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个维度

2020-12-20 06:17王可园
关键词:农村基层受访者党组织

陈 图 王可园

(1.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2.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上海 20024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和执政基础。截至2018年底,全国54.5万多个行政村建立了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2]总体来看,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主张,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领广大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高、战斗力不强、政治功能不显,在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不到领导核心作用,出现弱化、虚化、边缘化趋势。更有甚者,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甚至出现灰色化、黑恶化现象,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损害党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弱化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农村基层治理、团结动员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时代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虽然城乡人口比例早已发生了逆转,但是,仍然近一半的人口生活于农村,农村社会的稳定仍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相比,今天的农村也是多种力量交织的场所。既有党的组织存在,也有家族或宗族组织的存在,抑或资本和社会力量的发展。这些不同主体之间,价值取向分殊、利益诉求各异,有的甚至相互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必然危害农村社会稳定。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发展来看,只有党的组织才有能力实现多元主体间的价值和利益整合。因此,必须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所在。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上,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6021元[3],这与改革开放之前或之初不可同日而语。政治上,农村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数亿农民得到了民主训练,提高了民主能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既得益于农民的创新精神[4],也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既要释放农民的创新活力,同样也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创新性行动的组织和领导,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再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保障。作为一个依靠农民而取得革命胜利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认同和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农民相互交织的历史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农民对党的认同和支持就会增强;什么时候农民的利益诉求受到损害,农民对党的认同和支持就会减弱。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农民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维护,政策执行是关键。没有高质量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再好的农村政策也会变形走样。因此,必然要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民对党的认同和拥护,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5]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我们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东部、中部、西北、西南与东北八个省市中的二十个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2份,问卷回收率为94%。问卷回收后,采用stata15.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基本概况。总体而言,与2017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乡村人口数据相比照,调查的样本在性别、年龄等主要指标上均与全国乡村人口状况较为接近,由此表明,本研究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调查数据具有较高水平的信度。

学界有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是,有关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仅有的一些文献,也主要是以一地的经验介绍为主[6],而较少从较大范围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从党的宗旨、党的功能、党的效能、党的稳定以及党的创新五个要素来分别确保党建质量的灵魂性要素、关键性要素、活力性要素、持续性要素以及动力性要素。[7]还有学者提出从结构—过程—文化三个角度来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问题。[8]借鉴这些思路,结合实证调查,本文提出,应当从主体、过程、机制、文化四个维度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维度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的质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村民众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9]近年来,中央着力从惩治基层腐败,纯洁党的队伍、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能力、推行驻村书记计划、优化干部队伍等多个方面,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小视。

1. 农村党员党性意识方面

按时交纳党费是党员应履行的义务,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是党员党性观念的具体体现。当问及“您交纳党费的情况是”这一问题时,75.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按时当面交纳”,“参加组织活动时交纳”占8.6%,“线上转账交纳”占13.3%,“被提醒交纳”的受访者占2.5%。西北地区的党员“被提醒交纳”党费的比例最高达到6.5%。数据显示不少党员不能按时当面交纳党费,这体现出一些党员交纳党费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党性观念淡化。党员干部不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就无法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也必将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2. 部分农村党员能力不足

新时代,随着党在农村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相应能力、高强本领。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出,当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党员面临能力不足的危险。在有关农村党组织工作中存在何种困难的提问中,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这一困难位居首位(占51.1%),说明这一问题已成为阻碍农村基层党建的最主要原因。从现实来看,农村干部后备力量缺乏,党员发展难,是当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党员面临能力不足的状况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大多数农村党员干部忙于完成事务性工作,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党员干部的能力不足,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3. 农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

就基层党组织建设来说,党员党性意识不强、能力不高,其直接的结果,必然是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农村党员是村党组织的肌体细胞和活动主体,广大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村级组织迸发出鲜活力量的重要保证。[10]从调研来看,有28.1%的受访者认为,党员在农村只是偶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甚至有15.2%的受访者认为看不出有什么带头作用或达不到党员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农村党员经常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人相对较少,这必然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4. 少数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受到黑恶势力的侵蚀

相比于前三者,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质量有着根本性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调,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应当由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组成。选优配强农村干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调研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都由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者带领,但是,也有一些受访者提出,有“家族背景”(8.1%)和“黑恶势力背景”(8.1%)者担任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务,这意味着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侵蚀基层干部和基层政权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会削弱村民对党的信任,恶化农村的整体政治环境,使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不断弱化。这一问题在西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显示出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黑恶、宗族势力存在的可能性更高。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过程维度

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11]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是要规范党组织的运行过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内外兼修”出发,着力从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转和践行群众路线两个层面,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内部运转过程和外部与群众的互动过程,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确保其在农村社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从调研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多数党员能够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当被问及村里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情况时,选择“非常好,均积极参加”的受访者占38.1%,选择“比较好,大多数人会积极参加”的占49.1%,有9.6%的人选择“不太好,少数人会积极参加”,“不好,很少人会参加”的占3.2%。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大多数及以上的党员会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占87.2%)。在党员的培训项目上,44.4%的受访者选择“参加过,效果显著”,44.8%的受访者选择“参加过,有一定作用”,只有4.7%的受访者选择“参加过,没什么作用”,“没参加过”的受访者占6.1%。即93.9%的受访者参加了培训项目,且参加该项目的有89.2%的人认为效果显著或有一定作用。但各地区培训状况差别较大,如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受访者认为效果显著的比例分别为70.8%、51.7%;而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受访者则只有23.3%和29.7%。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党员能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且整体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个别地区组织生活的规范程度相对较差,一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随意化等问题。扎实开展组织生活,才能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要求严格,但又略显形式单调。“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12]严格、规范的组织生活,是解决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党员履职尽责能力,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筑牢组织根基。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具体形式仍然以理论灌输式为主,比较刻板,如“党课”(78.8%),“开例会”(73.2%),“红色教育”(51.6%),“走访”(37.3%),“志愿者服务”(33.2%),“线上组织生活”(24.3%)相对开展较少,整体上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越来越严格,但组织生活形式仍然停留在老办法、旧模式上,使得组织生活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无法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维度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既受到党员主体质量的制约,也受到相关运行机制的影响。从调研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主要存在几个方面问题。

1. 民主监督机制有待加强

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克服“微腐败”现象的关键在于对农村基层干部实现有效的监督,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我们通过受访者对“村干部不是党政干部,纪委够不着,监察管不上”的认识,来考察农村的干部监督机制是否发挥了作用。62.0%的受访者不赞同“村干部不是党政干部,纪委够不着,监察管不上”这一观点,20.4%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还有17.6%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区分党员与非党员身份,村干部与非村干部身份后,发现对此观点的态度相差不大。这一数据显示,仍有不少比例的受访者认为村干部没有受到监督约束,干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尤其在西北地区更加突出。这些数据也确实展现了当前农村的“微腐败”之风正在滋长,一些地方存在着村干部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基层干部看似手中并无大权,但却直接接触和管理财政资金、生产要素等物质资源,使得村民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甚至出现“小官巨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的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加强农村干部的监督制约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

2. 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协商意识较强

基层协商直接涉及群众权益,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为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缓解党群关系的弱化。我们通过“假如村民与村党组织(村委会)出现矛盾或冲突,村党组织(村委会)的通常做法是”及“村党组织(包括村委会)推动村容村貌治理等工作的方式方法”两个问题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民主协商的运用,调研发现,87.0%的受访者表示村党组织(村委会)通常会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区分党员与非党员后,认为采取“沟通协商”的比例分别是93.3%、82.0%。这说明绝大部分人认为村党组织(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能够正常发挥。这也与十八大强调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要求相符。

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建立健全的激励保障机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条件,完善的激励保障措施是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肯定,对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从调研来看,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不应该给党务工作者以一定的物质补贴(28.1%)。当前村级组织承担的各项事务越来越重,而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基本保障不足,使从事农村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吸引力进一步受到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文化维度

文化氛围是涵养党组织建设的载体,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能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有益的养料。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文化氛围存在相当大的挑战。

1. 农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喜忧参半

新形势下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党群关系疏远,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就被削弱;党群关系和谐融合,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调研发现,大多数(73.7%)的受访者认为村党组织会在自己生活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也认可(75.3%)党群之间是鱼水关系的看法,但是,只有37.2%的受访者表示在遇到问题时会首先向党组织寻求帮助,62.8%的人表示会向同事或亲戚朋友等其他组织或个人寻求帮助。可见,“有困难,找组织”相对来说还没有最大程度地实现,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 党员、干部的政治效能感相对较高

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对于自身在政治生活中影响力的心理感知,它包括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两个面向,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心理动力。[13]有学者指出,政治效能感与政治信任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正向关联性。[14]也就是说,人们的政治效能感越高,政治信任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较低。我们通过“在我所在的村,我有能力对复杂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村干部会对我提出的意见有所回应”两个问题与受访者的符合程度来测量村民的内在、外在政治效能感。结果显示,在内在政治效能感上,63.3%的受访者认为其符合“在我所在的村,我有能力对复杂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22.2%认为不符合,14.5%表示说不清。党员与非党员、村干部与非村干部以及不同性别在内在政治效能感上有显著差异(前者更高),并受到教育水平、经济收入、政府补贴的影响(正相关)。在外在政治效能感上,有68.5%的受访者认为村干部会对自己提出的意见有所回应。

3. 部分党员价值认同感衰落

村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存在价值认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获得民众支持并赢得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农民,正如毛泽东同志早就认识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那样,党十分注重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受传统封建宗教文化和西方利己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农村“本体性价值”出现危机[15],传统信仰不断解析,乡村青年群体的集体外出加剧了村庄社会关系的“功利化”态势。[16]调研中,高达30.2%的受访者认为村民的入党动机功利主义严重(如为了提高收入、提高地位等)。由于一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其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则必然不忠诚、不坚定。更有26.9%的党员赞同“政治理想与个人信仰是两回事,共产党员也可以信教”这样的错误观点,这一数据与入党动机不纯比例基本一致。这显示出农村一些地区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的东部地区,意识形态受到的冲击和腐蚀更加严重。农村党员的政治信仰弱化,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衰落,成为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原本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亿万廉价劳动力;资本和市场日益渗入原本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改变着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7]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流动空间的出现[18],既释放了社会的活力,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环境。从主体、过程、机制、文化四个维度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析,可以发现:

从主体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这主要表现在:青年人口大量外流,造成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青壮年人口的缺乏,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更新换代”,更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执行力。少数地方农村甚至出现黑恶势力把持基层党组织的现象,侵害农民利益。“人的匮乏”正成为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现的瓶颈性问题。

从过程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转过程不够规范。这主要是:部分农村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在被问及党组织活动效果如何,以及是否会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时,有9.6%的人选择“不太好,少数人会积极参加”,甚至有3.2%的人提出,“不好,很少人会参加”。总体来看,尽管大部分党员能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并认为整体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地区组织生活的规范程度相对较差,一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随意化等问题。

从机制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具体表现为:基层党组织在处理与农民的关系时,民主协商方法运用得还不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调研中仍然发现,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对村民的意见不理睬(6.2%),有的(3.5%)甚至认为村党组织(及村委会)“压制”村民意见。就协商形式来看,以推进农村村容村貌治理为例,6.4%的受访者认为村党组织(及村委会)会“强制执行”,尤其是在中部一些省份高达14.6%。这不仅破坏了农村基层深化协商民主的改革进程,也造成党群关系的进一步弱化。同时,民主监督机制作用发挥还不够。调研发现,12.4%的受访者表示,农村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现象“不太普遍”,5.4%的人认为“比较普遍”,还有2.7%的人认为“非常普遍”。从数据上看,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不可忽视这些小微腐败的严重消极影响。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务的监督职能还发挥得不够充分,将使得基层的腐败之风日益严重,也不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发展。加强干部的监督制约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

从文化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容乐观。主要在于:一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党员的政治信仰弱化,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感不断衰落,这更导致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可度下降。同时,村民的内在、外在政治效能感不强,使村民的政治信任水平不高。调研中,有17.7%的人认为村干部不会对自己的意见有所回应,另有13.8%的人认为说不清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意味着村干部没有回应自己的意见。可以看到,农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并不满意,对农村干部的政治信任不容乐观。由于农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不强,大部分人遇到困难时不会优先选择向党组织寻求帮助,而更多地选择向亲戚朋友求助,从而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行基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党的形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优化主体、规范过程、完善机制、营造文化多个维度,进一步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注释:

[1][5]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50,22页。

[2] 《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9年7月1日,第4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0年2月29日,第5版。

[4] 徐 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6] 刘 刚:《新时代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创新性探索——以河南省“逐村观摩、整乡推进”为例》,《学习论坛》 2020年第1期。

[7] 方世南、尤西虎:《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8] 王可园:《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困境及出路——基于“结构—过程—文化”视角的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9] 王向阳:《当前留守型农村基层党建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F村基层党建实践的考察》,《社会主义研究》2018第6期。

[10][12]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日,第5版。

[1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18页。

[13] 李蓉蓉:《政治效能感:内涵与价值》,《晋阳学刊》2010年第2期。

[14] Kim U, Helgesen G, Ahn B M.Democracy,“Trust, and Political Eficacy: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anish and Korean Political Culture”,AppliedPsychology, vol.51,no.2(2002),pp.318-353.

[15] 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16] 刘启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原子化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17] 郝宇青:《回望80年代》,《青年学报》2020年第2期。

[18] 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论改革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探索》1993第1期。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受访者党组织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