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绽放的多重意义

2020-12-08 02:14李汉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棉株背篓母爱

李汉超

在中国当代诗坛,很多诗人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他们见识广、视野宽、名气大,其诗作往往比较先锋和现代,探索或创新意识比较强,大多抒写内心的隐秘和幽微、孤寂和悲悯,屡屡出现在各大报刊和知名网络平台上,连微信公众号也多有他们的身影。但也有不少诗人是生活在小地方的,他们身处底层,扎根基层,贴近生活和乡土,其诗作通常比较质朴和清新,洋溢着泥土的气息和芬芳,大多抒写生活的酸甜苦辣,大刊大报偶有露面,而小报小刊却成常客。杨修华就是这样一位身处小县城的民间诗人,习诗多年,热爱乡村,以一首首饱蘸感情又富有韵味的乡土诗歌打动读者,他的《母亲的棉花》就是一首韵味悠长的乡土恋歌——

母亲弯腰,在棉田里扯草

用手给棉株的脚趾挠痒

一亩三分绿色的激动,荡漾着

围住瘦小的母亲

秋高气爽,母亲额头的汗水

均匀地滴到叶子上,凝聚成露珠

棉桃们哽咽着,一句句话匣子

打开了,说得母亲热泪盈眶

母亲把一朵朵温暖的话

摘进背篓。喝饱了阳光的棉花

紧紧抱在一起,依偎在母亲身旁

抵挡一辈子的寒冷

(选自《绿风》2014年第4期)

杨修华,1973年10月出生于湖北应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9年写诗,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散文诗》《星河》《湖北日报》等,入选《湖北诗歌现场》《2018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等多种选本,获《人民文学》《诗刊》等征文奖。

全诗12行,分为三节。从语言上看,都是质朴明白的话语,读起来十分亲切自然,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细品起来,它像一杯绿色的龙井,味道清纯而绵长。“母亲”与“棉花”是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两者的关联也不复杂,但雪白的棉花绽开在字里行间,给我们呈现出多重意义。

其一,棉花是劳动的收获。母亲是个农民,一生都在田间劳作,“母亲弯腰”是她劳作的典型姿势,已在诗人的心中定格。播下棉种之后,棉株长出来了,杂草也长出来了,母亲又“在棉田里扯草”;而诗人将劳作写得那么轻松,“用手给棉株的脚趾挠痒”,用语俏皮,还有那“一亩三分绿色的激动,荡漾着/围住瘦小的母亲”,烘托着母亲的身影。秋高气爽的时候,“母亲额头的汗水”分明是艰辛的写照,可诗人又诗化成“均匀地滴到叶子上,凝聚成露珠”,晶莹剔透——这是在歌颂劳动的美好。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棉桃开了,母亲又顶着太阳去摘棉花,那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无疑就是对母亲、对劳动的赏赐。

其二,棉花是母爱的体现。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她将爱无私地洒向每一个孩子,母愛就像棉花一样雪白纯正、一样温暖柔软。“母亲弯腰”,春夏秋冬一刻也不停息,即使到了人生的秋天,头发白了,额头上仍然挂满“汗水”。儿女们小时,她为了他们能够健康长大而不辞辛劳;儿女们大了,她为了不给他们增添负担而自食其力。“背篓”既是母亲摘棉花用的工具,也是诗人用来聚集母爱的信物。所以,有了母爱,有了“喝饱了阳光的棉花”,儿女们就可以“紧紧抱在一起,依偎在母亲身旁/抵挡一辈子的寒冷”。用棉花来象征母爱,恰如其分。

其三,棉花是儿女的孝心。母爱因无私而伟大,它是不求回报的,但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义务和基本美德。母亲是儿女最大的恩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也是儿女们应尽的孝道。小的时候,儿女们是母亲“一亩三分绿色的激动”,团团“围住瘦小的母亲”,荡漾着她的幸福;长大了,儿女懂事了,跟母亲有说不完的家常,打开“一句句话匣子”,激动的时候,“说得母亲热泪盈眶”,“母亲把一朵朵温暖的话/摘进背篓”,装在心上;母亲老了,儿女们就是一群“喝饱了阳光的棉花”,抱成团,“依偎在母亲身旁”,为她“抵挡一辈子的寒冷”。年迈的母亲多么需要这样的一群“棉花”啊!

杨修华是一位漫步在田埂河堤的独行人,以亲历者体验风土人情,以观察者记录日月星辰,他的诗歌是他赤子之心的深情跳动,是他乡土情怀的热情呈现,善用比喻和拟人,质朴里总能闪烁着语言的光华,清新中常会荡漾着感情的涟漪,不虚空,不浮华,呼风唤雨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携花带月慰藉着读者的心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诗人杨修华摒弃那些口水诗、直白诗和无关痛痒的诗,他认为,诗是情感的积累和提炼,应该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而不应该像挤牙膏那样勉强为之。他已步入中年,总在为生活奔波,但他永葆一颗诗心,不断地向读者奉献出一首首精美的新作。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棉株背篓母爱
黄牛背篓
白嘴角马的背篓
芒种时节抓好棉田管理
背篓 外一首
母爱大于天
背篓人家
母爱
棉花早衰原因及防止措施
母爱的另一面
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对棉花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