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抑制剂(NP)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2020-12-12 13:36陈海波文平兰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分蘖期结实率硝化

陈海波 徐 甜 文平兰 韩 芳

(1句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镇江市 212400;2句容市农业农村局,江苏省镇江市 212400;3句容市边城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省镇江市 212400)

化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氮素是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求量最多的矿质元素,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首要因素[1-2]。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不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氮素会从农田系统进入到外部环境中,这不仅造成了肥料浪费,还带来了农田氮污染[3]。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上,除合理施用氮肥、深施氮肥和分次施氮等方法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外,添加肥料增效剂[如通过施用硝化抑制剂(NP)],可调控氮素的转化,减缓硝化过程,也是实现氮肥高效管理与利用的有效手段[4]。例如,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每年有超过百万公顷的农田(特别是玉米田)应用硝化抑制剂,均表现出很好的增产效果[5];而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除受自身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外,还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温度和土壤pH等因素的限制。在此背景下,为明确硝化抑制剂在长江流域稻麦轮作体系中的应用效果,笔者拟通过采取田间试验,在水稻基肥、追肥等不同施肥时段,将肥料与硝化抑制剂混合施用,以观测硝化抑制剂施用后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6年在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赵庄村一大户的农田中进行。试验地土壤为马肝土,前茬作物为小麦,据小麦收获后、水稻栽插前采集土壤进行分析,供试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18.9 g/kg、全氮含量1.15 g/kg、有效磷含量6.4 mg/kg、速效钾含量113.4 mg/kg、pH 6.1。

供试硝化抑制剂(NP)为陶氏公司生产的2-氯-6-三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伴能)(以下统称为伴能)。种植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水稻栽插密度为25.32万穴/hm2,每穴栽3~4株。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32 m2,处理(1)、(2)、(3)、(4)的纯 N 用量均为319.5 kg/hm2、P2O5用量均为75 kg/hm2、K2O用量均为127.5 kg/hm2;处理(5)不施分蘖肥,纯N用量为250.5 kg/hm2,P2O5用量为75 kg/hm2,K2O用量为127.5 kg/hm2;处理(6)的纯N用量为319.5 kg/hm2、P2O5用量为60 kg/hm2,K2O用量102 kg/hm2,所有肥料基施,不施分蘖肥和穗肥;处理(7)不施肥。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硝化抑制剂(NP)均与肥料混合均匀后撒施,并对所有处理区进行浅耕。

1.3 项目调查与统计

在水稻分蘖期、齐穗期时,各小区随机选取10株水稻植株,调查茎蘖数,并测定水稻植株顶端完全展开叶的SPAD值;收获前,测量水稻株高,调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1.1 对株高和分蘖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应用硝化抑制剂能使土壤保持较高的NH4+含量,这有益于作物幼苗生长,增加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6]。由表2可知,施用伴能对水稻株高有促进作用,处理(2)和处理(4)的株高较高,分别比CK高3.9 cm和3.2 cm,差异较显著;其次是处理(3),说明在水稻生产上,伴能无论是在基肥施用1次或在分蘖肥施用1次,还是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2次,均对水稻的株高有促进作用。在分蘖期,处理(4)和处理(2)的水稻每穴茎蘖数表现均好于其他处理,说明伴能在基肥施用1次、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2次,对水稻分蘖的促进作用均较好;在成熟期,处理(2)的水稻每穴茎蘖数表现最好,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4),说明施用伴能对有效穗数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1 试验设计及具体施用量

表2 施用伴能对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1.2 对SPAD值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分蘖期,处理(6)的顶端完全展开叶SPAD值最高,说明氮肥全部基施后,其肥效在水稻分蘖期还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足以供应水稻的生长发育;处理(2)、处理(4)、处理(5)的SPAD值分别比CK高1.7、2.6、3.0,说明施用伴能可促进水稻分蘖期的植株生长,为分蘖期水稻生长提供更充足的氮素。在齐穗期,处理(4)的SPAD值最高,比CK高于3.3,处理(3)和处理(2)的SPAD值也高于CK,说明施用伴能有助于提升齐穗期顶端完全展开叶的SPAD值。因此,在施用化肥的同时施用伴能,可有效延长氮肥的肥效持

表3 施用伴能对水稻不同时期顶端完全展开叶SPAD值的影响

续时间,满足水稻生长所需。

2.2 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2.1 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处理(4)的每穗实粒数最多,为128.1粒,比CK增加11.3粒,增幅为9.7%;处理(1)、处理(2)、处理(3)的每穗实粒数相近。从结实率看,处理(4)最高,比CK高3.7%,处理(2)、处理(3)的结实率均高于CK,处理(5)、处理(6)的结实率略低于CK。从千粒重看,处理(3)和处理(4)的千粒重表现相近,且均好于处理(1)和处理(2),其中处理(4)的千粒重最高,为27.9 g;处理(5)和处理(6)的千粒重均略低于CK,分别比CK低0.3 g和0.7 g。以上结果说明,施用伴能有助于增加水稻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

2.2.2 对理论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处理(4)的理论产量最高,达9 773.3 kg/hm2,比 CK 高 1 358.1 kg/hm2,增幅为16.1%,增产效果显著;处理(2)的理论产量次之,比CK高910.1 kg/hm2,增幅为10.8%;处理(3)的理论产量比CK高438.8 kg/hm2,增幅为5.2%。以上结果说明,施用伴能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理论产量。

表4 施用伴能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2.3 对水稻实收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处理(4)的实收产量最高,达9 133.4 kg/hm2,较CK增产759.0 kg/hm2,增幅为9.1%;处理(2)的实收产量次之,为8 816.6 kg/hm2,较CK增产442.2 kg/hm2,增幅为5.3%;处理(3)较CK增产158.1 kg/hm2,增幅仅为1.9%;处理(5)和处理(6)的实收产量均低于CK,两处理间实收产量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施用伴能可提升氮肥的肥效持续时间,进而增加水稻的实收产量,且以伴能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2次的效果最好,以在基肥施用1次的效果次之。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江流域的水稻大田生产上,伴能无论是在基肥施用1次或在分蘖肥施用1次,还是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2次,均对水稻的株高有促进作用,且能促进水稻在分蘖期的生长和分蘖,最终影响有效穗数,其中,伴能在基肥中施用的效果好于在分蘖肥中施用的效果。同时,施用伴能对顶端完全展开叶SPAD值有提升作用。此外,施用伴能可有效延长氮肥的肥效持续时间,从而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多的氮素,满足了水稻生长所需,进而不同程度地促进水稻的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形成,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综上,以伴能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2次的效果最好,可明显提高水稻的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

猜你喜欢
分蘖期结实率硝化
香稻分蘖期减氮侧深施液体肥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应用分析
提高同时硝化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NDN)硝化及单级生物脱氮效率的研究
早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
浅谈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辐照育种杂交水稻Ⅱ优838的耐热性鉴定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浅谈污水中脱氮的途径
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水稻分蘖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变化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