百姓中的一员。

师: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才是一件最可悲的事,我们要“救救孩子”。

师:最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篇童话里众多的人物中最聪明的是谁?

生:骗子,骗子最聪明,他们几乎骗了所有的人。

师:为什么最聪明的人要去做骗子?

生:因为整个统治阶层非常腐朽、自私、愚昧、虚伪,聪明人反而难有出头之地。

生:一个扭曲的社会,才会发生这样扭曲的事情。安徒生就是要借此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生: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愚昧、虚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众庸碌的老百姓,还有最聪明的骗子,这是一个何等扭曲的世界,它和孩子纯真的世界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儿童世界的美好。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深刻,童话常常会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是它反映的却是社会现实,我们来看两个事例“指鹿为马”“邪教全能神”。

师:从古至今真相往往会被强权、愚昧所蒙蔽,要真正改变现实生活中的荒谬、虚假、丑陋乃至欺骗等荒唐的事情,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希望这节课能给大家一点启迪和思考。下课。

最后一段教学内容,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极具匠心,老师用不断深入新颖的问题去引领学生思考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及发展的趨向,把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推向了极致,进一步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开掘。

这节课问题设计的技术含量极高,从一开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接下来带领学生梳理人物并思考“在这些人物里面有几个骗子”,用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极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考空间,开始了一场思维风暴。在引领学生对皇帝、大臣们、骑士内臣们、老百姓被骗过程进行分析思考中,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逐层深入,抽丝剥茧,最终揭示了整个统治阶层的腐朽、黑暗、虚伪、自私,老百姓的胆小庸碌、盲目从众,小孩的单纯无私、勇敢无畏以及他在这样环境中成长下来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而最后“为什么最聪明的人要去做骗子”,这个问题更是别出心裁,有力地揭示了扭曲环境下扭曲的人性,真是振聋发聩。

从简单问题入手,逐层深入,于无声处听惊雷,让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辨析、探究的乐趣,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驱动下,由浅入深,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收获非常丰富,更关键的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高水平的训练并且回味无穷。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学府中学]

猜你喜欢
骗子大臣老百姓
圆桌会议
骗子?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骗子鸟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转危为安的大臣
卖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