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谈看齐意识

2020-12-13 13:30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意识

刘 盛

(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0142)

在2016年1月2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要树立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其中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是首次提到。在2016年3月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刘云山发表了以“看齐意识”为主题的讲话。这是首个政治局常委就“看齐意识”作表态和深入解读。刘云山指出,加强“看齐意识”,最根本的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看齐意识不仅是对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的要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踏实工作,尽忠职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看齐意识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曾经形象地说过, “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思政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力军,肩负着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任务,是沟通学生和党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向党中央看齐是对思政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自己向党中央看齐了,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向党中央看齐。思政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党员,应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应该说,思政教师队伍总体上是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过硬的队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布道者,向广大学生宣传马列主义, 宣传党的理论和光辉历史,介绍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看齐”问题上,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离中央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思政教师队伍准入门槛较低,导致教师队伍专业及学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理论知识欠缺,积累不够,难以有效地把教材理论体系适当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时容易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地简单灌输,空对空,两张皮,忽视了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能及时地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常态结合理论引入课堂,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答学生思想上认识上的疑惑,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教学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有少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潮的影响, 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所处的位置,没有处理好言论自由和政治纪律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个人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当的言论出现,对一些负面信息和社会丑陋现象的处理不到位,批判过了头,“发得出,出不回”,这样就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陷入负面信息的漩涡,产生思想疑惑和包袱。 这些“不齐”现象都是与看齐意识相违背的,值得我们反省反思,并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避免。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自觉加强学习,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日常教学提供正确的引领和理论支撑,自我教育,自我修炼,自我提升,“洗洗澡,治治病”,除去自身的不良因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照“三严三实”的标准,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爱党护党,让自己的看齐意识更强些。

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有看齐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严肃的政治性课程,思想导向性强,理论化程度高,与党情国情紧密结合,教材全国统一,教学要求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坚定性。作为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思政课本身所固有的这些特点和它的地位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比一般的知识性的课程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遵守纪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格按照要求, 在教学设计上要和教材保持一致,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上要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向主流意识形态看齐,做到言论有自由,课堂有纪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全党智慧的高度结晶,是统一思想的重要理论武器。思政教师的主要课堂职责,就是把这些理论向学生讲够,讲透,要有底气,有耐心,同时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时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一些社会现象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做到真学,真信,真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按教学规范上课,内容随意性大,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人为制造课堂气氛,集纳了很多其他方面知识、技能、有趣的东西,把大部分课堂时间放在与理论教学无关的内容上,把严肃的理论课碎片化甚至娱乐化,喧宾夺主,这就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政治功能,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另外,受外部不良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影响,个别教师在上课时容易将社会上流传或网上出现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在课堂上散布, 引发学生的议论和猜测,这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与看齐意识相悖。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将负面的信息讲得过多, 以此吸引学生,制造气氛。殊不知这种做法背离了思政课教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旨,对教学及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教师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腐败、贫富差距等现象介绍给学生,讲明其危害,其实是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的,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得去出得来,要通过这些反面案例的运用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而不是就事论事,结果适得其反。简而言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功能,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帮助大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3]

三、思政教师应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看齐意识

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人心向背和价值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引导他们树立看齐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是思政课的主要功能和意义所在。青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从主观因素方面来看,在校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个性张扬,这既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缺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使得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张扬的个性和人生阅历的欠缺又让他们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和理性,容易受到外境环境的影响,使得各种不良信息有传播的空间。 从客观因素方面来看,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极大地缩小了时空距离,信息的传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迅速,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各种思潮、观念、言论层出不穷,西方敌对势力针对我国特别是年轻人的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意识形态领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所谓 “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一些恶搞甚至丑化英雄人物的言论在网络空间不时出现,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有别有用心的人一面放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政治体制的弊端,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一面打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宣传西方的价值观,企图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鼓动不明真相、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引发他们的过激行为,破坏社会稳定。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面对这些挑战,思政教师要保持清醒头脑,善于鉴别,敢于发声亮剑,揭开其虚假的外衣,引导青年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问题。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其政治立场是坚定的,是党和国家值得信任可以依赖的力量。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缓解他们的压力,纠正他们的偏差;另一方面,应该明确地、反复地向他们指出,作为生长在21世纪的新青年,他们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受益者,是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受益者,也是将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认清主流,坚持方向,向党中央看齐,既是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要求,也是他们实现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利益的应有之义。

人心齐,泰山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的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师作为这项崇高事业的主力军,应该比一般党员更有看齐意识,在自身看齐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水平和实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意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