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美术对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2020-12-10 16:13洪方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画民间美术

洪方舟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文化是抽象化的精神凝聚,艺术、美术则是具象化的表达载体,强调文化自信对艺术、美术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鉴于此,发展美术理论、创作优秀美术作品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梳理和分析民间美术对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系列影响,对发展美术理论、提升中国画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士大夫文人画逐渐俯下身子,转向大众国画。中国画在自律性演进的过程中与民间美术相遇,在自主选择与主动改造中开始接受民间美术精华的熏陶。自此以后,中国画创作在题材内容、构图、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是顺应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结果。

一、民间美术对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中国画与民间美术都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二者在交织呼应、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共同发展。通过梳理民间美术的特征和发展可知,民间美术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个稳定性源于彼此之间的交融贯通、互利共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创作技巧方面的交融贯通

(1)经营位置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创作中国画的“六法”,其中之一是“经营位置”,经营位置在中国画创作中至关重要,因为构图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一幅作品是否成功。中国画构图讲究留白,在观者看来,空白是融入到画面当中的,是一种想象空间。如李苦禅的作品《兰石图》,便是通过画面的留白让观者产生不同的想象,使画面产生灵动的错觉。再如民间美术中的刺绣就与中国画异曲同工,在视觉感受上与中国画具有一样的效果。又如民间美术剪纸,在空白的运用上比中国画更为彻底,在视觉上的感受更为直接。因此,在经营位置方面,中国画与民间美术是相互相生、交织贯通的。

(2)表现内容

中国画和民间美术在表现内容上都有内外之分,外在的内容是现实物象,而内在的内容是思想感情。如齐白石的《蝴蝶蝉蜕》、李苦禅的《兰石图》等作品,其表现内容除了物象以外,更重要的是表达画家的内心思想。如民间农民画,所画内容多是就地取材,通过昆虫花鸟来比喻喜庆丰收等气氛,或是人物动物相结合表达祈福多子的内在需求。可见,中国画与民间美术在表现内容上是一致的。这种内在感情诉求依托于外在事物的表现方式使中国画创作在借鉴民间美术创作技巧上不存在障碍与隔阂。

(3)艺术造型和表现手法

纵观中国画的艺术造型,中国画对物象的造型多为充实、饱满,这种充实饱满多是借助于笔墨夸大或呈现物象的状态去表现。如李苦禅的《兰石图》,整幅作品展现出花的含苞待放、半开放及盛开状态,把兰花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民间农民画把物象进行适当的变形、夸张,以此来达到作品象征性寓意明显、强烈的效果。如作品《丰收》,作者通过传递“乐”与“满”来表达丰衣足食的生活状态,从而歌颂生活。在表现手法上,农民画除了夸张之外,还注重色彩对比,讲究装饰性。中国画也运用夸张去表现艺术家自身的精神状态或对物象的特殊情感,不同的是中国画的这种“夸张”往往显得含蓄、内敛。

(4)文化根源

中国画与民间美术同属于一种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民间美术对中国画的影响之所以成功,还能在短时间内互相认可并交融,其原因在于两者具有同样的文化根源,而文化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画与民间美术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中国画与民间美术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被覆盖的支撑点,中国画与民间美术是相通的。从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看,两者都在吸取民族大众的智慧与民间文化的本质,都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在滋润着中国人思想的同时又向着世界传播发展。

2. 未来发展的互利共存

中国画与民间美术未来发展的互利共存体现在“保护民艺,创新国画”方面。[1]民间艺术和中国画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时代遇到新的问题。

第一,人们借助电脑高科技手段绘图,取代了民间艺术手工繁琐的程序。在机械化解放双手的同时,民间艺术家的作品由于产量和耗时等问题正在被慢慢淘汰。如剪纸艺术,由于机器的批量生产,这种艺术已不再需要手工完成。

第二,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民间艺术的传承通常是通过先民们从未断裂的生态链传承下来,大多数有样本和图册,由村里的女性长辈珍藏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纹饰都是从娘家带到夫家,从这村到那村。现如今,在教育的广泛普及下,在进城务工潮的推动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和青年务工人员都不太接触这类传统手工艺了。此外,民间艺术家为了保证自己技艺的独特性,通常都是传内不传外,形成一条传承的单行线。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民间艺人已年过古稀,但没有培养下一代接班人。随着这些艺人的相继去世,有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出现断裂,存在严重的失传现象,以至于有的民间美术、民俗艺术出现灭迹的情况。

第三,民间美术作品创作有形式上的限制,如一些炕头画、刺绣枕,只能围绕着炕头和枕头进行创作。这种绘画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物大小的限制,导致构图和造型上的不严谨,有损画作质量。民间美术存在的这些问题,中国画都能够很好地弥补。首先,中国画教育有强大稳固的体系保障,它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机构,基本不存在失传的现象。从中小学的普及教育、高等专科教育、老年大学、业余学校,再到美术学院的系统性教育都能找到中国画的影子。不难发现,中国画的教育具有多方面、多角度、传播广泛的形式特点。其次,中国画的传承发展相对稳定长远。由于中国画普及程度高,容易传播,加之系统的教学体系建立较早,因此比民间美术更容易让人们接受。越多人接受、喜欢一种艺术种类,就会有越多人关注,才会有越多人学习这类艺术种类,从而将其传承和保留下来。最后,中国画创作由于尺寸不受限制,画面结构变换灵活,能够给予艺术品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展示空间。

由此可知,将民间美术嫁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有益于民间美术元素的保留,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间美术通过另一种方式传承下来,找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顺应时代的存在与发展是所有艺术门类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所面对的共同挑战。[2]民间美术与中国画亦不例外,所以互利共存的模式也是艺术发展规律所求,是文化传承所需。

二、民间美术影响下中国画创作凸显的重要品质

回顾20世纪中国画的探索发展历程可得知,中国画在面对外来压力与斗争时,往往能够做到自省和妥善应对。中国画所凸显的一些品质正是中国画发展之路上所必须具备的时代性、包容性、生活性这三个性质。

1. 时代性

在中国画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表现出画作的自身特点,还要体现出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传达出人们内心的丰富活动,才能使艺术作品展现出生机活力。表现画作自身特点可依据创作技巧、情感表达方式而展现,而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却需要亲近生活。由专属宫廷贵族的文人画转向普及大众的中国画,由情趣高雅的中国画步入忧国忧民、充满斗争色彩的救国图存国画,由题材单一发展到内容多元化,莫不体现出中国画在不同时代阶段做出的不同调整,这就是时代性。1945年4月,13位艺术家在重庆举办的“现代绘画展”提倡要适应中华民族的需要,更希望中国画能够与现代世界艺术合流;提出艺术要与时俱进,不停滞于一个平台上。鉴于此,对于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时代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至于如何去体现时代性,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中国画的创作首先要符合自己民族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找到自己的接受者,如黄胄先生的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的系列作品,得到新疆人民的认可和接受。第二,体现时代性并不是单纯地通过画作反映时代生活、环境、状态等浅层内容,而是要表达出时代精神、风貌等深层次社会气息,如近期大量反映人民抗战新冠肺炎疫情的作品,就是表达人民齐心协力的信心。

2. 开放性

20世纪是一个变化复杂多端的时期,各种内外因素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内容。原有的皇权贵族文化被打破,在系列交织因素中,中国画创作向下寻求发展出路,与民间美术成功衔接,衔接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画创作的包容性。除此之外,在20世纪复杂的国情之下,由于西方外来文明的强制入侵,使得中国画创作不得不面临选择。在传统与西化的争论中,中国画创作不仅承继传统文人画的创作风格,还逐渐借鉴西方绘画创作的明暗对比、立体构图等,尤其是西方油画的色彩、技法和透视原理等元素,使中国画向更为完善、丰富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开放、包容地接受外来文化也是中国画发展所具备的一个品质。

3. 生活性

无论民间美术抑或国画,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于代代文明的传承,出于同根文化,民间美术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是内在吸收而非外在强加。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生活的锤炼,国画创作亦不例外,其创作源泉只有在生活中才会变得动感、鲜活,吸纳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可以有效推动国画进入大众生活。国画在清代以前的创作多是水墨作品或临摹作品,往往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玩物。对此,“四王”曾提出水墨画是“化刚劲为柔和,变雄浑为潇洒”[3]。而20世纪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比过去几千年更为丰富的变化,中国画的创作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国画创作需要寻找新的生存基础和发展出路。由此,国画开始变得亲民,逐渐融入现实生活。它不单单是文人墨客闲暇之余的把玩之物,而是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艺术创作不但要贴近民众还要反映生活,这两个条件成为艺术演进的必然方向。传统文人画的特质已经不符合现实发展,关注眼前,从艺术家生存的角度和艺术发展的需求方面的考虑都使得中国画创作区别于从前。在创作上吸取民间美术的特点,画家与普通老百姓的交往,都是中国画被大众所同化的体现。[4]而这种改变是积极的,并没有完全偏离中国画创作的核心,而是为中国画的持久发展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所谓对文人审美的偏离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演进,使得中国画能够走出贵族化的殿堂,展现其现代意义。20世纪艺术家对民间美术的探索表现在中国画创作上,反映美术向生活靠拢,走向人民,亲近现实的创作导向。这种创新改变了文人画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使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变得更加自由和宽阔,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民间美术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画创作开启了另一个艺术时代。

三、民间美术融入中国画创作更能体现美术创作的人本理念

艺术创作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创作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这就必然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熟悉服务的对象,懂得广大群众的语言。回顾20世纪文艺领域的优秀作品,凡是打动人心的作品,都是对人民生活有新发现和新表达的作品。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市场经济型、名利型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大量存在,并不是每个文艺工作者都能脚踏实地地遵循艺术规律去创作,文艺领域还存在着缺高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所以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5]这就意味着艺术家要坚定立场,用情感去创作,而不是一味地学习与磨练技巧;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以,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去亲近基层、亲近民间,需要大众的认可,需要人民这块实实在在的土壤。唯有如此,才能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取得新进展。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脱离传统或者说继承传统,而是要传达出人民的心声。

艺术创作要贴近生活,抒发人民情怀。人民的精神需求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艺术家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取决于能否为大众抒写、抒情、抒怀。要想做到这一点,艺术创作者必须深入群众,了解和体会人民的情感与梦想、内心的冲突与挣扎。艺术家不能将人民抽象成一种符号,以个人的感受替代人民的感受,应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是被人民的生活情感所点燃的,人民的梦想和期待是创作的不竭源泉,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高质量的、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才会不断涌现出来。大众认可是对艺术品最直接的肯定,好的艺术作品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够真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作品。所以,借鉴民间美术大众化的表现方式,让中国画走近生活,反映大众诉求,贴近民众的现实心理活动,才能让中国画深入人心,更持久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四、结语

民间美术对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不但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有所突破,还长远影响了20世纪以后中国画坛的艺术创作方向。民间美术对20世纪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在整个中国画创作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高峰。民间美术的题材、色彩、造型等,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内容还需要专题研究。经过对民间美术透彻的学习和理解之后,才能对民间艺术作品、对中国画创作有着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有了这种审美意识上的理性判别和选择,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作品不断完善创新。消化和吸收民间美术带给中国画创作的影响才能在创作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艺术意义,取人之长,补己所短,对今后的中国画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画民间美术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美术篇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