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3 11:53蒋婷飞
关键词:古诗词微课小学

蒋婷飞

摘 要: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教师尝试归类整理各类和诗词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和实际教学资源,借助各类音视频制作软件,制作时长五到八分钟的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时间节点,将不同的微课内容推送给学生,从而起到扎实课前预习,助力课堂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 微课 古诗词 应用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变化。所谓微课就是教师在课前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五分钟到八分钟小视频,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不同的时间节点,选取不同的内容推送给学生学习。传统古诗词教学通常用下流程进行:自读古诗—了解诗意—介绍诗人—了解诗词背景—深入理解诗人情感,但是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存在弊端,而微课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一、微课应用在课前预习中,助力课堂学习

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经典诗词的文化传播。部分孩子已经在家庭教育中接触了诗词,教师不妨依托现状和已有的资源,巧妙借助课前微课,并且辅以预习单,让学生对诗词、诗人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前期了解。

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尝试让学生在课前微课中了解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诗人的生活境遇。老师分两个板块设计微课。

板块一,诗词朗读、诗意理解、诗人介绍。内容由老师自己录制朗读音频并将字词句的解释以文字的内容同步发布到微信公众号,或者以“美篇”的形式生成微课,便于学生收看收听。

版块二,网络资源精选精编。老师可以提前在喜马拉雅、优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中深入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蒙曼老师着重介绍杜甫的个人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漫卷、喜欲狂”;窦神老师着重介绍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带来的喜悦之因。于是老师整合自己找到的音频、视频资料,编辑成微课,通过班级QQ群推送给学生。

预习好文化历史知识后再进入课堂,学生会产生不错的反馈。

师:在预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大家帮助?

生1:“青春”这个词我不是很懂。

生2:我来帮助他,“青春”在这儿是指明媚的春天,有的地方也说听到收复失地,杜甫心里很高兴,青春也指他的心情仿佛春天一般明媚。

师:在这首诗中还有几处特别需要关注的古今词义差异。

生3:我知道(学生回答中提到“衣裳”在古代上为衣,下为裳。“妻子”是妻子和儿女。“青春”意为美好的春光)。

这一平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教学的内容,基本上由学生带学生来解决,同时因为前置微课学习,学生在预习中进行音频听读和跟读,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重点讲“卷”“妻子”“涕泪”等词语的意思和读音即可。整个课堂节奏加快,老师可以补充更多的内容,为孩子的语文学习进行合理的拓展。

师:今天这首诗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生1:欢快。

生2:快乐。

生3:高兴。

师:是呀,收复失地,杜甫满心欢喜。整首诗是满满的“喜悦”。请小组讨论一下,你能从诗中读出哪些喜。

生1:我们一组读出了一种“狂喜”。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已经高兴得把书都卷起来乱扔了。照常理读书人是不能这样对待心爱的书的。

师:真是欣喜若狂呀。

生2:他都高兴得哭了。诗中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用咱们中国人的话说,这不就是喜极而泣吗?

生3:我们一组觉得这种收复失地的信息仿佛是一下子来的,他本来都是一点也不知道,所以这是一种惊喜。诗中第一句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忽,就是突然间来的。

生4:我在另一本书上看到,杜甫在家门口走着,看见人们在奔走相告收复失地的喜讯,所以我觉得这是喜从天降!

前置微课,帮学生扫清字词、朗读障碍,同时又为学生拓展诗词背景。与此同时,老师适时补充相关历史知识,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

从这样一堂微课前置的课堂教学中,基于学情选择合适的课文,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发现,要改变以往微课制作“纯手工”的思维模式,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老师可以成为资源的积累者、归类者、整理者、推荐者。

二、微课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古诗词不仅是背诵,还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诗句中的内在美,同时尝试把感知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通常学生需要经历三个历程。首先是感知诗句的音韵,在朗读中形成画面。其次是内化诗句意思,领悟诗句意境,体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后带着对于诗句的内化,回归朗读与吟诵,形成记忆,并用记忆推动诗词的延伸学习。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试图通过这样的历程逐步培养学生鉴赏诗句美、表达诗句美、创造诗句美的能力。

在学习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园地《观书有感》的两首诗,第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学生借助老师给的字词注释,很容易就能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但如何用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从诗句的字面理解过渡到隐喻理解,老师尝试在此处以课内微课的形式解释隐喻。微课内容包括展示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从半亩方塘之透亮、天光云影之徘徊,明白诗人写诗的意图—因有活水而清澈明洁,因有增知而心灵澄明。教师借用现在流行的抖音中的“播客”对诗词的解读,进而启发学生只有思想保持活跃,有宽阔的胸襟,才能才思不断。

教师随即告诉学生第二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也含有隐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

生1:蒙冲巨舰本难退,有水即能自在行。人要有学问才能行走于江湖。

生2:詩人写一艘船没有水的时候寸步难行,大雨之后大船漂荡于水面,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因此这儿的水一定和读书相关,书读得越多,有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生3:老师说过思考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就像春水一样,一点点上涨后船就漂起来,书一点点读得多起来,人的思维能力就一点点提高了。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课中合理使用微课,对学生古诗词学习可以起到助推作用。课内微课的使用不仅能梳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还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三、微课应用课堂教学后,延伸语文课堂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会朗读能理解,而诗词真正的内化是会吟诵能迁移,所以课堂教学后,老师常常会引导学生朗读、诗配画、诗配文等。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借助音视频编辑工具,将学生的反馈以音频、图片进行展示。同时,每一首诗都不是孤单的存在,教师整合各类网络资源,推送相关的微课作品,起到延伸语文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单诗”阅读到“群诗”阅读。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陆游的《示儿》一诗后,老师推送微课—陆游生平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进而让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陆游的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卜算子·咏梅》《冬夜读书示子聿》等。

背诵与学习统编版教材五年级第七单元《渔歌子》后,老师将与“词”相关的一些知识制成微课,并且在微课中给学生介绍了几位宋代极具代表性词人写的有趣的词,还给学生推荐图书,如王曙写的《宋词故事》,为部分喜爱诗词的孩子助力。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适度运用微课,将微课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课前、课中、课后合理使用,可以突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单一模式,不仅能增加课堂学习的容量,还能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吴建英《审美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以两首词的教学为例》,《教育视界》2019年第22期。

[2] 姜扬《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北极光》202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微课小学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猜诗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