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路径

2020-12-14 04:28温沁衡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5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温沁衡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社会中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优秀的品格特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需坚持通过三个维度提高认识、践于行动、强化保障,即提升理论教学“主渠道”、深化实践教学“主阵地”和强化制度建设“主基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5.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 夯实主渠道,提升理论教学之维

课堂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而理论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切实发挥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功能。

1.1 善用思政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不仅增进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也在无形中深化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一方面,因“课”施教,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在与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部分时,可以引入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尽管这些民本思想受时代因素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通过列举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当代的群众路线做对比,学生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群众路线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观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升华。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更好的理解了群众路线观点,而且还在对比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另一方面,因“人”施教,开设思政选修课程。此出所指的选修课的并不是随意开设的,而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上引入的传统文化,适时观察学生的吸引度与兴趣点,“投其所好”的开设思政选修课。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过程中,教师发现通过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作为导入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传统礼仪浓厚的兴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选修课就可以围绕“传统礼仪”进行开设,在选修课的讲授过程中进一步挖掘传统礼仪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此,基于学生课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点开设的思政选修课程,势必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1.2 巧用课程思政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作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明确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融合的前提。课程思政,即课程与思政的结合,强调的是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讲授课程的基础之上,同样也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要求的是所有高校、所有的教师以及所有的课程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所以,只有明晰了育人不仅仅是思政课程及思政教师的任务,专业课程以及专业课教师也不例外,以此为前提和条件,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才能稳步推进,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明了学科专业的特点优势是融合的重心。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需要深入分析各学科的专业内容以及课程的特点及思维方式,尝试发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纲要》中对各学科中适合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梳理,其中适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以及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因此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可以尝试找寻本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循序渐进的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

2 構建主阵地,深化实践教学之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大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获得了系统性的理论,但理论教学的成效如何,需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检验和巩固。

2.1 因“校”制宜,创设校园实践平台

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要重视校园这一主阵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状况,通过两个方面积极创设校园实践平台。

一方面是,结合校史文化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好学校的校史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本校的校史,挖掘本校校史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提升学生对学校历史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利用校园党团组织开展活动。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团支部作为联系和团结广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团员的基层组织,掌握着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可以借用党团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因“地”制宜,建立校外实践平台

校外实践平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实践平台的拓宽,优势在于大学生可以亲身接触社会,避免做校园中的“笼中鸟”,可以进行实景参观和社会实践,在参观和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和实践锻炼的能力。

在实景参观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当地的纪念馆、博物馆和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联系,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进行现场教学。在现场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实景的讲述,将课程内容与实景、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此处的实践教学可以尝试将实景的讲解交由学生来完成。学生在课下提前熟悉实景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实景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上,高校可以与当地的相关传统文化企业签订协议,设立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兼职岗位,学生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在该文化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充实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3 因“时”制宜,搭建网络实践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实践平台,与校园和校外实践平台的相比而言,其显著优势在于实时性,可以弥补校园和校外实践平台的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从平台的创建和平台的使用两方面入手。

在平台的创建上,可以交由学生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实践网站,发挥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所长,为网站的创建出谋划策。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网站的创建中。学生在参与创建的过程中,能亲身学习领会中华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作为自我的劳动成果,学生定会倍加珍惜这一成果。

在平台的使用上,学生除了可以用来系统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好这一平台,创新学生的实践作业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践作业形式适当灵活调整,鼓励学生提交微视频或漫画等形式。将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评比和平台的展示,既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便于教师管理和保存学生的实践作业。

3 筑牢主基石,强化制度建设之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过程,同样离不开制度这一“主基石”作保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保障,确保有效有质的融合。

3.1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首先,培养一批专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教师人选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以本校自愿加入的教师为主;另一方面是引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民间手艺人为辅,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其次,面向高校全体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培训。作为在高校的任何一名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中,高校的全体教师都需承担起这一职责,在教育培训中强化思想政治认识,提升理论专业素养。

最后,保证教师队伍的政治方向性无偏差。“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因此,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得有违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言论和行为,做到“言有度,行示范”。

3.2 建立课程教材修订制度

扩展教程覆盖面。高校需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可以先通过部分院系做试点,进行课程的开设。在条件成熟后,在全校开设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进行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的开设则作为辅助和补充,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完善教材的修订。要强化《中国文化概论》这一教材在高校的推广使用,与此同时,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以《中国文化概论》为参考,制订校本教材,开发出一套适宜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但教材的编订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根据在教学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以及时政热点的变化,进行及时的修订,以更好地完善教材中的不足之处。

3.3 健全评价体系考核制度

(1)“批评”与“自我批评”同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考核评价中同样适用。在实际中,我们往往多采用“批评”,而忽视了“自我批评”的重要性。“自我批评”过程中,教师从自己身上找寻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改善不足。

(2)“重结论”与“重过程”同重。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际评价考核中,往往多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即过多的关注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否符合文件要求,教师是否根据学校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等方面,而忽视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因此,既要关注最终的教育成效,也要关注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整体心理变化。

3.4 规范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1)强化领导,明确职责。我国高校是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培养的学生也应为社会主义社会所服务的人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的领导体制,在優秀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委的领导,明确高校党委书记作为第一领导人的职责,制订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规划。同时要明确校长及其领导下的相关行政人员的职责,促使规划的实施。使高校真正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局面。

(2)倡导家校共建。家庭作为学生出生和成长阶段重要的港湾,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进入高校后,部分学生远离家乡,“一别故乡,再无春秋,只见冬夏”。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不可忽视,高校要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实时关注学生在校的思想状况,利用好寒暑假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避免出现时间的“断层”,形成家校教育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06-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4]梅荣政.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J].红旗文稿,2015,(3):22-24.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