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与愿景: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

2020-12-13 13:30方守湖李世平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应用型办学

方守湖 方 晔 李世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用型高校的招生计划资源配置问题更是实现优化教育类型和区域布局结构,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引导高校分类发展,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和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现状

2015年,浙江省共批准42所高校(专业)申请应用型建设试点,要求相关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切实强化重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明确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类型定位,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培育办学特色,使浙江一批高校应用型建设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通过几年的培育和筛选,在随后的2017年和2019年,分两批确定了20所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其中,有1999年后新建本科高校10所、独立学院6所、民办高校3所、地方性大学1所。为了分析问题更聚焦,本文主要以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研究,在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方面应该正视的主要问题有:

(一)应用型高校对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存在局部重视现象

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基础虽然较弱,但通过不懈努力,当前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浙江省是资源小省,对一切资源都十分珍惜,努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因此,多年来,在省级层面招生计划资源管理上是比较严格的,配置是根据效率、公平和质量等原则来考量的,配置效率方面是比较有效的。但限于招生计划资源有限的配置数,各方诉求很多,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存在一些现象。诸如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决策程序不够完备,有的运行环节存在自由裁量空间现象。[1]特别是缺少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测算模型,相应地也没有测算指标和权重等参考数据。

对于高校而言,对招生计划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但是,目前来看,应用型高校对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存在局部重视、阶段性重视的问题,就是局限于学校、学院两级领导重视。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学科实力,扩大专业影响力,以及增加教师的课时等现实问题去争取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指标,系、教研室和教师基本不参与或者说无法做到去重视。

(二)应用型高校对招生计划资源配置需求尚处缓增期

根据对浙江省相关应用型高校的调查,校均本科生规模约为1.26万人,[2]从办学规模上说已属万人大学,影响力不算小。通过查阅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公开报告,对照部分高校近几年招生录取结果可以得知,高校招生计划平均年增长率约在3%左右,少数升格更名15年以上的高校还有约2%的平均增速。而对于升格更名10年内的少数高校,虽然年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数增速很高,但是难为由于建设期短,本科招生计划配置数基数过小,要得到更多的本科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机会极为不易,只能转而用专科层次的计划来弥补本科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不足。因此,在几乎所有高校有增加招生计划愿望,且招生计划指标申报总数远大于国家下达计划数的背景下,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极为珍贵稀缺,相应工作大大增加了难度和压力。[3]

(三)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决策不健全

决策容易,但要做到科学就更难。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过程之初,高校有关部门进行会商,综合学校的各类显性要素来初步决策,这也与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相似,[4]特别是会综合考量发展目标、专业数、容积率、生师比等。在程序上多数采用一上一下,由学院申报,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学校决策,上级批复,再根据上级下达指标,学校有关部门进行二次分配和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学院执行申报程序,学校行使统筹和决策,而无论在哪个阶段基本上都缺少更多的决策参与者,特别是教授的参与权缺失,这不能不说是高校许多决策机制不健全在招生计划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一个显现。

(四)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就业率质量不密切

从高校招生到学生培养再到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高校要做到进出口两旺,培养必须做到更旺才能达到目的,培养才是核心环节。所以,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与学校的一些显性因素有关,如高校的声誉、社会地位等,与一些非直接因素应该也是十分相关的,如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招生录取质量等。但在实际招生计划资源配置决策中,很少有高校会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招生录取质量等因素,总认为人才培养质量不好把握与衡量、就业率存在水分等原因,评价结果更难被运用。因此,高校在进行招生资源配置时,往往侧重考虑显性要素,很少考虑质量因素,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本是教学为主,经费来源单一且渠道依赖性较强,造成高校内部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难免会搞普惠式统筹、均衡发展的稳健配置方案。

二、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问题溯源

(一)应用型高校不能安于应用型建设

这是根本问题所在,需要从源头上去找问题。普通本科招生计划资源的配置测算原则,主要是凭据入学机会与公平、高校投入与师资条件、毕业生就业,兼顾高校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等状况,多年运行以来,应该是比较平稳顺利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应用型高校的一系列制度体系,没有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子模型。这源于应用型在我国尚属发展初期,绝大多数有关应用型建设的指标体系尚在探索期,应用型高校尚未被深刻认识。因此,造成应用型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三个不协调”,一是建设与评估的不协调。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实施方案是按照省级应用型建设基本要求,由高校自行制订工作方案,高校间存在方案的异同,有各自的个性和特色,方案具有较鲜明的应用型特征。而对高校来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文件,它适用于所有类型高校,也同样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高校必须面临的关口,它是一根指挥棒,具有强烈的指向信号。因此,应用型建设方案在该意见前显得执行力软弱。

二是建设目标与行动的不协调。浙江省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定位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教学应用型大学”等,并以大学章程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这符合高校分类发展的整体思路和要求,但要克服学术型大学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是十分艰难的。[5]问题也在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还未设立应用型高校建设工程项目。所有高校都是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智库等项目工程的申报和建设。应用型高校同样不能放弃这些机会,还得去做大学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特别是狠抓教师、学生科研活动等薄弱环节,而弱化了本应加强的工程训练、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另外,从师资引进角度来看,近几年,应用型高校的引进人才70%以上来自省内外重点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的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不足30%。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大大改善,硕博学历比重大大提高,有的高校博士学历比例达到46%以上。但是,教师实践能力结构的改善程度远低于学历结构。

三是内涵与认知的不协调。浙江省高校随着应用型建设的推进,部分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有了初步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型的核心价值是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无法去基层,无法去企业生产一线磨练自己,所以,应用型高校教师中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比重很低,个别应用型高校教师中具有企业行业背景仅占24%,但已属佼佼者,这容易造成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属性质量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受到削弱。

因此,如果高校仅埋头于所确定的应用型建设方案,就会失去包括招生计划在内的种种资源配置机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去追随高校整体的发展步伐和传统发展模式,力争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搞自身的特色化建设,这虽属无奈也说明对应用型发展缺乏自信和坚守。

(二)大学组织构架作用在招生计划资源配置中的传统思维影响

高等学校的“学校—系—专业教研室”三级教学组织构架,基本上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仿照苏联教育体系[6],它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运行了几十年的模式已趋固化。近年来,通过改革,目前逐渐形成了“学校—学院—系—专业教研室”四级组织架构,特别是高校内部进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重心下移,赋予了学院更大的自主权。但是,在当前浙江省应用型高校中,系和专业教研室在招生计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基本上是缺失的,教师没有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参与权,更不用说话语权,这应该是传统思维长期形成的习惯,系和教研室是教学组织,基本不行使教学之外的工作职责,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三)应用型高校追求招生计划资源的动因

1999年以来,伴随着高校大扩招,开启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学院更名为大学,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学院。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浙江高等教育实力得到快速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和老百姓的认可。但是,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还是需要高校做强做大,不断扩大影响力,更大程度地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素质水平。因此,部分高校立足于应用型又不安于应用型,伺机升大学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应用型高校追求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其次,在当前的高校运行体制下,应用型高校资金规模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7]不断争取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指标,对改善办学条件有保障作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这是应用型高校追求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机会的主要内部原因。再次,对近几年升格更名的应用型高校来说,迫切要增加机会获得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指标,因为这是调生源结构的唯一途径,这样才能逐渐从专科过渡到本科招生和办学,实现外在与内在统一的本科高校。因此,应用型高校追求扩大招生计划资源配置似乎是十分正常的,只有利而无害。

三、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的愿景

世界发达国家在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进程中已走过很长一段时间,且证明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前,浙江省和区域经济社会中各类生产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作为应用型高校理应以社会需求为信号,坚守理念,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立足于质量为本是增加配置机会的关键

教育强省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强,人才培养质量就强。教育强,社会经济发展就强。所以,应多维度地去理解教育强省内涵。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既要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去创造知识的高校,也要有高水平应用能力去运用知识的高校,也要有高水平技术能力去掌握技能技术的高校,在不同类型里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所有高校均为高质量是其关键。应用型高校不必追求招生计划资源配置规模,而应科学谋划适当规模办学。从世界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的规模来看,既有万人以上的高校,但更多的是数千人规模的高校,应用型人才特征理论上更适合中小规模的办学。

(二)落实大学章程,推进高校改革

2014年以后,浙江省高校陆续发布了大学章程,这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学章程规定了大学的义务和治理结构、教职工责任和作用发挥等,教职工特别是教授要参与到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其他环节之中。近几年,浙江省应用型高校的部分教授积极参与到招生的宣传咨询工作,这为考生了解高校和相关专业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为高校高质量完成招生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是否让系和专业教研室的教授参与和如何参与到招生计划资源配置过程决策当中,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系、专业教研室既然有申报专业的职责,自然也应有与办好专业相关的职责,系和专业教研室仅有教学功能是不够的。教授治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特质,也是高校区别于政府、企业运转模式的显著特征,教授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关系发展规划、培养方案、学科建设或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学与科研组织形式,以及资源配置原则的一些问题应该是责无旁贷。

同时,在应用型高校间适当引入市场反应机制,统筹衡量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等因素的运用,控制平均就业率低的专业开设数,减少平均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计划资源指标;在高校内部,学院间也应该建立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指标与专业就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招生录取质量等因素相关的评价联动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降低些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机会,引导高校调整、改造专业。

(三)加强应用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创新

应用型高校是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办学利益共同体要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找破解途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首先,要探索形成应用型高校建设制度体系框架,理清权限和职责,争取政策先行权、举措先试权,让错位性政策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护航。在倡导服务为主的形势下,强调适当性管理,降低高校发展偏差的可能性,研究探索建立应用型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补充办法,这关系应用型高校办学的纲领性和方向性,也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探索建立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配置子模型,逐渐明确应用型人才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权重,借鉴一些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比重的启示,逐渐建立适合本土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再次,推进应用型高校示范建设,加强应用型建设工作交流机制,分享改革经验,推进实践指导,协同作战,发挥应用型联盟、教育研究机构等作用,协同促进应用型高校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研究。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