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阅读与我们同行
——浅析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策略

2020-12-18 11:10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二中学孙红梅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梯形知识点情境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二中学 孙红梅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数学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力度,所以,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由于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尤其是数学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很容易在语义转化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在初中实际教学过程中,让数学阅读与我们同行,教师要注重革新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动因。然而,在初中数学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点始终难以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应该让数学阅读与学生同行,让枯燥的数学知识点真正渗透到数学阅读情境中,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教师创设阅读情境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巧妙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到数学课程的阅读中,灵活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阅读问题,学生通过努力便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以此调动起学生参与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营造阅读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将“购物”作为切入点,设计情境:“同学们,你们平常都去超市买过东西吧!如果你有50 元钱,买了30 元钱的商品,这时你还剩下多少钱?”学生针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快速回答说:“只剩下20 元钱。”教师继续设计问题:“教师给你20 元钱,却要让你购买30 元钱的东西,你认为钱够吗?”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突然感觉到很茫然,于是,教师便可以顺势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学生能够很快速计算“50-30”这个算式,而“20-30”又该如何计算呢?这样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阅读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数学阅读欲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阅读课程的学习中。

二、提炼数学语言,指导阅读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阅读观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只是简单地为了阅读教学而指导学生阅读,也不能够单纯地让学生盲目地阅读,而是需要指导学生提炼数学语言,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数学阅读与我们同行”的目的。

例如,在“四边形”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预留半节课的时间进行阅读回顾,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逐步将这章的数学内容归纳成知识网络体系。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将四边形合理地分为了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类型。其中,梯形又包括普通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三种类型;平行四边形又分为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和菱形四种类型。学生在相互沟通和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网络,逐步理解各类图形的性质、判定定理等知识,巩固该章节的数学内容。

三、注重转化数学语言,深化数学知识理解

通常,数学语言分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类型。初中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无法顺利进行各类语言的互译和转化,那么将难以深刻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因此,在初中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图形、数学符号混淆式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真正实现灵活转换数学语言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解三角形”这节内容时,针对利用仰角、俯角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设计灵活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转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建筑物、人物抽象成直线、点等数学事物,并将平面图形画出来,将实际问题与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融合起来。教师再针对仰角、俯角所对应的锐角以及与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相关的数学问题展示出来,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采取多元化的阅读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让数学阅读与我们同行”,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梯形知识点情境
认识梯形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自卑的梯形弟弟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等腰梯形的判定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