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感受魅力

2020-12-13 03:15罗丽敏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意义

罗丽敏

摘 要:语言文化传承了数千年,经历历史的洗礼仍然经久不衰,其中的精髓和魅力自然不必多言。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众多学科的基础文化课,其教学地位十分重要。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联系,很多知识细节和文化韵味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传统文化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传统文化 意义 策略

语文这门学科在基础教学阶段是帮助学生读书认字,建立基础的文化规范,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筑基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在教授时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事实上,传统文化本就与语文不可分割,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当今时代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本就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融合,语文教学是跳脱不出传统文化的框架的,只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尚幼并且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所以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所以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学习语文伊始,不会有太多概念性的东西,大多都是靠读写背诵去记忆,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而然会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语文体系。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这一筑基的过程,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逐渐浸润其中。

提起传统文化,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那么小学生去接触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有些时候不免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凝练且包容的特性,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素材并且制定学习规划,更多的是要去感受和体会,有时接触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除却多读多看之外,还需要自身的领悟和理解。所以说,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不光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仅仅是停留在听说读写上,而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会理解和融合。这为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夯实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诗词意境浓化韵味,丰富文化感受

说起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文言文和古诗词。文言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因为语法结构和词句含义还太过深奥,但是诗词恰恰很适合小学生学习,虽然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但是诗词本身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并且文体较短便于记忆。因此语文教学要想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从古诗词入手。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基本就在于理解和背诵,背诵自不必多言,而在理解上,可切入的点就很多了,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二首》为例,两首诗都是写景的名篇,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诗作本身展现的画面感就十分突出,古诗词常会使人联想到传统文化的泼墨山水画,而将二者融为一体更是十分恰当。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山水景色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再配上古典乐器所弹奏出的优雅乐曲,让学生置身于山水之间,体会诗词之美和音乐之韵。诗词本身就具有美感,每当朗读和细品时,总会生出一些未尽之言,教师要教会学生体会留白的意境;也许各花入各眼,每个人所感受出来的韵味不尽相同,但能够让学生生出意境体验之感,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体现。

2.文化传承镌刻精神,加深情感共鸣

语文本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既是文化的衍生,又是文化本身。小学语文教学实则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从古代历史的事件,到现代生活的叙写,基本上体现了文化的主要方面,也正因如此,教师需要抽丝剥茧,理清脉络,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且建立起良好的文学知识体系。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其实没有什么边界,反而还有一种跨越时空互相牵引的神奇力量。

举例来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和《赵州桥》两篇课文就具有一种古今文化连接纽带的感觉。众所周知,纸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千年,与我们的生活早已是水乳交融般的联系;而赵州桥之类的古建筑更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种类型的课文时,应该融合历史环境以及人文匠心等因素,让学生体会到现代社会中的便利都是由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而来,从而使其在情感和敬畏心上得到升华,也把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力量融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传统文化所传承下来的宝藏,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心灵里。

3.气节风骨锻造习性,彰显坚韧品质

当今社会的教育宗旨,仍然蕴含着古训的理念,这也就是精神传承的最好印证。古代文化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日益强盛,如何保留住内心的坚定精神,是新一代人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这样的精神文化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把文化精神中的风骨气节、坚韧品质刻进心中。

好的品质是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出来的,也是前人为我们反复验证的真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就是彰显品质的绝佳课题,囊萤夜读放在今天是大可不必的事情,但是在过去是不得不这样做的,在这则寓言中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更不用说铁杵磨成针一般的毅力,需要付出多少辛勤汗水和努力!所以,教书育人,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的含义,更要让学生谨记书中所言,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品质,人事变迁、沧海桑田,唯独传统文化的精神长存于世,学生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弘扬文化风骨,锻造品质。

4.民族风俗融入生活,浸润文化涵养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只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那是传统文化,所以语文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厘清知识概念,把文化融入生活的良好途径。既然是与生活相关的文化,当然离不开我们长久以来一直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节日风俗以及民俗特色通常没有深刻的了解,但这些正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磨灭的记号,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更要注重發展学生的素养,即“自我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浸润风俗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不论是《腊八粥》《寒食》还是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藏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教师应该带着感情地去讲解,而不要拉开距离,给学生造成文化疏离的感觉,毕竟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应该用话家常的方式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交流探讨,或者开展活动,让学生们自主寻找感兴趣的节日风俗,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堂,融进生活。

总之,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语文作为传播文化的基础课程,自然也肩负起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新时代, 教会学生接触、感受、铭记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望众学子“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参考文献:

[1] 宋晔《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2] 刘淳《增强文化自信—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文教资料》2020年第4期。

[3] 刘春芳《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周刊》2020年第4期。

[4] 周新艳《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有效策略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