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文言文复习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0-12-13 11:53高珊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珊

摘 要:本文立足于在高中文言文复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展开讨论,文章从六个方面展开研究:构建趣味课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兴趣;注重古文理解,教授传统文化学习工具;注重思想理解,提高学生对古人情怀认识;注意名句赏析,教授其中蕴含的哲理;注重课外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量;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文言文复习 渗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形式。然而近代以来,长期的落后和向西方学习的局面让很多人对中国的文化失去了信心。即使是在现代,“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声音也未消失,甚至在中小学生那里,这种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场。“文化强国”是当今中国提出的强国策略,其中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指标,这需要学生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汉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无法分开的,尤其是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复习环节,教师需要以各种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一、构建趣味课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者中心”理念充分得到认可的当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得异常重要,尤其是在相对较为困难的文言文教学中。在高中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需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趣味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下能够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齐王和旁白进行表演。而在《琵琶行》《离骚》等古诗词的复习中,教师也可以开展诗歌朗读活动,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比赛。相比传统的学习方法,趣味的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当然,在比赛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优胜学生给予奖励。这样,通过趣味教学,教师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对于学生课下主动阅读文言文,从而学习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古文理解,让学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工具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抛开高考单纯地谈论传统文化教学是不现实的,这也就使得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开展过多关于节日、习俗的传统文化活动已不再适合。而古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文的充分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对古汉语翻译进行系统讲解,为了便于记忆,教师可以将对词义的讲解拆分到每节课,即使本节课主要复习的是其他内容也无妨。如在《沁园春·长沙》这首现代诗歌的复习中,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就可以讲解关于“之”这个字的知识,教师既需要讲解意思,也需要列出相应的例句。而在讲解后,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当日讲解的古汉语知识点进行巩固。这样,通过不断地重复,教师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理解和翻译的技巧,同时也掌握了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工具。

三、注重思想理解,提高学生对古人情怀的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在思想与精髓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古人抒发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古文中也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受。当然,中心思想问题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需要注重对作者思想的讲解,以提高学生对古人情怀的认识。

例如在《苏武传》的复习中,在基本知识复习完成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探讨并回答: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在学生回答“展示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表现出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动人事迹,歌颂了他始终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认可这种思想吗,为什么?”以此让学生了解古人情怀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对中心思想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古人情怀的认识,并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注重名句赏析,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与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对天地万物有着自己的思考,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名句名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需要注重名句赏析,教授其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前活动,让学生按顺序上讲台扮演教师,讲解古代的名句。讲解内容既包括名句的意思、出处,还包括对现代人的启示。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句,学生就可以讲解司马迁的死亡观,讲解任安的故事。教师通过开展文言文中名句的赏析活动,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了古文中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五、注重课外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同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并非短期内可以实现,而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课上的教学,还要重视课下学生的积累。对文言文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一直以来就是学生文言文题目失分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学生阅读量少导致的。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也需要重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在提高学生文言文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列传部分。在高考的文言文试题中,列传向来是题目重要的来源,而相比于“二十四史”中的其他典籍,《史记》不仅记录了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还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当然,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每篇列传写出自己的感受。而基于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有限这一情况,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成小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史记》中的列传,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量,在提高学生高考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其传统文化素养。

六、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培养学习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习惯相当重要。而这也就需要教师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进,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场景。相比传统的教学媒介,网络学习空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即使不处于同一个空间也能开展相应的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中,教师需要充分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以将学习的过程拓展到课下,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例如,在日常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内容年代相同的文章发送到网络学习空间,让学生探讨其故事梗概、词句意义,让其明白同一时期的用词习惯。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教师就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发送《屈原贾生列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屈原、贾谊二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以及共同点。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有效地将文言文的学习拓展到课下,对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当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既需要注重课内文言文理解、作者思想、名句赏析方面的教学,也需要注重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既需要用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需要在网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习惯。这样,教师才能将高考这一目标与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杨雅婷、徐梅《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2] 肖家芸《讲好中國故事,育好中国灵魂—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新思考新作为》,《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