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海门区种植业发展的思考

2020-12-17 22:00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226100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稻麦海门种植业

谢 琰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226100)

“粮丰农稳天下安”,种植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基础性作用,且加快种植业结构性调整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种植业呈现优质稻麦产业不断壮大、蔬果园艺产业稳步发展、特粮特经产业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但随着南通市海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推进,海门区种植业布局调整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海门区种植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依此提出推进海门区种植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快海门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门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1 海门区种植业现状

1.1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1.1.1 优质稻麦产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海门区种植业坚持“稳菜增粮”的结构调整目标,推动了以种植大户、新型合作农场为主体的规模化生产,全区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 190 hm2,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91×104hm2,且95%以上为面积在3.33 hm2以上的规模种植者,粮食产能明显增强。同时,全区开展了粮食绿色高产创建项目,全区建成了面积在20 hm2以上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22个,推动了全区粮食生产的绿色、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此外,海门区全力打造了“淘米记”海门大米,区域公共品牌的效应日益显现。

1.1.2 蔬果园艺产业稳步发展

通过省、市级绿色园艺标准园的创建推动,全区蔬果产业进入良性、长效发展轨道,蔬果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主要成绩包括:全区绿色蔬果种植面积达1.47×104hm2,年播种面积达4×104hm2次,年产量达1.22×106t,年产值达23.2亿元;2019年,新培育一村一品蔬菜专业特色村(企)5个,“海蜜”甜瓜荣获江苏“好西(甜)瓜”品鉴推介会金奖和好品种称号,“常乐”草莓荣获江苏省优质草莓金奖,“旺盛”葡萄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厚皮甜瓜双季高品质栽培技术”入选江苏省西甜瓜十大推广模式;强盛、欣乐两个千亩蔬菜基地被认定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基地,其中强盛还成为了供港蔬菜备案基地。

1.1.3 特粮特经产业提质增效

特粮特经产业是海门区农业传统特色的靓丽名片,产品畅销江浙沪,深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全区玉米种植面积为1.53×104hm2、大豆种植面积为9 266.67 hm2、花生种植面积为6 000 hm2、赤豆种植面积为2 666.67 hm2、蚕豌豆种植面积为1.02×104hm2,为南通中宝、鸿基、百卡弗、王家沙等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培育壮大了农民经纪人队伍,企业与农户达到了双赢。同时,“海门香芋”“万年芋艿”“大红袍赤豆”“大白皮蚕豆”4个种植类农产品先后荣获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1.2 规模化经营日益壮大

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为4.244×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0.06%,这给推动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建设优质稻麦基地和绿色蔬果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海门区大力推广“三个全覆盖”和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截至目前,已建成新型合作农场57家,总面积达1 533.33 hm2,这带动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例,全区面积在3.33 hm2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538家(其中种植大户321家、家庭农场129家、农民合作社88家),其中连片面积在20 hm2以上的优质稻麦规模经营户已达到28家,种植面积达1 200 hm2。此外,规模经营也加速推动了土地规模流转,据统计,全区经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流转的规模经营面积已达6 840 hm2。

1.3 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具体表现为:(1)全区大力推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施用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9.2%,成效显著。(2)试验示范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实现机插秧与施肥同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3)新增蔬菜、水稻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个,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2%,且海门区被推荐为全国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单位。(4)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截至2019年底,已回收废旧农膜1 881 t、废弃农药包装物146万件,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2 海门区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2.1 主体劳力技术限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发了海门区种植大户规模种植稻麦、蔬菜的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种植大户的管理模式、种植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新型合作农场为例,由于缺少技术管理人员,且村干部精力有限,农场的生产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同时,海门区园艺作物、特粮特经作物规模化生产受机械化生产和时效性制约严重,移栽、采摘等关键环节仍以人工作业为主,这面临着用工荒、劳动成本偏高等问题。

2.2 机械装备水平落后

机械化生产虽在海门区种植业的耕种收、植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总体利用率不高。以水稻机插秧为例,2019年海门区水稻机插秧率仅为45%,究其原因,新增稻田尚未形成犁底层,机械容易下陷,这严重影响了移栽进度,导致直播稻比例仍然偏高。同时,海门区稻麦种植规模偏大,而农机装备配备和农机操作人员偏少,影响了收种进度和茬口安排。

2.3 产业化发展动能匮乏

海门区种植业中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短,种植能力强而加工能力弱,且冷库保鲜、精深加工产业需大力发展。例如,海门区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速冻蔬菜,技术含量低;知名企业百卡弗公司的产品主要供应肯德基、麦当劳等西餐厅,食品安全要求高,导致海门区的普通菜农难以与其签订订单,企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2.4 质量品牌意识欠缺

目前,海门区除了“强盛”蔬菜、“旺盛”葡萄、“淘米记”大米、“裴芋”芋艿外,很少有叫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且种植业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种植规模偏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和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应对瞬息即变的市场变化,销售不稳定,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海门区种植业的持续发展。

3 推进海门区种植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3.1.1 稳步推进稻麦产业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提升产能、品质、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优质稻麦产业,加快推进优质食味稻米、专用小麦品种的种植,扩大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做好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基地创建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培强“淘米记”海门大米品牌。

3.1.2 做强做精园艺产业

坚持“安全、营养、生态、高效”的发展内涵,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重点培育优质果蔬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西甜瓜、草莓和精品蔬菜、地方特色蔬菜、出口蔬菜、加工蔬菜,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强规模化、标准化菜篮子工程基地,培育超亿元绿色蔬菜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力争成为蔬菜产业链产值超30亿元的蔬菜强县。

3.1.3 加大扶持特粮特经产业

积极培育海门芋艿、海门香芋、大红袍赤豆、大白皮蚕豆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实现机械化种收。同时,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宣传和推广。

3.2 加快种植业转型升级

3.2.1 加快设施装备提档升级

提高设施园艺、特色蔬菜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在耕地整地、播种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运输等生产环节上,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部分解决规模生产中的用工难问题。同时,积极推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于园艺生产,促进设施园艺的提档升级。

3.2.2 加快加工设备提档升级

建设与稻麦轮作面积相配套的烘干中心、仓储中心,为稻米加工企业与全区新型合作农场、种植大户做好对接服务工作。同时,引导支持蔬果生产基地开展分等分级与包装标识工作,并加快配置田头预冷设施、整理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加工设备,以构建现代化的冷链加工及物流配送体系。

3.3 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

3.3.1 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

全面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水平,确保实现对蔬菜园艺和地方特色作物的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示范创建,推动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实现农药使用量的负增长。

3.3.2 实施化肥“双减”工程

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鼓励规模种植基地实行种养循环,推进化肥用量和强度的持续下降,并不断提高有机肥的施用比重。

3.3.3 健全完善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

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与减量替代技术,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储存、转运、处置再利用,并扩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范围,确保2020年全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

猜你喜欢
稻麦海门种植业
农业农村部公布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台上三分钟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