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交往、多元”模式下的课堂互动探究策略

2020-12-08 02:20吴引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交往多元自主

吴引娟

[摘   要]文章基于“自主、交往、多元”的课堂模式,结合实际,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互动探究性教学。教师应鼓励引导,营造探究氛围;提倡自主质疑,培养探究习惯;重视交往合作,引导互动探究;适当精讲点拨,强化探究意识;允许多元解读,关注探究的适切性等,以更好地进行互动探究性教学。

[关键词]“自主、交往、多元”模式;互動探究策略;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6-0010-02

面对办学行为的日趋规范,如何确保“减负”下的“增效”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一些学校纷纷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抓手,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提出“自主、交往、多元”课堂模式,强调通过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交流展示、总结提炼、自我完善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量和能力的提升。

互动探究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探究创新的模式,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量、能力和思维的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引导,营造互动探究的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打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倾听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思考他们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来丰富或调整他们的解释,同时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教师通过多鼓励,少批评,可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记得有一次在公开课《方山子传》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有一个董姓学生提问: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中的‘怒字如何理解?”我当时一愣,因为在备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会在这里有疑问,而这时候下面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在关注我的反应,好在我很快就镇定了下来。首先,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自学质疑精神,并问他是怎么理解的。这一学生认为这是使动用法,即“使马怒”。我又将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学生,有学生赞同董姓学生的看法,也有学生不赞同,认为应该理解为“方山子怒”。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形成了两大阵营,于是我让学生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学生发现“怒”有一个义项是“奋举、突起”,因此“怒马”可理解为“鞭马使奋起”。然后我又举了《逍遥游》中的一个例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经常在我的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能够丰富对文本的理解。

二、提倡自学质疑,培养互动探究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善于提出问题,这是探究能力培养的开始。学生于课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预习新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做好记录,并在课堂上及时地提出来。比如我在教授《论语》时,有一个学生就提问:“老师,‘无友不如己者怎么理解?”笔者给学生做了解答:“其实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如的解释,如果将‘如解释为‘比得上,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将‘如解释为‘像,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跟与自己不同的人做朋友,而无论是从情理上,还是从孔子的思想上考虑,我们都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因为有疑问,所以才要去学。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在预习时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收集起来进行整合,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问题被选中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提问得到了重视,变得更加爱思考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自身边同学,这使得其他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总之,课前让学生自主质疑、设计教学时凸显学生立场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养成了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重视交往合作,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小组合作,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策略,它主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探究。

比如选入苏教版必修1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两句与其他版本不同,一是“强虏灰飞烟灭”,有的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一是“人间如梦”,有的版本作“人生如梦”。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A.“樯橹”与“强虏”哪一个更好?

B.谈谈“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的差别,你更喜欢哪个词?

任务一经布置,各小组便行动起来。五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表达本组的观点。对于问题A,有小组觉得“强虏”好,“强虏”即“强劲的敌人,代指曹军”,表意简洁明了;但更多的小组觉得“樯橹”好,“樯橹”意为“战船”,由“战船”代指“曹军”,意义比较丰富。对于问题B,大多学生代表只能说出自己喜欢哪一个词,至于二者之间的差别则说不清楚。后来,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有所领悟,“人生如梦”可以说是苏轼对自己个体生命的感慨,“人间如梦”则表现出苏轼对社会大众的关注。

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讨论的进度,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有针对性地鼓励优生,扶持学困生,从而让全体学生都愿意并且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共享学习成果,以促进他们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四、适当精讲点拨,强化互动探究意识

“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任何课堂的互动探究都离不开文本。“文本语言不仅指‘静态化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包括隐含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意绪、隐喻象征等‘动态存在。”要想读懂这些“动态存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必须研习文本,挖掘知识。学生要想读懂文本隐含的意义并不容易,需要教师从中点拨。

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许多学生认为“老王的不幸”集中体现在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等上。其实老王更深的不幸在于作者对他“钱”的回报与他对作者走心的付出并不对等。老王给作者送冰、送鸡蛋和香油等都是出于对作者真心的关爱、帮助和尊重。可是作者对老王,除了給钱还是给钱,至于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没有去老王家里看看;没有送东西给老王;当身体极度虚弱、“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的老王亲自送来鸡蛋和香油时,没有让老王坐会儿,也没有送他下楼,更谈不上送他回家;甚至老王死了都是十几天之后才知道的。可以说,直至老王去世,他都没能从作者那里获得真正的理解、关爱和尊重,得到的更多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对作为贫苦百姓的他的感激、怜悯和同情。为此作者深感“愧怍”。以上谈论的这些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师需要从旁点拨。

精讲点拨,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及时出现,迅速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解开疙瘩,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拓展,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从而强化互动探究意识,发展探究思维,深化课堂学习。

五、允许多元解读,关注探究的适切性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智能是多元性的,不同的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多元理解。教师要关注探究的适切性。

在学习《项羽本纪》时,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是性格错误,自矜功伐,不善用人;有人认为是政治错误,分封诸侯,引起争斗;有人认为是战略错误,“背关怀楚”,失去“地利”;有人认为是政策错误,“放逐义帝”,诸侯叛己……学生的解读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解读。如项羽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一般重点引导学生看性格原因:从好的方面说,项羽骁勇善战、志向远大、重情重义;从不好的方面说,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在课堂探究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多元解读,而在尊重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其解读的适切性,以规避“多元误读”“无意义解读”。

开展课堂互动探究是新形势下课堂改革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的适宜引导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充分调动了学与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个性,增强了合作意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董沼.回归文本: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出路[J].语文教学之友,2011(6):11-13.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交往多元自主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