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然之美,滋养生命成长

2020-12-10 00:38叶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11期

叶娟

【摘   要】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提升儿童“亲自然力”的课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赏玩、探究、辨析等方式,培养学生亲近与悦纳自然的情感,培育学生感恩和热爱自然的情怀,使其萌发珍爱与呵护自然的责任感,在提升“亲自然力”的过程中滋养儿童生命成长。

【关键词】亲自然力;和谐共在;滋养生命

亲自然力,是指儿童亲近和悦纳自然的程度、在自然中探索与学习的能力及保护自然、积极参与的责任感。泰戈尔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大概是对“亲自然力”最恰当的描述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有着明确的要求“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在科技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学生不是沉迷于电子产品,就是被困在书桌前。他们缺少亲近自然的机会,丧失了探索自然的兴趣。疏离自然、五谷不分、花草不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提升儿童“亲自然力”的课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赏玩、探究、辨析等方式,培养学生亲近与悦纳自然的情感,培育学生感恩和热爱自然的情怀,使其萌发珍爱与呵护自然的责任感,在提升“亲自然力”的过程中滋养儿童生命成长。

一、在赏玩中,培养亲近与悦纳自然的情感

小学低年级是发展“亲自然力”的关键时期。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低年级的四册教材围绕“儿童与自然”的主线,编排教学内容(见表1),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自然规律同步,便于儿童在自然中学习,在赏玩中提升“亲自然力”。

(一)链接节假日,亲近自然

节日和假日是儿童走进自然的最佳时期。教师需结合相关节假日主题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节假日里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如《假期有收获》一课是二年级上册的起始课,意在回顾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学习规划周末以及国庆节、中秋节。夏天是万物繁茂的季节,漫长的暑假为孩子提供了诸多亲近自然、赏玩自然的机会。教材用一首描写夏日景物的儿童诗“夏天的礼物,是烈日和蝉鸣;夏天的礼物,是雷雨和彩虹”和看天牛咬树皮、观察星空、采集蝴蝶标本等呈现儿童在自然中玩耍的场景图画,唤起儿童与自然万物交流对话的美好回忆。从教材的图文编排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旨在引导儿童多亲近、探索自然,指导教师关注学生“亲自然力”的培养。

“生态项目”负责人霍雨佳认为,虽然儿童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亲近和喜爱,具有与自然万物对话的能力和兴趣,但“亲自然力”仍然需要后天的培养。教材的编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这种天然联系,但学生获得的经验相对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可以在暑期前设计一份親近自然作业单《我与大自然有个约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暑假生活中走进自然、记录自然(见表2)。

这份作业单充分调动了儿童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学会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方法,体验自然的美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梳理并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和认知。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收获,让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得以充分释放,从而建立起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共在感,并将这一情感延伸到其他假日中去。

(二)链接各节气,悦纳大自然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人与自然教育主题中,会涉及很多节气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序呈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并与儿童生活紧密契合,使儿童感受到四季的变化特征和不同的美,建立四季是周而复始、绵绵无穷的认知。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儿童对节气的悦纳感,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兴趣。

如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冬天》一课中,部分学生觉得冬天比较寒冷,植物凋零,动物稀少,所以不喜欢冬天。教师以“寻找冬天的美丽和快乐”为导引,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学生收集了有关“冬之美”的图片,如连绵的雪山、显微镜下的雪花、树上的冰凌、冬眠的熊和青蛙、躲在树洞里啃松子的松鼠等。教师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过冬天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冬天特有的游戏,如画窗画、吹冰花、与雪花共舞、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里画爱心和写字。如果可能,教师不妨直接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玩一玩这些好玩的游戏,在真切的触摸中感受到冬天真好玩。此时,学生对寒冷的冬天不再抵触,反而觉得很喜欢,并愿意主动走进大自然,亲自去体验一下冬天的美好,悦纳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人与自然教育主题时,需要将自然时间(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和变化)、社会时间(节日和节气中的文化内涵)和心理时间(儿童的成长与进步)进行综合。学生走出室外去接触大自然,在欣赏中感受到大自然及其各种生命的美好,在玩耍中实现与大自然的对话,从而领悟时间的多元意蕴,培养了亲近与悦纳自然的情感,跨出了提升“亲自然力”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培育感恩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当学生有了亲近与悦纳自然的情感后,教师就可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深处,探究各种生命形态,以及人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初步建立与动物、植物共生共存的观念,培育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热爱的情怀,为树立新型生态伦理观奠定基础。

(一)探究生命形态,唤醒生命意识

大自然孕育生命,生命有各种形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记录不同的生命形态,从而欣赏生命的美好,感受生命的奇妙,领悟不同生命的共在,从而用尊重各种生命的方式表现对大自然的爱。

如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多美丽》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把校园当作探究生命形态的实验园,感受生命的不同形态,包括各种容易被自己忽视或轻视的生命。如找一找不同形状的落叶,摸一摸各种植物的茎,数一数花儿有几瓣,量一量树木的胸径等。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些生命正在四季更迭中陪伴着自己一起成长,“我”的生命需要被呵护,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同样也需要被爱护。“共生与共在”的情怀得到了延展。

又如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一课是一节活动课,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尝试种植活动,观察完整的生命成长现象,体验探索生命的乐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鲜有长时间观察生命形态的经历,对生命的认识大多来自书本、电视,以及偶尔的接触。因此,“试种”是一次亲身经历“做”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师不要把活动局限在一节课,而要持续性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时间、数量、高度、颜色等,以及持续性的变化,探索自然孕育生命的奇妙,并提醒学生关注自己在种植活动中产生的心情变化,使他们将对自然的探究与自我的成长融为一体,懂得自己也是自然之子,正在与各种生命一起成长。

(二)探寻自然馈赠,萌发感恩情怀

自然给予人类丰富的物质资源,人们的吃、穿、住、用都来自自然。同时,自然还向人类馈赠了精神财富,让人们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一课时,正值棉花丰收时节。教师将棉花的来源作为教学重点。课前,让学生从乡间田野采集棉桃。课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棉桃,探究一颗颗棉籽变成雪白棉絮的过程,再由棉絮拓展到各种产品,如棉被、棉布、衣服、布鞋、棉签、手套、口罩等,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就此,学生从一颗颗棉桃中感受到大自然慷慨的物质馈赠,萌发“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为后续的环保教育做好了情感铺垫,又体会到人类通过辛勤劳作,使大自然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教材并没有将大自然的馈赠局限于物质,还拓展了“精神馈赠”。“大自然中的快乐”这一框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回忆自己因亲近大自然而带来快乐的经验,如在森林中捉迷藏、在小河边打水漂、拍下美丽的风景照、小草给光脚丫“挠痒痒”……由此感受到这些快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没有大自然,这些精神馈赠也就消失了。副版绘本《大自然的语言》为学生理解与感悟大自然的馈赠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带来智慧的启迪。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读绘本,梳理出自然现象和对应的语言,并交流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最后让学生讨论:真是大自然在说话吗?学生有的认为这就是大自然在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说话,有的则认为是人类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现象,从中发现的自然规律。这时学生突然明白,这也是大自然的馈赠,从而体会大自然的无私和丰厚,对大自然的感恩情怀产生了质的飞跃。

三、在辨析中,萌发珍爱与呵护自然的责任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道德与法治“儿童与自然”主题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站在“为我所用”的视角看待自然,甚至认为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可以适当破坏自然。因此,教师要始终向学生传递“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功利性道德逻辑的危害,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过程中,完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在的关系。

(一)认识发展矛盾,唤醒危机意识

如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主旨是以水资源为例,倡导学生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虽然教师通过调查了解、现场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水资源正在遭受破坏,用“切苹果”的游戏演示地球上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存量不多,弥足珍贵,但学生认为自己生活在丰水区——江南的鱼米之乡,水资源丰富,并不珍贵。于是,教师请学生在课前调查统计家庭一周用水量,再计算出全班、全市、全省家庭一周用水量。课上,教师先请学生回顾临时停水的经历,再出示家乡几条河流为发展经济遭污染的情况以及有关政府治理河流的投入对比,最后出示全国、全世界水资源危机数据,唤醒了学生的危机意识:水资源再丰富也要珍惜,因为水资源是有限的;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得不偿失。

这样的辨析,使学生超越了个人直接经验、现实生活的限定,站在人类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角度去审视自然资源,帮助学生厘清了认知的模糊点、错误点。

(二)建立共荣意识,萌发保护责任

把自然当作人类生活的资源库,这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观。这会导致儿童误以为身处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者有经济实力,就不必为节约资源而约束自己。因此,教师要把保护自然的责任当作一种德性去培养,使学生全新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时,教师可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将“纸”拟人化,通过对话和表演渗透纸是由芦苇、树木、麦秸秆等资源为原料生产的,它们都是自然界的一员,是自然生命演化而来的。我们浪费纸张,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由此会给自然带来沉重的负担,最后会将这些負担转嫁到人类身上,因此,节约资源无关乎金钱,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这是一种德性,而非规范。教师要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自然观,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关系。

自然是一部丰富、真实的百科全书,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天然场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恩自然、保护自然,提升他们的“亲自然力”,使他们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高德胜.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2]刘春燕.在生活中整合品德教学资源[J].中国德育,2016(9).

[3]孙民.和孩子们一起过生活 [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三毛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