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共享发展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2020-12-19 07:21范根平李海春
关键词:公平正义发展

范根平,李海春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将“共享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认识。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凸显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是共享发展的理论来源,它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全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是共享发展的理论渊源

共享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关乎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共享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充分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在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消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现实催生理念,理念反映现实。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有着极强的现实导向性。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公平正义的起源,详细分析了公平正义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公平正义的实质,是共享发展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痛陈普鲁士专制政府不惜把贫困人民“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作枯树抛入犯罪、耻辱和贫困的地域”[1],深刻揭露离婚法草案所体现出的阶级本质,竭力为广大贫苦人民辩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虚伪的公平正义观,提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因为这是成为国家的必要条件”[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被完全排除在法律之外,其权益毫无保障,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私有制造成的异化现象,在私有制生产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因而必须铲除滋生剥削的土壤,废除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枷锁,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考究,发现“剩余价值”,揭露资产阶级“获而不劳”的客观事实。在此情况下,“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这种分配方式注定了不平等,只有彻底变革这种物的依赖关系,社会公平才可能实现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马克思、恩格斯重申废除私有制,消灭产生剥削的基础,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发展成果。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论证了公平正义的存在价值,严厉抨击了资产积极外在的、形式的、虚伪的“公平正义观”,第一次把实现公平正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公平正义与共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正义是相对的历史范畴,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科学地指明了公平正义实现的条件及现实道路,生动展现了未来社会美好图景,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提供了理论渊源,也为构建全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

二、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

共享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命题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回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实现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共享来促进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充足的获得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共享发展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全体人民是共享发展的主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特征。恩格斯认为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回顾历史,近代中国是一部抗争史、屈辱史,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抛颅洒血、前赴后继,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90余载风雨兼程,初心不忘,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与使命的执着坚守。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力量,这决定了共享发展的主体必须是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代表,始终做到心怀人民、心系人民、心忧人民,勇于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努力让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有助于增强人民的政治信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客观上还可以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群策群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

(二)发展生产力是共享发展的前提

辩证唯物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社会拥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对应。脱离了生产力实际,共享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明确提出要“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4]。在全体人民和几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刻更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但是,我们必须深刻牢记: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撕掉不发达的标签,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明显,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

任何时候,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有效途径。在发展生产力时,一方面,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走科学发展道路,绝不能急躁冒进,绝不能脱离现实情况去谈生产,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的教训极为深刻。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为尽快建成社会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忽视了当时的生产实际,到头来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以维护人民的核心利益为根本,重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实现良善、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总产品是共享发展的内容

社会总产品泛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7]。社会总产品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通过联合劳动生产出来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生产过程对人类发展极为重要。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社会总产品构成了共享发展的主要内容。经过全体人民的持续奋斗,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全面小康万众期待。

全面小康要求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总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在生产社会总产品时,特别要关注民生问题。客观地讲,我国现阶段民生建设相对滞后,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1978年以来,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紧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这种情形下,公共资源被优先用于经济和产业领域,社会与公共事业方面的占比偏少。同时,为快速实现经济增长,创造更大的经济总量,效率摆在了优先位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平,由此造成比较悬殊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问题,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努力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改革开放初期,为充分调动各类生产因素,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并且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走平均主义道路。那时,我国总体社会生产力还很低,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异大,只能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更多人富起来,共奔富裕路。这些年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喜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国还有近5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边缘,其中很大一部分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这显然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因此,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聚焦精准帮扶,努力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共享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富裕应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富裕,还包括精神文化、人的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富裕。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追求,要求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从整体上改善国民素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和积累财富,不断完善分配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让更多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福利。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共享发展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及伟大成就说明我国选择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是有效的,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都不符合中国国情”[9]。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绝不能厚此薄彼,走片面发展道路,否则势必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求限制两极分化,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共同富裕。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件东西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基本经济制度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在基本经济制度上还存在某些不足,急需加以完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要改革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要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政策。好的分配制度,既要体现共享、协调,又要鼓励创新,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必须坚决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废除剥削,这是在社会主义阶段所能实现的最为公平的基本分配方式;二是按劳分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呢?首先,不能因为按劳分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就否定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否则就会导致脱离生产力,陷入盲目追求理想化的绝对公平的误区。其次,也不能认为只要坚持实行了按劳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就万事大吉了,而对事实上的不平等不管不问、任其存在甚至愈加严重,如若这样会影响按劳分配的正常进行。所以,社会主义既要坚持按劳分配,同时还要对弱势群体和某些特困人群实行特定照顾与优惠政策,使其享有一些特有的权益,进而使社会主义在事实上也尽可能更公平一些。

三、共享发展的世界意义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在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0]。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核心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巩固了全党和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根基。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某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致使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公共服务供给滞后、社会阶层快速分化、政府公信力下降,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格格不入。必须用共享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共享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理念、发展思想、发展战略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共享发展强调在发展中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从源头上确保发展成果均等分配。共享发展理论清晰地演绎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共享发展有助于破除“现代性”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中运动着,它毫无出路地处在早已为傅立叶所发现的恶性循环中”[5]。资本主义作为私有制的产物,从它诞生、发展到今天都存在着种种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20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依靠高新科技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体制,同时借助全球化在世界各个地区蔓延开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后果。现代性问题,其实质是资本以“形而上学”的形式在现实中的展开。资本造成人的劳动异化,劳动与产品相分离,甚至脱离了人本身,已经成为外在于人自身的东西,无法构成人之为人自由自在的本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突然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1],人逐渐成为劳动的奴仆,脱离了生活的旨趣。要破除这种现代性问题,关键是要消除异化劳动,重新恢复劳动作为人生存的真正涵义,进而以共享发展重新诠释现代社会人的存在方式。在这里,共享发展映衬了人在感性对象性关系中获得发展,否定了资本逻辑,建构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新模式。在共享发展下,劳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人真正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第二,共享发展有助于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列宁指出 :“要消灭人民的贫穷,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改变全国的现存制度。”[12]因为“在私有权关系的范围内,社会的权力越大,人就变得越利己,越没有社会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异化”[3]。为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提出“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3]。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真正的占有,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4]。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共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才能打破无产阶级劳动被剥夺被压迫,身体与精神处于双重异化的错置现状。自从资本主义开始扩张以来,打破了世界的安宁,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造成无产阶级日益贫困,迫使广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客观上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构筑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当前,中国全面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努力为全球和地区发展建言献策,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

第三,共享发展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历史上,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严重破坏了生产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平发展符合人类的最高利益,是全世界人民的夙愿。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地区冲突和战争持续不断,移民问题、恐怖主义、生态失衡、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此起彼伏。历史昭示,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持续存在引发了世界动荡和纷争,将世界人民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和平需要彼此珍惜,和平更需要携手创造。共享发展摈弃了那种“与邻为恶、以邻为壑”的狭隘发展观,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发展,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消弭分歧,增进认识,进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一个公平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的世界,谱写人类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发展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比较中的公平正义概念辨析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网络舆情事件传播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