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0-12-13 11:53孙珊珊
关键词:文化传承小学音乐传统文化

孙珊珊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接受正式教育的初始阶段,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而且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分析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从欣赏传统音乐、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小学是接受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课业压力较少,因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让学生充分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下文就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领域

音乐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中包含戏曲、民间技艺、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民族音乐有纳西族的洞经音乐、侗族的侗族山歌,民族乐器有代表蒙古特色的马头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还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扩大我国传统文化传播领域。

2.有利于减弱西方文化的冲击

当今世界发展趋向多元化,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传统审美观受到各种文化元素的侵扰。通过对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对西洋音乐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传统音乐,具体表现在西洋乐器的学习人数多于民族乐器的学习人数,相较于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琵琶、古琴,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单簧管、钢琴、架子鼓、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进行学习。因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越来越薄弱,无法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减少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

1.缺乏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挖掘

传统文化是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小学音乐教材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音乐内容,如民歌、特色民族舞蹈、民间器乐等较少。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例如对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童谣只是以教唱、欣赏为主,缺乏对其内容的深入挖掘。另外,教材缺乏相应的微课视频资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便。

2.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西方文化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除了更倾向于学习西洋乐器外,对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如黄梅戏、豫剧、京剧也缺乏系统了解,兴趣不足。例如,教师在对《金蛇狂舞》这首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进行讲解时,学生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情感、时代背景、民族器乐、作家及生平只是被动接受,难以与作品产生共鸣。

3.缺乏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活动

学生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学习传统文化,教师是其中的主要方面。而现阶段学校组织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活动较少。例如,在传统戏曲方面,如果单纯以欣赏讲解为主,小学生难以产生兴趣。然而,如果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搜集京剧脸谱的活动,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会自主学习京剧的相关知识,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小学生感受其魅力,传承京剧文化。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1.欣赏传统音乐,促进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作品中承载着大量传统文化信息。如在诗乐舞一体的中国古代,《诗经》不仅是代表传统文化的“五经”之一,而且还是配乐演唱的歌曲总集。小学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选择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欣赏。又如《葬花吟》《临江仙》《明月几时有》《春江花月夜》等,可以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还有很多音乐作品反映了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赛船》《爷爷为我打月饼》《新年好》,分别对应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利用这些素材,拓展传统民俗知识,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优化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引入音乐教学中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设计者,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引入音乐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教材内容。如教师在讲授《侗家儿童多快乐》一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了解二声部的知识外,还可以引入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介绍其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可以将地方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这些传统民歌承载着传统文化,体现着地方的风土民情。如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湖南地方花鼓戏《刘海砍樵》、安徽《凤阳花鼓》、河南民歌《编花篮》。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可以结合本地所特有的民间音乐,丰富教学内容。

3.拓展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以教师示范、学生学习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音乐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民族乐器进行音乐教学,传统民族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乐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乐感,还有助于学习民族乐曲,如《小牧笛》《箫》《唢呐配喇叭》《月光下的凤尾竹》等。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流行音乐,利用流行音乐来推广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鱼海棠》主题曲中就具有许多中国元素,如土楼、《山海经》、女娲补天,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流行音乐中潜在的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4.创设教学情境,开展音乐活动

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还没有形成音乐审美能力,因而在學习传统文化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情境,结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开展音乐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体验传统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授传统古曲《二泉映月》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原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在此基础上对阿炳生平进行讲解,以此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教师还可以展示二胡这种乐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二胡这种古典乐器所具有的特色,增加学生对传统乐器的认知,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传统文化涵盖多方面内容,如民歌、民俗、古典诗词、民族乐器,这些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内容都能够渗透到音乐课程中,因此,音乐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极具优势。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有助于积极引导小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依旧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 焦萍萍《刍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1期。

[2] 龚贤杭《小学校园传统音乐文化建设探究》,《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小学音乐传统文化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