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思考

2020-12-17 03:31吴剑吴瑞珠王蕴红陈晓红
科技智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健康素养课程建设

吴剑 吴瑞珠 王蕴红 陈晓红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研究新时期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影响高校学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等,分析体育院校对健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对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的建议。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院校应从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提高高校健康教育效果;注重健康素养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加强健康课程评价,创新评价体系三方面入手,通过规范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规范标准教材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教育队伍体系,结合体育课程实践活动等方法,努力提升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881/j. cnki. 10063676. 2020. 11. 08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的健康水平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为顺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订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1]。

健康素养是反映个体或群体健康相关理念、认知、行为、技能水平的综合指标,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健康决定因素[2]。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工作的重要内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经成为检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成果的重要指标。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康复等,这些学生是未来维护居民健康、提升居民健康生活水平的主力军。因此,在新形势下,国家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運动康复产业属于健康产业的一部分,主要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结合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需要接受康复训练的人群进行诊疗,并且最大限度地使人们恢复到正常水平。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人口老龄化、残疾人的生活自理、病人术后的康复恢复、各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以及运动人群损伤恢复需求等各类问题。这些人员需要专业人士根据他们的病症与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诊治与协助康复训练。目前,对康复专业人员的职业要求是,能针对不同病人的需求完成增强体质、防治疾病、释放压力、调节生活质量的效果[3]。因此,就读康复专业的学生本身应具备很好的健康素养,这样不仅能为康复病人提供有效治疗,还能把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病人,使接受康复训练的人真正建立起对健康的认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院校应重视对运动康复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拓宽学生健康素养信息的获取途径,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不断研究创新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理念和模式。

二、影响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

(一)居住地区对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由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差异,城市地区的学生更容易获取健康信息,且主动性更高,健康意识也更强[4]。因此,高校应着重关注来自农村地区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

(二)社会经济水平对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海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的高低与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5-7]。社会经济状况差是公众健康素养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健康素养水平低将造成更糟糕的健康状态和更高的住院率,这可能是因为当社会经济水平较低时,学生在健康方面自我管理的意识也随之降低[8]。此外,国外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水平与获取、评估和理解健康信息的能力呈正相关[9]。

(三)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对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健康方面的决定、行动和结果,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率密切相关。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建立关系、健康管理意识、评估健康信息的能力等方面,会对子女产生正面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在健康沟通方面有更多的信心和技能,他们可能会更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并能在这些方面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子女[9]。

(四)入学年限对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高校中,随着入学年限的增加,学生健康素养逐渐提升。这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健康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一些学习压力比较大的专业更为突出。这说明高校应多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高年级学生,更需要关注其健康素养的培养,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五)性别对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由于女生相比于男生往往更依赖他人、更喜欢与人结伴、更容易与同伴亲密[10].因此女生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亲人朋友的支持。有学者发现,女生对来自亲人朋友以及其他社会支持的感知度要明显高于男生[11]。此外,由于女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因此女生对健康信息的关注较男生相对更多,同时也更能理解健康信息。

(六)健康素养类型分离,水平不一

据调查显示,运动康复专业大学生具备的健康素养虽然略高于普通居民,却有各类素养严重分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高,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居中,而基本技能素养最低。由于康复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医学院校部分相同,与健康相关的内容较为系统和丰富。因此,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知识的获取相对容易,但由于缺少临床实践机会,所以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则比较困难,容易形成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高于其他健康素养的现象[12]。针对上述问题,对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应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计时,要针对实际工作特点,结合相应的健康素养知识,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另外,学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注意在实操中不断教授健康知识,使学生逐渐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三、体育类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的思考

学校的健康教育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形成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针对康复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要求,体育类院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进一步搞好健康教育改革,树立新的健康理念,积极传授健康知识,发挥健康教育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提高高校健康教学质量

1.规范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类院校应将健康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健康理念[13]。高校应当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针对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的特点,结合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知识,充分借鉴和学习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健康素养教育课程设置,有机结合健康与康复的专业优势,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的健康素养,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把健康素养和理念与专业相结合的意识。

2.完善健康教育标准化教材建设,规范课程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构建的最主要部分,高校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征、时代要求,对教材进行系统设计。高校应根据康复专业特点和需求,构建满足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且体现专业特色的健康素养教育教材,确保这类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康复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成效。高校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我国相关专业教材,结合健康素养知识,以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为基础,并与该类学生今后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构建具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特点的健康素养教育教材。

此外,有条件的体育类院校应组建一支由专业技术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队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辅导讲座,开展以预防保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体育类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如体育课、运动会、文艺比赛和知识问答等,积极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体育类院校应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挫折教育和励志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塑造大学生奋力拼搏、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注重健康素养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质

健康素养己成为公民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1.獲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服务;2.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3.维持和促进个人健康。因此,健康素养的最终目标是让个人主动保持或追求健康,这是个体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健康生活习惯和良好社会适应力的能力。为此,学校应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主动发现自身内在的健康风险,利用所学知识,采用科学的评估理论和方法综合评估个人健康能力和状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健康风险防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校方应通过教师的主动指导,让学生了解以科学评估为基础健康指导方案,学习通过主动干预和科学调整改善健康状态的过程和方法,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主动健康意识。校方应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行为约束和自我行为管理,实现从普及卫生知识向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发展,切实提高学生主动保持或追求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健康课程评价,创新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估,是高校用来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主要手段。高效完备的课程评估体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从而提升大众健康服务业的水平,保障居民健康。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在深入学习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一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评价体系研究。高校相关部门应针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要求,研究不同形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课程质量。健康素养是一种使入主动追求健康的能力,对于能力的评估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高校除使用传统的课程考察、考试、作业等形式评估健康课程教学成果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评估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引入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如以国家统一制定的居民素养调查问卷为基础,开发带有专业特点的评估问卷;鼓励学生组织健康知识宣讲、宣传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效果,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祖国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是未来从事健康产业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应该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高水准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体魄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研究其培养现状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培养策略,是保障健康中国顺利实现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的时代要求下,高等体育院校应注重体育院校康复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应针对运动康复专业特点,发挥体育院校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培养方式,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体育学院康复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许丽娜,李海生,曹文栋,等.2014年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 (15):1840-1843.

[2]马冠生.我国学生营养状况及相关营养改善政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 (6):641-643.

[3]王琦.健康中国引领下的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4]石建辉,刘秀荣,黄丽巧.北京市2012年城乡常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 (03):394-397.

[5]张显娟,孟和格日勒图,鞠巍,等.内蒙古自治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 6(12):1059-1062.

[6]肖璨,马昱,李英华,等.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 (05):323-326.

[7]陆一鸣,鲁培俊,钱国宏,等.甘肃省女性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 (04):322-325.

[8]陈玮.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4.

[9]张艳.某医科大学学生健康素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7.

[10]唐颖.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03):274-275.

[11]苏霞,李忠晓,萱振华.性别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02):152-157.

[12]范刚,李斌,邓玉强,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中国学校卫生[J].2016 (2):1777-1781.

[13]李艳艳,张利萍,孙江洁,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153-155.

作者简介:吴剑,女,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健康素养课程建设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健康信息素养评估研究
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上海市2008—2015年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变化趋势研究
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
优化护理首诊宣教内容对心血管患者阶段性掌握宣教内容的影响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