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020-12-13 02:16陈文殿张立兴
关键词:时代性民族性政治课

陈文殿,张立兴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标识和精神家园,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资源。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政治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支撑。文化蕴含并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观念;同时,文化又是人们进行知识认知、情感沟通、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滋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富矿和有力支撑。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滋养作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政治性为根本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规定性是政治性、思想性。因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第一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度自觉的政治素养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着力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必须努力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处理好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方向等核心方面。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存在着巨大的时代差异性,两者既相通又相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和灵魂,是“主心骨”。所以,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首要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想政治课教学,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互促进与生成过程。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性表现为培育科学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点、根本点。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但其根本与核心是价值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层是文物,即思想意识的实物化、实物形式;第三层次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②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44页。这表明,文化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方向性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方向性,就是人的道路选择的价值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坚定正确的政治性表现为要厚植人民情怀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方向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人民立场上。古今中外,每个阶级和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中心立场,是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与要求。“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筑牢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意识,要注重文化的熏陶和实践的养成功能;要引导青年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引导和培育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坚定正确的政治性表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

正确的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压舱石”。确认文化的方向性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因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辨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恩格斯在阐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时提出了“历史合力”理论。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的结果。”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文化之所以具有方向性,是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办好思想政治课,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就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总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意识形态化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认同是冷战后意识形态的新形式,文化竞争是意识形态竞争的新表现。我们应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⑤参见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光明日报》2015年7月3日(16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守民族性立场

文化的政治方向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不可分离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想政治课,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又要努力进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探索。民族性风格是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方面,方向性与政治性不能脱离文化的民族性。在表述上,民族性表现为坚守民族立场。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倡导中华民族风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坚守民族性立场体现为要有高度的民族性自觉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灵魂。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精神是民族共同体“存在”的根据,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费孝通先生指出:“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22页。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文化及其独特精神的自觉,民族文化将可能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个人也将会失去精神家园和文化归属感。在当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与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特征和品格的认知与识别,要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风格,防止民族文化失语。为此,我们要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定政治性,坚守民族性。

(二)坚守民族性立场表现为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我们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需要和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放置到两个系统中:一是将其放在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和发展,一是放在全球化系统中去考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出现“碎片化”现象,文化认同问题更加尖锐和突出。“文化认同”程度代表着民族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凝聚力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民族生存力,这是跟随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的文化身份识别和规范求同的民族归属感的核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加强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中华各族人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忘记了“中国特色”或“中华文化”这一基本属性,就谈不上文化自觉,更谈不上文化自信。②参见田心铭:《文化软实力是向与量的统一》,《红旗文稿》2012年第2期,第21页。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坚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民族性立场。

(三)坚守民族性立场要求处理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是分不开的。民族性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在符号系统与表达方式之中。只有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维度才能更为完整、准确地认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正确把握。只有体现在形式中,又体现在内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明辨文化的性质、文化的优劣,要正确处理文化的内容与文化的形式的关系,方能做到“立心识势为民族而致用,转知成智为新时代而资用”,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增强民族文化感受力的相互促进过程。

总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是对文化的政治方向的自觉和自信,又是对文化的民族立场的自觉和自信。就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每个国家的文化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必须突出文化的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决反对和抵制 “西方文化中心论”的陷阱。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体现时代精神

运动和变化具有方向性与时代性。方向原理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法则,也是人类历史运动变化的根本法则。时代性就是历史变迁和发展的方向性,方向性呈现为存在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离不开时代性,只有与时俱进的民族性,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性。时代性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体现时代气息、时代精神。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具有科学性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同时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向度。以民族性为基础的与时俱进,是文化的根本属性。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诉求,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性,才会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就特定的民族共同体而言,都是生活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共同构成了特定文化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彰显其民族特性、切近现实、富有时代感,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①参见丰子义:《增强文化发展的时代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31日。时代性是先进性的保证。一种文化只有反映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呼声,才有其活力和生命力,才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领略文化时命,根据时代特点、时代要求,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其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开放性

正确对待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就要坚持开放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和态度。人的实践和认识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观念、文化也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向前展开的。文化要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就必须坚持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文化才会具有生命力。实际上,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都是开放的,在不同时期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是一个活跃的机体,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身份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着的。文化开放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根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现代文化本质上是开放的文化,文化的现代性与文化的世界性是内在一致的。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时代性的认知和把握,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情怀对待世界文化。文化自信就是基于时代性的民族文化自信,疏离时代性的文化自信,是无方向的、盲目的文化自信。因此,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冲突对人类的生存和前途构成的严重挑战,我们要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要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心态,促进文化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抵御消极因素的渗入

坚持科学性与开放性,是文化自觉的要求和表现。“文化自觉”要求更加重视中华文明智慧的提炼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科学精神,要善于甄别和抵制各种非科学的东西。文化的政治性与方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滋养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文化激进主义者站在“时代性”维度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观点和立场,又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者片面强调文化民族性的观点和立场。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真正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要遵循“四个讲清楚”②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1日(01版)。,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现代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体现表述的时代气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增强亲和力

生活性和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办好思想政治课,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只有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性与亲和力,才能有助于青年学生主体修养的提升,才能使青年学生的“三观”教育达到“三入”的效果,而这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育人”、“修德成人”的特点和优势。

(一)增强亲和力需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又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思想政治课教学说到底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体修养与主体自觉。这就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三贴近”原则,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会有亲和力。这就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增强亲和力需要创新表述方法与手段

文化说到底是通过养成、浸润、生成、升华发挥作用的。国民教育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课堂教学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层发掘与全面揭示;要提高阐释研究水平,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创造创新讲授模式,避免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要运用“借言赋意”的表达方式,发挥传统文化表述“喻”和“寓”的特点,以增强表述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效果。

(三)增强亲和力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外化形式,是价值取向的符号化表达。话语的力量和影响不仅仅来自于思想内容,同时也来自于语言形式。采用何种言说方式来表达,直接影响话语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表述内容与表述形式是高度统一的。我们要倍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表述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注重总结与升华,改善话语体系,提高话语表达的生活性和时代性;要推进表述话语的感性化和通俗性,突出语言表述的生活性,增强语言表述的吸引力、感染力;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明确的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做到既不失其理论真谛,又不失其精神品质。只有以明白的语言和逻辑思路,将表达的内容和信息融入真实情感之中,阐明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理念,才能便于青年学生理解、接受并形成良性认知互动,才能提升表述话语的亲和力,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结语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载体和渠道。办好思想政治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着力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此,就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定表述的政治方向、坚守表述的民族立场、体现表述的时代气息、增强表述的亲和力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相互生成的过程。

猜你喜欢
时代性民族性政治课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诗词的时代性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