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蚕桑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2020-12-16 22:56张勍梅林森吝祥根叶江红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蚕桑生产疫情

张勍 梅林森 吝祥根 叶江红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冬去春来残叶尽,桑海粮田绿意浓!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以迅猛的发展态势肆虐大地,延迟复工复产、远程办公、物流迟缓等成为今年开年以来各行各业的关键词,这个春节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载入史册。毫无疑问,这次疫情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打赢防疫阻击战,迅速恢复生产秩序,加速稳步发展生产,实现全年生产目标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对桑蚕丝行业来说,助推脱贫攻坚、发展高效生态桑蚕业才是主旋律。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突发性、破坏性和持续性。蚕桑产业历来是四川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四川也是我国重要的蚕丝生产大省,丝绸产能在全世界也位居前列,当前疫情对蚕桑丝绸产业的影响已初露端倪。

1 疫情对行业中小企业带来的困难

蚕桑生产、蚕茧收烘、缫丝等作为丝绸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生产过程,往往作为大型丝绸企业的配套供应商或服务商参与到生产中,是蚕桑丝绸行业的关键环节。在疫情造成经济下行和行业发展受限的大环境下,劳动力严重匮乏,企业产能下降,直接影响蚕种的发种量、蚕茧产量、市场订单、原材料成本等,给桑蚕种养殖户及企业生存和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1.1 用工增加,劳动力更加紧张

长期以来,桑蚕丝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都处于紧缺状态,而这次因疫情防控占据大量人力物力,封闭式管理、交通不畅等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桑蚕丝业人员匮乏的状况。随着气温回升,桑蚕丝业逐步进入生产旺季,而桑园管理、养蚕大户和缫丝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其生产经营大量依靠劳动力,因此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复产和用工。

1.2 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桑园管理、养蚕、缫丝企业处于行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因疫情增加了防控成本,此外复工延迟、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培训跟不上,管理水平下滑。直接表现为原材料、设备、物流等供给不足和配套不够,桑园管理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春蚕生产,进而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而许多地方因疫情防控而延迟生产安排导致无法正常复工,在生产季节甚至可能会出现产量不足、延期交货等诸多问题,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1.3 资金回笼较以往困难

一方面,开工难、复工率低,但人工工资、利息等必须支出,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成本大幅提升也使得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而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历来是困扰丝绸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疫情期间无效的成本支出、漫长的资金周期、高额的融资利息等问题让企业和经营者资金回笼困难,举步维艰。1.4 出口订单短期内减少

疫情导致的交通不畅,造成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服务、培训、物流、媒体等外围服务大量减少,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行业的正常运转及发展。特别是国外企业基于风险防控等因素,出口订单短期内大量减少,也会影响行业资金回笼。

2 疫情给桑蚕丝产业带来的启示

疫情给桑蚕丝产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不管是养蚕大户还是行业内中小企业都面临严峻挑战,让行业从业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路径,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本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2.1 重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疫情之下,蚕桑丝绸企业为有效发挥桑树强大的生态功能,延伸产业链,将不得不关注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考量产品定位及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企业更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水平及员工卫生健康状况。

2.2 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春耕在即,疫情对蚕桑生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危机中“危”和“机”是并存的。疫情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契机。企业应审时度势,抓紧解决制约生产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战略,调整业务方向,积极推行高效省力的蚕桑生产技术,做大做优做强。

2.3 推进机械化和智能化

机械化和智能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由于蚕桑行业对机械化、智能化的理解不到位,机械化和智能化的推广和应用程度不高。本次疫情让企业意识到了“人”的局限性,重新审视机械化水平,引起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疫情产生的危机或将成为行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催化剂,迫使企业主动拥抱工业互联,参与行业智能化改变。

2.4 企业生产将更加柔性

因疫情的发生,大批企业跨界生产口罩等医疗卫生防护产品令人“刮目相看”。同时,社会及市场对资源需求的瞬息变化向行业发起了挑战,柔性生产、企业责任及生产方向的及时转变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3 对策与建议

各级政府出台了减负、财税、金融、稳岗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生产设施现代化,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生产支持保护。专家团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集中在:精准施策,精准导向,落实到位,适度规模。唯有争分夺秒自救,桑蚕丝绸行业才能在疫情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寒冬中生存并发展,确保春蚕生产首战告捷。针对目前生产形势,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促进桑蚕丝各企业转型升级

疫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依赖人脉和渠道的销售模式将进一步淡化,逐步回归至市场需求及价值本身。行业通过模式创新构建新的价值链寻找新的利润空间。通过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提质增效,增加产品价值内涵,提升我国桑蚕丝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和工艺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用优质品牌引领蚕业高质量发展。这样,即使出口订单短期内减少也不会给本行业带来过多的不利影响。

3.2 着眼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提升自身免疫力

企业的健康发展状态决定了企业的寿命。桑蚕丝行业要清醒认识因疫情造成的春季生产存在的风险隐患,必须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桑蚕丝产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市场前景、生产安全和员工身心健康。进一步降本增效,找准立足点,优化产品结构和客户群体,提前布局省力型、机械化蚕台,加强农机装备维护保养,确保养蚕设施和桑园机械装备有效运转,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同时将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将帮助蚕农实现助产增收、改善生产经营状况放在重要的位置,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将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全面提高企业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快蚕桑生产设施现代化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产业融合,提高企业自身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和抗打击能力。

3.3 充分发掘“本土劳动力”优势,汇聚人才提升核心团队竞争力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疫情期间及其后一段时间,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将会持续,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抢人”现象。但目前农村还滞留较多尚未返城复工的劳动力,因此只要采用就近原则整合当地现有劳动力,合理组织生产,实现有序复工,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此外,可利用这段空档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好激励机制和晋升体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蓄力量,凝聚共识,“不拘一格”地留住、用好关键人才。通过培训优化,促进蚕农与现代农机的有机衔接,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与技能,培养造就懂蚕业、爱蚕业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核心团队竞争力。

3.4 持续改进,紧密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行业发展新业态

政府为解决本次疫情中出现的医疗器械需求和供给、配套问题,搭建了政企互通供需对接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政府与企业间资源共享及协同合作。但行业中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笔者认为应将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水平作为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加强联系合作,协同发展,强化疫情期间的产需供应、产销磨合,重新布局、完善流程。同时应建设由第三方或行业服务机构主导的包括订单、加工、设备、技术、培训、人才等在内的行业院政校企协同共享平台,实现跨行业和跨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促进蚕桑丝绸行业整体效率和创新力的提升,推进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的协同和融合,推进产业化,加快精深加工,构建桑蚕丝行业新生态。

3.5 准确定位,发展新型蚕业经营服务主体,加快建设以蚕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疫情当前,行业发展必须找准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政府资源和企业外部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个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整合。尤其是行业中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和生产供应关键部位的中小企业,在产业市场、人员就业、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特殊时期,克服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积极主动地寻求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第三方智力机构的支持,特别是政策、资金、创新、法律、风控等诸多方面的支持,科技兴蚕,推进蚕业标准化生产,节约经营成本,加快资金回笼,让蚕农切实感受到产业发展的获得感,为行业的复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上所述,特殊时期,对庸者庸企是难以突围的困局,是死棋。而对有责任担当极富创新的企业却是挑战,甚至存在着机遇。蚕桑丝绸行业企业要充分摸清自身家底、科学分析困局原因、无缝对接国家支持政策、牢牢抓住时代大变革之脉搏,及时调整企业目标改革生产和经营方式,主动服务于社会及市场需求,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只要不丢失信心,借疫情压力为改革创新助力,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失去的仅仅是当下,收获的必将是未来!

猜你喜欢
蚕桑生产疫情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战疫情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