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山水画笔墨中的心境表达

2020-12-09 13:05
国画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近景墨色文人画

王学仲是一位经历了两个时代的艺术家,他经历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格局的剧烈动荡和中西文明交流的新局面。同时,他也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崇尚“四我”精神,他的作品中不仅是诗画交融,更多的是他对“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的心境表达。

《山上看山图》是王先生创作于1957年的一幅作品,描绘的是大自然中的山峰景象。粗笔淡墨勾勒出远处的山体样貌,模糊不清的景象让我们身临其境。浓墨重块平铺堆积而成的近处山峰颇显山体的体量感。酣畅淋漓的用色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使人心旷神怡。画面的视觉中心点聚焦于背对站立在山头的人物身上,这个人貌似是作者本人置身其中,眺望远处的朦胧之景。他脚下的近景山峰加以浓墨描写,赋予了山体浑厚感,显示出山石的厚重。粗枯皴笔将整座山的结构勾画得淋漓尽致,山石上的纹理又被淡墨处理得恰到好处,造势之中又不失细节。远山和近景之间的墨色尤为突出,犹如湿润的空气中透彻出些许的光线,很好地实现了远近景间的过渡,远近山景迥然不同,画中人物将两山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山看彼山,两山相望,其中画意令人寻味。

整幅画面的墨色浓淡交相呼应,将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远近的淡墨勾勒,近景的墨块渲染,在技法上和意境表现上相得益彰。墨色的运用也体现了他“五像”的思想,眼前的情景是画家对于自然景象直观的感受和真实再现,画中隐含作者的聪明才智,画面空间的通透感也映射出民族气质所赋予的内涵。“奇峰忽被白云遮,但见沧波无海崖。真面黄山时一现,披罗错秀起惊嗟”,不论从诗句描写中还是从画面的描绘中,我们不难发现都体现出王先生对变与不变之间迷离气象的追求,都是他用画作借以对于哲学的一种体验。

《天长人困》这幅作品中更是体现出王学仲对于笔墨的无限追求。大块的笔墨将深山的幽远呈现在画面之中,山石的丹青色彩层出不穷。山石的点染皴擦、干笔勾画出沟壑纵横的交错都已成为画面的视觉重点。浓墨的点染和干笔画法加之丹青的拙染使得画面反复无常,近景的房屋与远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山的空境幽远无不是在画者笔墨之下所营造出来的气象万千。在墨色交融的基础上王学仲也进行了反复思量,追求以平淡的技法表现出画面的意境,而忽视技法上的生涩之感,这也是他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无论《天长人困》这幅作品,还是《倦鸟归林》《午憩图》都是与传统文人画所表达的意趣相一致,王学仲被传统文人画艺术所滋养,他同样也在传统中寻找到了慰藉,在自然中安放心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画中,这两者密不可分。现代文人画中更加重视诗画结合,在王学仲的画作中也是随处可见,他将自己的古典诗词寓于画面之中,用画面呈现出诗词意境,表达出来的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寄托之情。

在王学仲绘画的作品中不仅是诗情画意,更多的是他对于世事沧桑、朝代更替的感慨,是对于历史的感悟。

《汉家陵阙》这幅作品墨色融合,构图类似聚宝盆气势恢宏,如同天地伊始的混沌状态,整幅画面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不仅让观众联想到李白的诗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此诗不仅是表达离别之情,也是怀古伤今,使人感慨万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王朝兴衰与物是人非,这种情感在王学仲的画作中也有所体现。这也并非画家对于景物的写生,更多的是感受当下的历史,是对于历史的感悟。

在创作要求方面,五代梁荆浩曾提到夫画有六要:分别是气,韵,思,景,笔,墨。在王学仲《韦应物诗意》这幅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画正是对诗句“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的描绘。画面中左下角是湖面中将要离别的小船,右下方是一处凉亭,亭里有一人物,体现出两人离别之景,水气与雾气给画面添加了几分凄凉之感,营造了一种悲伤之情。近处的山体墨色厚重湿润,远山则是采用细笔干画法勾勒。中景三三两两的墨块极为夺目,不但没有凝重感,反而衬托出水气轻盈飘散之意,犹如画龙点睛。此时此景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诗句“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画家将诗画融为一体,近景的平静之中隐含着作者的悲伤之情,远景的空旷又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之意。

王学仲的绘画作品中凝练着古典智慧和宗教哲学中的精髓,蕴含的哲理意味深远。缘由之一是运用绘画艺术来对这些哲理进行解释,其次是他在现代文人画中对于崭新艺术表达方式的不懈追求。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是六朝山水画家宗炳所述,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审美意识,包含着道家、禅家、儒家的思想。“澄怀观道”从字面可以理解,“澄怀”可以解释为澄澈的心怀,换而言之就是排除心里一切的杂念,心灵清静澄澈,这样很容易灵光乍现,突然领悟或者觉悟某种道理;“观道”无非是觉察出道的本真之意,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宇宙的灵魂。在众多画家作品中都隐喻着“澄怀观道”之意。王学仲《澄怀观道》这幅作品中描绘的是大自然朴实无华的自然景象,山腰的房屋被淡彩罩染,画面清新透彻,妙笔生花。山脚之下的茅草屋笔触生动,前面空地站立一人,似乎在眺望群鸟归林。这一场景也是作者心中情感的真实再现,画面充满着隐喻之趣。画面右上方题字“澄怀观道”,言外之意可以看出作者借以澄澈空明的心境来看待世事,娱情于纯净的创作当中。作者一直追求自身的修养,对传统文人画不断地研习探究,将古人的智慧和宗教哲理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

在王学仲的绘画中,不容忽视的就是他的家国情怀。这也离不开老师徐悲鸿对于他的激励,徐悲鸿的画作多数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的精神内涵。

从“众志成城”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提及的是我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长城从外观上看只是我国古代一座比较宏伟的建筑,在古代具有军事防御外敌的作用。但长城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例如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从古到今,以长城为题材的诗句和绘画屡见不鲜。最著名的是唐代陆参的《长城赋》,全文慷慨激昂,发人深省。

在王学仲《古长城赋》这幅长三米有余的巨作中,描绘的是巍峨耸立于雄厚山体之上的长城,整幅画面用笔挥洒自如,墨色瞬息万变。远景雾气缭绕,近景山体的重墨晕染使人触目惊心,长城犹如巨龙一般蜿蜒穿梭于山脉之上,画中配以百字长赋,诗画交融淋漓尽致,尽收眼底。画中更多的是寄托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使命感。

王学仲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最好的先行者。他的学术主张中包含哲学、美学、文学、诗词和绘画等完整又严谨的黾学体系,他博才多学、学术贯通而又淡泊名利,王先生从古老的文化中汲取精华,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当中,为他的绘画增添无穷的乐趣。现如今,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和文人画是当之无愧的瑰宝,而如何才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呢?这也是王学仲的所思所想,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登上世界艺术之峰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责任感。

猜你喜欢
近景墨色文人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近景摄影测量在大型边坡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
海边遐思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书签
观音送子图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