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地位

2020-12-13 22:06黄秋生杨欢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城乡现代化战略

黄秋生,杨欢欢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在把握了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奠基石”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我们已经身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即将迈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但是还面临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诸多问题。毫无疑问,这些涉及“三农”的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由此可见,新时代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想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要实现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只有达到均衡发展、充分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均衡发展?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发展水平重点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只有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才能够推动其他领域的均衡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上。“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则围绕如何解决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诸多举措,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是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拉”农业短腿。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当前,我国农业是达成“四化同步”这一目标中的短腿,影响我国全面发展的步伐,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强化农业。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产品得以保质提量,为我国农业注入新的科技力量,逐步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的主要矛盾,从而“拉长”农业这条短腿,让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均衡发展。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强”农村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乡村全面振兴。2003年以来,尽管连续15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重点放在“三农”问题上,但总体而言,许多政策措施仍聚焦在城市,把农村置于城市的从属地位,被动接受城市发展的动力和辐射。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振兴乡村,它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充分尊重了广大农民的主体性,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建设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是造成贫富差距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贫困人口得不到解决,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生活富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它将助力脱贫攻坚,逐步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收入水平,让乡亲们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2]。

通过“拉”农业短腿、“强”农村地位、“提”农民收入,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弱项”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中国农业还未真正实现现代化,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对于能用极少的农业劳动力满足全国粮食需求的美国而言,我国农业还存在生产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率低,经营方式不先进,规模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可以说,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最大的“弱项”。习近平曾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3]所以,我们必须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所存在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就是要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筑”生态体系。有需求就有生产,现代化的农业会围绕人们的需求,以达到有效供给。而农业的生产来源于土地,土地是一切农产品的母亲。因此,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生态宜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筑尊崇自然的生态体系,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为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的生产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等“弱项”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优”产业体系。农村形成产业后,如果没有产业链,产品的附加值将无法提升,尤其在我国的现阶段,大量进口的农产品挤占市场,使得国内农产品压力剧增。只有优化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才能抵抗国际竞争压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里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措施,它为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率低等“弱项”提出了解决方案。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固”经营体系。众所周知,美国农业早已实现规模化经营,而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尚未形成,整体格局较小。规模就意味着产量,意味着先进,意味着生产力的集中,是现代化农业的体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它为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的经营方式不先进、规模化程度低等“弱项”提出了解决方案。

通过“筑”生态体系、“优”产业体系、“固”经营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弱项”。

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事业的“指向灯”

解决农村问题,推进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点工作。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三农”工作成就巨大,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但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三农”问题依旧突出。正因如此,习近平指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4]。乡村振兴战略只有重视“三农”问题,为“三农”事业指明前进道路,才能达成战略目标,实现战略意图。

(一)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强起来”

当前,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依然相差甚远,导致了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村年轻人外流等诸多问题。马克思曾提出,农业劳动是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5]。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农业。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让中国农业“强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是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吸纳了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三农”事业指明了方向,对我国农业如何“强起来”做出了解答。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靠”科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6]。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农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农业工业化带来的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出路。例如,荷兰正是运用了现代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并将技术集成到农业装备中,运用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功解决了成本高、农业技术风险高的问题,成为了世界农业强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通过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让农业“强”起来。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提”质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现如今,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7]。粮食产量已不再是障碍,但存在农产品种类不优、农业品牌不亮、农业产业不强、高质量农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中国农业想要强,必须逐步解决农业主要矛盾,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质量让我国农产品更具竞争力。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抓”管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抓好农业管理。近些年,我国出现了“卖粮难”现象,持续卖粮难将影响资金、土地,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农业经营困难,影响我国农业健康发展。此外,我国农业还常常遇到灾情、价格涨幅不可控等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调控措施,我国农业将受到严重打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将加强我国农业管理,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市场化收购和补贴机制;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防止出现卖粮难;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为我国农业“强起来”保驾护航。

通过“靠”科技、“提”质量、“抓”管理,乡村振兴战略让我国农业“强起来”。

(二)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美起来”

邓小平同志讲过:“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让城市美,更要让农村“美”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这些都是对农村“美”的要求。仔细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法与以往有些许不同——从“村容整洁”变成了“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变成了“治理有效”。这说明,仅仅像以前的“村容整洁”是不够的,现如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是重头戏,农村生态环境将要有质的提升。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重”绿色。过去发展农业时,我们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围湖造田,毁林耕地,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同时,我国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村容村貌差,从而很难留住年轻劳动力、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返乡,造成许多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村要美,就要优化生态环境,重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生态宜居”,意味着我们将重视五大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中心,保护生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我们将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入手,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再逐步加强生态建设,让农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新农村面貌,从而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强”治理。当前,一些地方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9]。农村要美,有效的治理必不可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指村民能对村民委员会进行更有效地监督,能参与决策、管理,从而避免村干部“一言堂”;“法治”指将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对农民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法律约束;“德治”指以德服人,旨在培养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对于乡村治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促”文明。新时代农民不仅对生态环境有要求,对精神文化也有需求。高素质、高文化的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村才能“美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乡风文明”,它将加快农村乡村文明建设,融合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风俗,大力普及农村文化广场、文化书屋等。它将以科学的方法规划村镇建设、房屋建筑结构、治理农村环境。

通过“优”生态、“强”治理、“促”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让我国农村“美起来”。

(三)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富起来”

恩格斯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10]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最多就是农民。如果农民没有实现小康,就不能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因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划了农民致富的路线图:到2020年,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35年,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实现全面富裕。简而言之,只有农民富裕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实现。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保”土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我国人多地少,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2.5%。习近平曾说,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8]259。农民若是失去了土地,农业就无法发展。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民的本。农民要富,就要保证农民的土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为农民“富起来”保驾护航。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供”动力。当前,我国农业欠发达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产业,农民要富,就要促进农业农村新动力,而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是这些年农村兴起的新业态,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用新产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它将发展新业态,逐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民“富起来”增添动力。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培”队伍。农民要富就要大力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国农村干部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需要,肯做、能做、会做的干部少,农业专业人才不够。若这种状况不改变,将影响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民致富。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能更好地带领农民,而专业的农业人才队伍能为农村带去科技、创新,在致富路上为农民排忧解难。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培养“一懂二爱”的工作队伍,有利于打造专业的干部队伍,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保”土地、“供”动力、“培”队伍,乡村振兴战略让我国农民“富起来”。

三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助推器”

如何实现城乡融合?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11]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他国经验后,我们发现仅仅注重城市发展是不可取的。例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城镇化率和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存在着失业、贫民窟、治安恶化等诸多问题,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究其原因就在于农村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想要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和农村一定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共同发展。为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村产业,着力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推进城乡融合。

(一)乡村振兴战略添产业兴旺“燃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时代必须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让乡村有自己的“造血”能力。农村要摆脱现阶段低效率的生产,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形成产业化效益,努力打造“产业规模化、营销一体化、生产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的农业产业,切实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正因如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惟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振兴农业,富裕农民,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造”产业特色。我国农村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农村地理环境不同、历史面貌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有些是海边渔村,有些是山中小村,要形成产业化,就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特色。以美国为例,他们将不同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优势进行分类,形成玉米带、棉花带、小麦带等农业生产带,其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术业有专攻”,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强者越强,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中国农村也应该根据自身特色找准位置,形成特色产业,满足城市市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与城市市场对接。这有利于拉动农业经济,实现农民富裕,进而促进城乡融合。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搭”产业平台。各类平台是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组织形式,搭建各种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有助于产业发展和兴旺。新时代是资源整合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搭建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整合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费用,挖掘新的增长点,而且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交流机会,能够与广大网民共享农业农村信息,能够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兴旺。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供”产业资金。无论是引进优质农业产业,还是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总体而言,农业生产经营资金主要来源渠道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补贴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积累、银信部门的贷款和各种社会筹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为农业农村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要激发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信心。只有吸引足够的产业资金,才能实现农业农村产业兴旺,才能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进而实现城乡融合。

通过为产业兴旺“造”特色、“搭”平台、“供”资金,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融合添“燃料”。

(二)乡村振兴战略供农业农村现代化“动能”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12]。这说明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提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动能”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建”现代化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涉及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诸多方面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上。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让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实现城乡融合应有之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完善农村的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为城乡融合提供强大保障。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构”现代化服务体系。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加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全民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相对于城市而言,无论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群众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是社会保障、社会互助、养老保健等公共服务质量,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都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等,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8]263-264,通过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动能”。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推”现代化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产业模式和经营手段的创新,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许多发达国家城乡差距不大、农业竞争力强劲,都是因为其农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发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精细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型,是推动城乡融合的必经之路。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创新收益分享模式,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共同经营运作等模式,让农户可以分享更多的利润与收益,创新发展乡村经济,更好实现城乡融合。

通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基础设施、“构”服务体系、“推”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融合供“动能”。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改变我国农村发展的固有模式,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矛盾的核心抓手,是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把握与理解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地位,才能维护我国社会大局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现代化战略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