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品种资源保存工作体会

2020-12-16 22:56朱琴熊国林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蚕种性状个体

朱琴 熊国林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 三台 621100)

家蚕品种资源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家蚕品种资源保存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既要保证所有的品种资源安全继代,又要保存品种资源的原有性状、遗传基因,防止遗传变异。本人根据品种保存及繁育工作的实践,从环境消毒、品种防混、种性维持、档案储存方面浅谈家蚕品种资源保存的工作体会。

1 加强消毒工作,确保安全继代

1.1 环境消毒

保存的品种资源多为纯种,其抗逆性较生产推广品种差,因此环境消毒工作应该更加重视,养蚕前用有效氯浓度为1.0%的消毒液对环境全面消毒,按照扫、冲、消三步进行,消毒结束后对环境进行抽样镜检,镜检合格后再进行后续工作。养蚕区大门口设消毒池,蚕房门口铺消毒地毯,阻隔病原。用具消毒晾晒场地、储桑室、蚕沙堆放场所及运输路径定期消毒并根据天气变化等增加消毒次数。

1.2 蚕室、用具消毒

养蚕前,蚕室洗净后用有效氯浓度为1.0%的消毒液消毒处理,然后用硫磺烟熏处理。用具洗净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消毒时间30-60min,再进行高温蒸消(100℃,1h)后进入蚕房。养蚕用具一用一消,采取谁使用谁消毒原则;蚕网、塑料薄膜用浸泡的方式消毒,浸泡时间不低于1h,有效氯浓度1.0%。

1.3 座内消毒

收蚁前用石灰粉对蚕体消毒,各龄期饷食、加网前用新鲜石灰粉对蚕体、蚕座消毒,阻隔病原,减少传染机会。大蚕期应坚持每天撒新鲜石灰粉消毒,遇蚕病发生可用防僵粉代替石灰粉,增强消毒效果。

2 做好防混工作,保证品种纯正

品种资源保存过程中混杂导致的种性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品种性状将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遗传基础及固有性状,且不能完全恢复。资源保存的品种饲育数量少,同一蚕房经常饲育多个品种,因此防混工作贯穿整个繁育过程。

2.1 催青

蚕种出库前按饲育计划分批、品种、交号整理蚕种,蚕种消毒、包种过程应分批有序进行,进入黑暗室前应认真核对品种、交号等,转运过程应轻拿轻放、平稳有序进行。

2.2 收蚁

收蚁时人员分工明确,工作有序开展,淘汰的蚁蚕及时处理,收蚁时动作轻柔,防止蚁蚕被弹走导致品种混杂,定座后核对品种、区片,并在蚕垫纸上注明品种及饲育号。

2.3 养蚕

小蚕饲育时严禁手触蚕座及座内桑叶,用羽毛、蚕筷整理蚕座,且做到一一对应。大蚕期片叶或条桑饲育时要向箔内收拢,防止箔与箔间接触。揭盖薄膜动作不宜过大,更换薄膜前逐一检查确保干净。除沙时一箔还一箔,每箔除沙结束后,检查中转箔子内有无遗留蚕,防止混入其他箔内。

2.4 上蔟及采茧

上蔟前准备好相关用具,上蔟时仔细核对品种、饲育号,上蔟箔子内、外标注品种交号并加盖覆簇网,采茧时再次核对。上蔟采茧时始终做到熟练工人与临时工搭配,防止混杂。

3 加强选择,保持品种特性

资源保存就是不断选择继代的过程,只有做好各个时期的选择淘汰,才能保持品种特性。

3.1 选卵

卵的选择包括卵量、卵色、卵形、不良卵、产附等,冬季蚕种整理时淘汰卵色、卵形、产附不符合品种性状的卵圈,调查卵量,选留卵量在平均值±标准差范围内的卵圈。出库时淘汰不良卵多的卵圈,并对卵色、卵形等再进行选择淘汰。点清后观察卵圈发育进度,选择转青齐一的卵圈进入黑暗室催青,并注明品种及交号。

3.2 选蚕

幼虫时期各品系特性较明显,应加强观察,淘汰体型、体色、斑纹等不符合品系的个体,作为蛾区选择的参考依据。五龄盛食期食桑结束前观察蚕儿食性,淘汰食桑较慢、个体偏小个体。除沙后淘汰发育不齐的个体。各时期观察淘汰做好记录,作为后期选择的依据。

3.3 选茧

种茧期全面调查品种(品系)性状,统计蚕期调查数据,对蛾区进行综合评判,选留较优蛾区,中选蛾区中进一步筛选个体继代。

3.3.1 选蛾区

蛾区选择主要参考健康性、茧质,健康性指标以蛾区的孵化率、不良卵率、四-五龄病蚕率、结茧率、病茧率、普茧率、双宫茧率、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发育整齐度等成绩综合比较,茧质成绩则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成绩为依据,眼观、手触等形式选择茧型、茧色、匀整度、缩皱。健康性指标选留最优蛾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采用去两头留中间原则,茧型、茧色、缩皱、匀整度成绩则参考历年图像资料。综合以上成绩确定中选蛾区。

3.3.2 选个体

中选蛾区内淘汰茧型、茧色、缩皱等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个体,选择符合品种性状的茧子分雌雄后进行个体称量,称量后计算平均值,分别以平均值为中间值选留雄个体30-45 粒,雌个体35-50 粒。发蛾后淘汰短翅蛾、卷翅蛾、黑斑蛾、焦尾蛾、鳞毛脱落蛾、体型过大过小等不符合品种性状蚕蛾。

4 信息储存与分析

品种资源的保存是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利用其特性服务于行业,为了做到准确迅速的提供品种资料,每个世代结束后,对各品种的调查数据应完整存档,档案应分年、分品种保存且建立详细的系统图谱,同时各时期收集影像资料,作为档案资料储存及后续选择的参考依据。

品种资源保存一定世代后,系统分析其性状变化,作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原因并完善,确保种性得以维持。保存蚕品种资源的同时,根据行业需要,依据品种特性,如产量高、茧层厚、易繁、体质特强、斑纹、茧色、丝长、纤度特细或特粗、解舒好等,进行分类管理及定向选择,创新育种素材,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蚕种性状个体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羽叶三七植物性状及生长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