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价值与路径

2020-12-13 23:01姜伯成罗统碧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供给养老

姜伯成,罗统碧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0;2.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1121)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人像21世纪的人们一样如此谨慎又惶惶不安地等待着老龄化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这意味着个人在长寿的同时也要终其一生不断地接受教育与学习,以免在剧变发展的时代中落后。21世纪既是一个长寿的时代,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时代。教育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拓展到老年人,是贯穿人一生的责任。早在大约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通过对人类文化传播、发展和代沟的研究所著就的《文化与承诺》(CultureandCommitment)一书,就远见卓识般地洞见了人类代际文化传播的基本样态,很多观点都逐渐被当今社会发展所证明。在终身教育时代,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的根本差异在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本研究所指的学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包括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校等正规的学历教育机构所开展的教育。代际差异既是老年教育过程中应正视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因此,就算是在当今世界及其发展形势已经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挖掘代际差异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分析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优势,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养教结合”与“教育养老”的新思路,进而构建终身教育视角下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路径,推动老年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优势分析

1.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时代优势

教育不应该在个人离开学校后就停止,学校也不应只为儿童和青少年等年轻一代服务,学校也应向社会开放,供成人进修,以实现个人一生持续不断的经验的自我更新。因此,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在教育本质上的融会贯通。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具有天然的“教育性优势”,老年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一种自然延展,老年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差异上——年轻一代的教育与年长一代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或者说老年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首要障碍是理念上对老年教育的理解。

传统上多是从社会救济和福利制度的视角探讨老年教育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两种老年教育观念。第一种是“老年教育是养老教育”——为了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老年教育其实是对即将退休或已退休的人员所进行的养老教育;第二种是“老年教育是休闲教育”——为了解决老年人退休后时间空闲问题,老年教育被视为减轻边缘化、孤独感,对退休人员开展的丰富生活的休闲教育。这两种观点常见于发达国家老年教育发展初期对老年教育的理解。而当前国际主流学界对老年教育的理解同样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种观念。第一种观念认为“老年教育是潜能开发教育”——老年人是丰富的社会资源,老年教育不仅是老年人丰富生活的途径之一,而且是帮助老年人发挥其潜力,使之成为提高社会文明素养的源泉的一种手段;第二种观念认为“老年教育是参与适应教育”——老年人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必须充分参与发展进程,享有发展进程的成果。老年教育被视为保障老年人接触、参与社会,适应技术和社会变革的教育活动[1]。后两种观点可以说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时代老年教育的根本属性与特征,为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遗憾的是,这两种观点孤立地探讨老年教育的内涵,而忽视了老年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联系。如老年人作为一种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挖掘和利用这种资源?这也就提出了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时代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上的第二个优势:为老年人的潜能开发提供沃土和路径支持。

2.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政策优势

教育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在法律条文上为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法理基础。国家层面从2003年提出了“银龄行动”,2006年首次提出了老有所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于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的认识,促使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学界探索养老事业发展的新途径和形式。在教育领域,存在于我国老龄社会的“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特征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养老事业和老年教育的发展。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教育部门参与和支持我国养老事业进行了任务分工方面的指导,鼓励相关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普通学校教育参与和支持养老教育工作,文件指出要“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规划的出台为教育部门参与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了直接而明确的政策依据。其中有关学校教育对老年教育的资源、人才的开发等一系列具体层面的要求,为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和优势。总之,从近几年国家有关养老问题和老年教育政策的导向及其趋势来看,我国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逐渐由单纯养老走向通过挖掘老年人发展潜力,以实现“养教结合”,并不断探索和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老年教育的新思想、新路径、新形式。

3.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实践优势

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从教育的历史缘起上就有天然的实践优势。众所周知,“庠序之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形式,“庠序”是我国最早的学校雏形。我国古代社会最早在虞舜时期就有了称为“庠”的教育机构,《三礼义宗》曰:“有虞氏之学名庠”。从字形上看,庠从广(房舍)、从羊(牛羊);从字义上看,庠是饲养牛羊的地方,也有的说是储藏米的仓廪,后来逐渐演变成养老与教育儿童的专门地方与机构。到了奴隶社会,逐渐出现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礼记·明堂位》:“序,夏后氏之序也”。序原为习武的地方,建筑物只有东西两面墙壁,是练习射箭的场地。基于此,“庠序”在古代就成了学校的代称。孟子曾解释说:“庠者,养也”,“序者,射也”。庠为养老之所,序乃习射之地。序带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特点。习射是夏代重要的教育内容。射须遵循长幼先后之序,所以习射时必须兼以习礼,可由射而观德。因习射兼以序齿,故以“序”名其学。到了商代,庠序的分工逐渐消失,成为专门的学校机构,有的地方设庠,有的地方设序,其目的皆在于进行礼乐教育,明君臣之义、长幼之序。至西周,则把庠序都归之为乡学,成为地方学校的一种。古籍中对于庠和序出现在何时,有不同的说法。孟子说:“殷曰序,周曰庠”;《说文解字》说“殷曰庠,周曰序”;而《礼记·学记》则说“党有庠,术有序”,即指西周时期既有庠,又有序,庠设于党,序设于术(乡遂)。上述说法虽不一,但庠与序皆为教育机构,是比较肯定的。所以,后人通称庠序为乡学,或用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2]。“庠序”作为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起源,揭示了教育的最初形式就是通过老年人向儿童和少年一代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发展初期,养老与教育甚至是一体的,教育从起源起上与养老事业是一体的。

对学校教育源起的考察,同时还启示我们,学校所拥有的丰富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提供了绝对的实践优势。在环境资源上,各级各类学校所拥有的场地、图书馆、设施设备等资源,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的学习支持,能够有效吸引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近些年,关于教育的公共财产属性,尤其是图书馆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等已经提上了立法日程。从这一点可以说,学校教育拥有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绝对实践优势。在课程资源上,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除了可以为养老事业提供人才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专业课程资源,可以为老年教育提供丰富的课程支持和教学资源。而在中小学教育中,老年人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人生经验、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为其参与中小学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使老年人充分发挥“教育余热”,并在教育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再教育。

二、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现实困境

1.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难以填补巨大的社会需求

学校教育支持和参与老年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已经不言而喻,然而由于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本身的实践问题以及教育的产品属性等理论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为构建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带来了现实的困境。我国老年教育本身在发展上呈现出起步晚、类型少、公营多于民营的情况,其中最为核心的现实问题则表现为老年教育需求较大与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场地设施局限、师资缺乏、课程教学资源不充足等问题。

2.老年教育管理体制障碍不利于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由于老年教育本身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分别由老干部管理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的体制,而老年教育的机构、编制、人员尚未按照公益教育事业单位配备,大多数老年大学没有事业编制和在编人员,一些老年学校还缺乏规范化的市场管理[3]。据不完全统计,老年大学多归口组织部门管理,老龄委归口民政局管理,科技退休干部教育归口到人事局管理,退休工人归口到工会管理。多头管理老年退休人群实际上造成了无“对口”管理的局面,难以实现资源的统筹管理。这使得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但是依然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多数人心目中,教育还是学生阶段或成年人阶段的事情,老年教育不过是养老的手段[4]。这种“多头”的管理体制很难与教育行政部门实现资源的协调与统筹,成为影响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的一个大的障碍。

3.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定位限制了社会服务能力的延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承担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职责,尤其是以义务教育学校为代表的基础教育,需要完成国家赋予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至于彰显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历来涉足得不多,同时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欠缺。在老年教育方面开展的活动更多是在节假日开放校园设施、到养老机构或者社区举办敬老爱老活动,以及邀请退伍军人宣讲革命传统教育等非正规形式,系统性、长期性和专业性的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还比较欠缺。此外,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教育的产品属性难以确定,对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到底属于公共产品还是非公共产品,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也就使得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的形式、程度和内容受到了客观上的限制。各地区在制定相应政策和实施方案时也就出现了形式不一、层次不齐的情况,为我们探索和构建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养老”模式带来了一个理论上的难题。

三、学校教育参与供给老年教育资源的优化路径

1.人员的保障:实现普通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师资队伍资源共享

一方面,要采取“输血”的方式供给优质教师资源。要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行业优秀人才参与老年教育师资建设与发展工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从事志愿服务、参与老年教育相关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将老年教育作为师生社会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工作考核、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引导教师在老年大学(学校)等老年教育机构兼职任教。学校要积极与老年教育主管单位合作建设老年教育师资库。发挥学校教育领域中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加强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此外,各级各类学校可以构建支持老年教育的活动机制和平台,利用假期开设老年教育方面的讲座。其中,可以借鉴教育领域中督导聘任制的做法,返聘退休的教师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教育教学督导队伍,在发挥老年人余热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另一方面,要采取“造血”的方式培养优秀教师队伍。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养老事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扬尊敬老年人、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鼓励学生从事老年教育相关工作。当然,在此过程中,老年教育相关机构也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各尽其才,建立后备教师师资库;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人尽其力,全力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加强师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评比制度;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教育内容保障:实现普通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我国老年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受传统老年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已经落后于老龄人口增长的速度,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在课程教学理念上存在以健身、养生、娱乐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教育性,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过程单调枯燥等问题。老年教育课程教学的教育性应该是老年教育的本质属性,其养老、健身、娱乐应该是老年教育的外部社会功能。由于老年教育课程教学的非专业性和短视发展等现象还比较严重,我国老年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因此,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教育最为关键的两个领域,各级各类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实现“软课程教学”资源的供给。第二则是加强“硬课程教学”资源的供给,比如在文化知识、书画摄影、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医疗保健、家政技艺等课程内容方面提供直接的支持。具体来说,一是实现软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这里主要指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依据自身课程教学建设的经验,为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建设提供经验支持。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由于“59岁现象”和“退休综合征”的存在,应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发老年教育适应性课程,在全社会普及准老年人的生命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帮助准老年人和老年人顺利度过退休过渡阶段。二是硬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积极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围绕老年人学习需求遴选一批学习资源,通过慕课或者微课等形式进行开放共享。

3.环境保障:实现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环境资源共享

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匮乏是制约老年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广场舞大妈大爷”因为争夺场地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老年教育在空间和环境资源上的尴尬。此外,在2018年全国两会前后,有关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讨论也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实际上,学校教育所拥有的场地和环境资源,如校园、操场、体育健身设施、活动中心、图书馆等环境资源是否应该和可以向社会开放是实现学校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前提。尽管老年教育目前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是老年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教育性,推动与各级各类学校在环境资源上的共享发展在理论上是值得探讨的。从教育的产品属性来看,“教育是公共产品”,这一点毋庸置疑[5],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在教育的对象上有着根本的差别,这也就导致了对不同阶段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有差异。但从公共品的定义来看,公共物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6]。从这一点上来讲,推动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在环境资源的共享方面并不存在理论争议。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构建空间上的“学习社会”,以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来看,在新千年伊始,上海就开始着手打造空间上的学习型社区建设——社区教育体系,推动资源共享机制。上海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实际上在空间资源共享机制上为推动构建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环境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即构建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4.制度保障:学校教育参与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管理体制保障

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老年教育发展的“硬伤”,而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则是制约其发展的“软肋”。这种软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如老年教育主管部门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致使其难以统一管理,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制度障碍。因此,从宏观管理方面统一管理、统一认识,明确赋权部门是实现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管理体制保障的关键。老年教育既有自身体系上的独立性,同时也与传承优秀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终身教育等相关。理顺管理机制和加强治理能力建设的方式,能切实提升和推动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的统一和发展理念上的贯通,为推动普通教育与老年教育资源共享提供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的保障。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供给养老
养老生活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养老更无忧了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