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桑树赤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12-16 22:56陈茂辉敖素芳杨跃玉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病叶锈病孢子

陈茂辉 敖素芳 杨跃玉

(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四川 宁南 615400)

具有“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的宁南,以前桑树病虫少之又少,特别是桑树赤锈病更是罕见。然而在2016 年后,桑赤锈病在不同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桑赤锈病可以在短短2-3d 时间内把全县喂几万张蚕种的桑叶全部危害,严重威胁了宁南蚕业发展,为了减少赤锈病对我县蚕业的影响,加强对赤锈病了解和防治势在必行。

桑赤锈病异名赤粉病、金桑,可寄生桑树及就桑近的植物。分为芽、叶病害。

1 分布及为害

1.1 分布:本病分布很广,全县无论海拔高低,25 个乡镇养蚕区均有发生。在9-11 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

1.2 为害:本病主要为害嫩芽和叶片、叶柄及新梢。病叶喂蚕虽无中毒现象,但感病的芽叶畸形卷缩,布满金黄色病斑,引致叶质低劣,产叶量下降,导致蚕病大量发生。最终影响蚕茧质量、产量、减少蚕农经济收入。

2 症状

桑赤锈病一般以春天到初夏发生多,到炎热的夏季停止,由于宁南常年的干热气候,均在晚秋发生,嫩芽被害后局部肿胀,弯曲畸形,其上面布满微隆起的小点,即病菌的锈子器,叶片被害后,起初正反两面散生圆形有光泽小点,逐渐肥厚隆起,颜色逐渐转黄,还侵及叶脉、叶柄、最后表皮破裂散出橙色粉末状的锈孢子,布满全叶,故称“金桑”之称。新梢、叶柄、叶脉受害后,顺着维管束方向呈纵长形发展,呈弯曲畸形,表面均生有橙黄锈子器,新梢上的病斑逐渐变黑,椭圆形稍凹陷。桑花被害呈不规则膨大,桑椹则失去固有光泽,变黄,后期布满橙黄色粉末。

3 病原

桑赤锈病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不完全锈菌科,春孢锈属的真菌。本菌仅产生锈子器及锈孢子,病原真菌分为北方干旱型和南方普通型2 个生理小种。锈孢子先在病组织表皮下面形成菌丝体团块,以后发育成球状或鸭梨形的绣子器,隆起成”泡泡纱“状,逐渐成熟而色泽由淡转深,最后突破寄主表皮露出于外。锈子器开口于叶正面的为多,裂口呈钟状,故又名锈子腔。一般锈子器直径约为150μm,周围有一层护膜,由多角形或稍椭圆形的细胞构成,表面具微刺。孢子器的基部并列着生圆筒形的孢子梗,无色,大约为30×5μm,在其顶端着生孢子成链状。锈孢子初无色,多角形,后渐呈圆形,成熟后锈孢子从锈子腔钟状裂口散出,球形或椭圆形,橙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为(13-20μm)×(10-17)μm,锈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迅速萌发,用新鲜的锈孢子作发芽试验,经过三昼夜,产生菌丝,锈孢子的生活力与致病力与本身的新鲜度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关系极大。

4 侵染循环

本菌以菌丝潜伏在枝条,特别是冬芽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早春发芽时病菌发育蔓延,随着芽叶形成锈子器,散发出锈孢子随风、雨进行传播,是为当年的初次侵染来源。以后在新形成的病叶上不断形成锈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在适宜条件下,不断多次侵染,造成病害流行。锈孢子萌发后,芽管的先端紧贴寄主表皮上,能直接穿透角质层及寄主表皮细胞进行侵入,发育成菌丝而变粗,蔓延于寄主组织细胞间,产生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继续发育。

5 发病规律

5.1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

温度、湿度与发病关系所作调查研究认为:菌丝生长和锈孢子萌芽范围为10-27℃,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0-25℃。在适宜的温、湿度下,湿度是主导因子,相对湿度为80%以上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湿度77-78%发病率下降85%。在18-30℃范围内,随温度上升,病程加快,30℃以上时锈孢子形成将受到抑制。30-39℃能抑制锈病的发生,但不能杀死锈孢子。一般温度10-27℃、相对湿度80%左右,本病发生即多。温度超过27℃、相对湿度80%以下,发病减少,30℃的高温下发病受到抑制。

5.2 本病在春夏季节的潜伏期为11-13d

而在冬季温暖,次年4-5 月多湿的地区最易爆发本病,往往早春少数发芽病,4 月下旬开始,整个桑园重复多次再侵染终致满园皆是病株。而高温干燥的夏末秋初,病菌受抑制,叶片硬化,发病就少。

5.3 不同桑品种对本病的抵抗力有差别

广东地区“伦教40 号”“塘10×伦教109”比普通荆桑易感病,而“伦教104 号”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病力。北方干旱型生理小种多寄生,“鸡冠鲁桑”、“育2 号”和新一之赖不能寄生。山东地区“湖桑32 号”发病轻,鲁桑、实生桑发病重。

6 防治方法

6.1 加强培肥管理

多湿桑地要及时排水,促进桑树生长健壮,增强其抗病能力。加强桑树冬春管护工作。特别是加强蚕桑专用肥的使用。

6.2 消灭病原,及时消除病芽、摘除病叶

在“泡泡沙”将变黄色前,突击采去病芽,发现病梢、病叶,及时清理出桑园集中烧毁,对桑树套作作物叶要作同样处理。

6.3 选用抗病品种

如“湖桑32 号”等抗病力好的品种。

6.4 化学防治

掌握在“泡泡纱”状病斑未转黄前用20%萎锈灵乳油200 倍液,可使用黄色的绣子器变焦枯,有杀灭作用。在发病初期,使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周到喷到嫩叶新梢,隔20d 1 次,喷2-3 次可控制为害。此药对蚕儿无害,不影响采叶养蚕,可控制为害。冬管时可用0.2-0.5 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施,配制比例1:5石硫合剂喷施。

猜你喜欢
病叶锈病孢子
隐孢子虫入侵相关蛋白分子研究进展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措施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腊叶
腊叶
及早“埋葬”小麦条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