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探究

2020-12-13 23:01胡小京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红色

胡小京,刘 静

(1.南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自2007年起在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设,至今已有十余年。“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与其他三门课程相辅相成,成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载体。与其他三门课程有所不同的是,“纲要”从历史角度,使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历史,以及对于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明确的认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纲要”课程建设及其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若能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自发融入“纲要”的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师教学效果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形成于党领导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新民主主义时期,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之中,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根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当前,无论是从党和国家层面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还是大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新期待上,红色文化资源都是传递红色基因的正能量载体,因此将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鲜活教学素材,历久弥新,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时代新意。

(一)党和国家层面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的日益重视

对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党和国家予以了高度重视。1994年8月,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各类学校应“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党课、团课和职工轮训教材、学校的乡土教材,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1],肯定了地方文化资源在思政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强调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2],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为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这充分肯定了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及“三全育人”中的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在高等教育层面的作用,有力地说明了地方文化资源是链接地方特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同体。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其作为有着鲜活生命的文化传承载体,不仅与“纲要”课程在历史时段相契合,更记载了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历程,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对于新型课程的日益渴求

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纲要”课程之前,已有在中学阶段学习历史的经历,尤其对于文科生来说,他们已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基础的知识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若“纲要”课程只局限于历史史识和学科理论的知识性讲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重复,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削减“纲要”课程的教育功能。若将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自发融入“纲要”课程的教育中,可以激发历史活素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更丰富、更细致地探求知识,从而促使高校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成内在的学习和探究动力。例如,对于本地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有天然的地域亲切感和更多的感知层面的认识,因此可以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和自发引领的积极性,主动充当地方文化资源的宣传者和倡导者,以便让更多的外地学生了解该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对于从外地来求学的学生,他们可以借助课堂,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在地域的文化,这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强对于就读地域的文化认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上,需要注重提前对实践教学做细致地引导和布置,使得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很好地构建和生成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新型课程,以便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达到提升教学与育人双重效果的目的。

二、甄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可行性

挖掘和甄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将“纲要”课程作为传播、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力阵地,挖掘和构建红色育人资源。红色文化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在“纲要”课程甄选教学素材时,既要弘扬富有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精神,还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红色基因在各个时期的文化蕴涵。为此,在红色文化资源的选取上,须做好甄选红色文化资源素材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选取素材须具备明确的指导性

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基因,要重视高校在传播地域文化上的天然优势。高校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主动承担起红色资源开发和红色基因传承的责任,积极为地方高校提供红色文化的智力支持,这就涉及如何选取与“纲要”课程相适宜的教学内容的现实问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纲要”课程教学的素材补充和现实文化资源的载体,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育人功能为前提的,必须以思政育人为第一准则。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导性。这就要求在选取地方文化资源时,必须考察、分析、判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能否与“纲要”教材内容相契合,如此才能使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成为“纲要”课程教材的有力补充,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辅助作用,但不宜喧宾夺主,影响甚至破坏了原有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此外,还需强调任课教师及学生应提前做好选取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规划,即要求在准备阶段,教师教学与学生选取资料均须有的放矢,在选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时,要着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正能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其起到对高校思政课堂的智力引领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鲜活的文化资源的学习实现思想层面的升华,应规避简单的娱乐化、形式化、粗浅化教学。

(二)选取素材须符合历史真实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除此之外,高校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故而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和影响是全方位的。地方文化资源因自身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应注意在将其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充实教学素材之前,务必保障选取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日益发展,地方文化资源也日益成为旅游业吸引游客关注的一大热点,这其中有部分地方文化资源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做到所有的资源信息都是客观准确的。因此,在选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材辅助教学时,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务必做到所选取的素材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不能随意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为确保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教师应在课前通过查阅地方志、档案资料、地方纪念馆资料及相关史料进行考证,以确保与历史事实相吻合,再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调研和考察。

(三)选取素材须具备可操作性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若要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还须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成,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根据“纲要”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去主动查找和阅读地方文化的史料记载和相关资料,以此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这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在独特魅力,便于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在课前对所需材料进行摸底和考察,有的放矢,找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的链接点,使地方红色文化“活”资源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保证课堂教学不偏离教学中心,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三、引导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路径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不仅丰富了该课程的具体内容,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现实途径之一。虽然“纲要”课程属于公共课程,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其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 一般高等院校,所处位置大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之地,这为学生利用周末假期等闲暇时间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考证提供了现实的便利条件。“纲要”课程教学前期,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筹备,让大学生群体更为充分地了解地方文化中的人文事件,尤其是红色文化遗址,对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具有直观的视觉震撼力。在具体课程教学实践中,一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则成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路径。

(一)案例分析法

“纲要”课程以1840年为开端,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均涌现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伟大事迹。这就要求在教学的选材上,需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就广西地区而言,虽地处边陲,但该区域自近代以来就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近代广西境内的太平天国运动、同盟会在广西边境的三次武装起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湘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均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历史大事件进行分析,借助当地革命纪念馆的馆藏资料,通过鲜活的文本资料记载,帮助学生实现时空历史情境的对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小组研讨法

对于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的尝试,要积极动员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选定探究主题,由学生分小组(为便于调研和讨论,尽量以宿舍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题目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然后由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教师选题。预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设计相关的研讨主题,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但同时又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其次,学生根据预设问题,小组分工收集查找资料,在课前形成调研报告。再次,教师组织课堂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为代表或指定小组成员作为代表进行汇报,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小组研讨教学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以学术研究方式追溯历史史实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组织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三)实践调查法

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知识的渴求,其来源并非只局限于校园、书本、网络,亲身实践的社会调查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之一。由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社会考察活动能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近现代历史。大学生通过田野考察或者亲临博物馆、纪念馆等地,目睹历史上存留的相关遗物、遗迹等,更能刺激自身的感官认识,进而达到提升其思想境界的目的。为了能有效地进行社会考察,以便将考察结果与教学进行紧密的衔接,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指导工作,可以根据经费及实际情况进行。一种方式是在有学校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教师做好参观预设,亲自带领部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再安排学生根据实际参观经历写出心得体会,并向其他未到场的学生进行讲解;另一种方式则主要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学生有充足的假期,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以报告的形式在线上提交,再由教师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指导。

四、提升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走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软实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特殊而深沉的历史印记,是由中国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淀,在今天被重新诠释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类型,是支撑中国革命发展的所有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总和。”[4]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既是对本土资源的一种深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之一,但这同时对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探究红色文化在“纲要”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

“‘纲要’课不是纯粹的历史课,它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5]对于本科生而言,“纲要”课程应该超出对单纯历史史实的讲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纲要”课程教学展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地探求民族复兴之路,这成为“纲要”课程教学的主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人民探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记录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在分析、辨析史实时既要尊重客观史实,又须与时俱进,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基于人民切身利益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提升“纲要”课程教师的综合能力

若要有效地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上的作用,即意味着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互联网教学等综合素养方面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纲要”思政课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首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纲要”思政教师,要秉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主动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纳入课程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素养,还需对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有较为详细的认知,尤其是要熟知地方文化史。其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政课教师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具备线上教学能力,能够娴熟驾驭线上教学平台,尤其是“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更成为“停课不停学”的有力补充。再次,教师须在上课前数周安排好相应的教学指导工作,以便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调研时间,同时教师也可利用线下的各种数字资源进行持续的追踪和答疑,对学生的研讨学习给予及时指导和纠正。

(三)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为了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学生须进行角色转化,由单方面知识接收者转变为自主探索的实践者,特别是需要将课堂知识讲授与思政教学实践的主战场相结合。在思政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因其具备革命精神和现实引导的双重属性,是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调研的不二之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走访地方红色文化基地,扩充知识储备,再将地方文化资源以案例分析、小组研究讨论、社会调查研究等方式,在课堂上以更为丰富、多元的方式呈现,这更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的学习习惯,更能锻炼其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总之,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具体路径,不断提高自身驾驭地方红色文化的理论素养,实现地方红色资源和“纲要”课程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红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红色是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红色在哪里?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追忆红色浪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