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运动和力”单元若干问题的辨析与应对

2020-12-10 00:38陈敏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

陈敏

【摘   要】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中存在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速度与加速度”“重力、质量与重量”“摩擦力”等。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辨析进一步厘清概念,并根据实际教学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问题辨析

“运动和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简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观摩和教材研读,发现该单元存在几组容易混淆的问题,如“速度与加速度”“重力、质量与重量”“摩擦力”等。教师有必要进行辨析,进一步厘清概念,并根据实际教学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速度与加速度

(一)问题的辨析

该单元的前三节都在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提出“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什么条件”“怎样使物体运动得更快”等问题,并得出“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力”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否合理?

亚里士多德坚持运动需要获得直接推动力[1],如马拉车,车运动,马停止拉车,车就不再动了[2]。这一认识和人们日常观察的结果是一致的。教材的结论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非常接近。但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却通过思想理论和实证性实验的验证,证明了这种观点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

虽然《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做了说明——“更科学地说,是加速度越大,这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运动越快表述这个意思”,但这两种表述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这就是教材表述的问题所在。因为从一个方面看,“使物体运动得更快”是指向物体的运动速度,只要物体的初速度比原来快就能实现运动,当物体保持这个初速度做匀速运动,加速度即为零,并不需要有力或更大的力施加在物体上。从另一方面看,“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可以被理解为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物体在这个时刻的速度比上个时刻的速度更快,如图1中小车A的初速度为1米/秒,如果它的速度变成2米/秒,那么它需要做加速运动,需要有力施加在小车A上;另一种是物体现在的速度比原来快,如图2中小车B运动速度为10米/秒,比小车A运动得更快,它只要维持这个速度即做匀速运动就比原来的速度快,并不需要有力或更大的力施加在小车B上。学生作为初学者,很容易把“使物体运动得更快”理解为后者。

如果强调“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力,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力”,就会使初学者建立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概念。这将是中学阶段需要澄清和转变的一种日常前概念。如果教师在小学阶段就按照这样的观点进行科学教学,就会导致学生现在学得越好,后续学习困难越大。

(二)教学对策

如果把“运动得更快”改为“运动速度变化得更快”,指向就有了变化。“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得更快”是指向物体的加速度,意味着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即物体在做变速运动,加速度不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力(合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实现运动,即“要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得更快,就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体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的规律,与中学阶段所学的规律相吻合。

因此对于该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得更快”的现象,而不是观察“使物体运动得更快”的现象。

二、重力、質量与重量

(一)问题的辨析

教材在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中提出“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单元资料库里也有“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的重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物体离开地面越高,重量就越轻。在地面上重50千克的运动员,登上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体重大约要减轻0.14千克”的相关阐述。《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也提到“月球车必须足够轻以便火箭可以把它发射出地球。这个车在地球上重210千克,在月球上只有35千克”。这些叙述是否合理?

其实教材中至少出现了三个容易混淆的词——重力、重量和质量。它们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那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1.重力和质量

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3]重力表示一个物体所受引力的大小,而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4]重力和质量是两个不相同的物理量(见表1)。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是有关系的,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那么它们的关系就是G=mg,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又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因此,影响不同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主要原因除了物体的质量之外,还有重力加速度。

人们在生活中并没有用习惯的“克”“千克”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因为这些单位都表示物体质量的大小m,即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大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只要物体本身不被破坏,就不会因为物体颜色、形状、所处位置等发生变化而变化,自然也就不会由于离地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或由于从地球落到月球上而发生变化。

而重力加速度g是会发生变化的。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由于地球引力而产生的加速度为9.8m/s2。[5]精确的实验发现,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在赤道g=9.780m/s2,在北极g=9.832m/s2,在北京g=9.801m/s2。在通常的计算中,人们把g取作9.8m/s2。[6]

在这个问题上,教材编写者显然是将“由于离地面高度变化引起重力加速度g大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发生的变化”误解为“由于物体质量大小发生变化而导致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发生变化”。这样的解释和阐述并不合理,会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认知障碍。

2.重量

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教材关于“重量”一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