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策略

2020-12-20 06:17李嘉虹张学军
关键词:社工机构资源

李嘉虹 张学军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社工机构的数量稳步攀升。截至2018年12月,各地共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9793家,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站达到了5.1万个。社工机构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其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微观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结构,而且将在宏观层面影响社会治理和社会大系统,因此对于社工机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困境。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本文发现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困境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构内部困境,包括机构管理困难、督导评估机制不健全等。二是机构外部困境,其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服务对象与社会公众两方面。而资源困境的产生大多与其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密切相关,资源来源形式过于单一是社会工作机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没有理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社工机构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政府在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创建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有关社工机构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学者研究的是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向社工机构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逐渐兴起,大家开始更多地关注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多数学者都是探讨在政府购买服务下,社会工作机构面临的自主性与专业性问题,或者探讨两者之间的现状及理想关系等。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泉州市H社工机构,其作为泉州市首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它的成立和发展少不了政府及其所在外在环境的资源支持,其发展历程对于研究社工机构发展的社会与政治资源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本文的研究分析工具为资源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组织要生存下来,就要想办法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它强调组织要加强与环境资源的互动,减少依赖,提高自主性。目前,我国关于资源依赖理论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中。[1]关于企业组织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与企业治理、公司合作等问题有关。在非营利组织领域,大多数学者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困境、与外部环境的资源依赖关系等。而资源依赖理论较少运用于研究社会工作机构,但社工机构又恰恰是一个非常需要外部资源支持的组织。因此,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H社工机构为例,通过资源依赖理论分析H社工机构的资源依赖情况、机构运作特点、发展策略等方面,探讨在资源依赖情况下社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可以为各地其他社工机构提供借鉴意义。

二、H社工机构发展策略与发展轨迹分析

在H社工机构刚成立时,社会工作机构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所以对于机构的运作和管理,当时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H社工机构只能在探索中不断地前行,以下简单分析H社工机构的发展轨迹和策略。

(一)初创期:“资源稀缺”到“资源倾斜”

H社工机构由于是泉州地区第一家民办社工机构,从机构的成立到业务的开展可谓是困难重重。正如机构创始人夏先生所说,在当时,尽管福建省政府已出台多部政策法规推动社工事业在福建省的发展,但地方政府缺少对社工的正确认知,更谈不上支持。众所周知,社工机构的注册成立必须通过政府的正规流程,政府对于“社工”这一词的认知模糊,导致社工机构注册成立时往往遇到阻碍。2012 年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15 年福建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 1.5 万人,到 2020 年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增加到 4.5 万人。这一实施意见的提出使地方政府同时面临政治需求和社会各阶层的社会需求,发展社会工作、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上议程,H社工机构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虽然政府对社工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普遍的人民群众对于社工并不了解,常常将社工等同于志愿者、义工,有时甚至会当成骗子,机构难以开展服务。同时,创立初期H社工机构也面临着经费紧张、服务对象难以寻找、服务专业性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民政局落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向H社工机构购买首个社工服务项目,并下发通知到各个社区,对社工进行普及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什么是社工,接纳社工,以便于社工机构顺利开展专业服务。在这一发展时期,H机构是受到“资源倾斜”的,政府将手中的资源(场地、购买服务、资金等)倾注于民办社工机构,使其快速发展,更好地承接政府委托的服务。因而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发展策略便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发展早期:开辟多样化的资源渠道

走过了初创期之后,H社工机构逐渐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也留下了良好的形象。这一阶段,H社工机构所承接的服务项目数量增加,市民政局提供的办公场地面积也逐渐扩大,获得了政府更有利的项目支持。如2013年,机构申报的民营企业外来工子女成长教育项目获得国家民政部50万元人民币的立项资助支持。除了积极争取政府的经费支持外,H机构也开始不断拓宽自己的资源渠道。首先是与高校的合作。泉州市绝大多数开设社工专业的院校均与H社工机构建立了实习基地,同时机构也与福建省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因此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实习生,为H社工机构储备了潜在的社工专业人才,在人力资源方面获得了有利的条件。此外,高校社工专业的老师也是H社工机构督导团队的重要一部分。其次是与企业的合作。例如移动、富贵鸟等企业购买H社工机构项目。一方面通过联谊、团建等方式促进企业员工身心健康,内部团结;另一方面给予个案或团体帮扶,帮助部分外来员工子女“在地化”融入。此外,也有泉州地区许多爱心企业参与H社工机构的志愿者服务,为机构提供物力及人力支持。第三是与其他社工机构的合作。由于H社工机构是泉州市社会组织等级评定中首家被评为4A的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且成立时间较早,机构经验较为丰富,H社工机构常被其他社工机构邀请去培训、督导,内容包括实物督导,组织管理、项目运作、机构运营等。另外,H机构的督导也有来自深圳等地社工机构的督导,社工机构之间彼此相互交流。这使得H社工机构不再依赖于单一的资源,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多样化的道路。

(三)发展中期: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

在机构发展中期,H社工机构开始项目化运作,这一时期其最主要的发展策略是打造机构的品牌形象。H社工机构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机构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使得受益的服务对象及其周边人认可并宣传机构。在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便将自身项目“品牌化”,从而扩大机构的知名度。如将自身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规范化,整理出一套专业的服务手册,将自己的实务经验、实务成果等整理包装从而进行宣传,逐步扩大机构的影响力。像泉州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工+义工+环卫工”三工联动介入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等本土化的经验模式,受到国家民政部高度认可,并由福建省救助管理总站向全省推广。另一方面是重视与媒体合作。在H社工机构的服务成果获得认可时,有部分媒体开始关注H社工机构,甚至有些媒体还主动上门进行采访和宣传,例如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关于流浪乞讨人员项目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扩大了H社工机构的影响力。除了积极参与媒体的合作宣传外,H社工机构还利用很多机构优秀的社工人才进行宣传,例如机构的工作人员曾获得:中国最美社工奖项、中国优秀社工人物、全国社工领军人才等等,这些荣誉将机构的专职社工“推出去”,从而也提高了机构的知名度。除此之外,H社工机构还擅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每做一场活动便会写一篇报道,然后通过转载来提高知名度。目前,H社工机构在福建省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泉州地区更是社工机构发展的标杆,并且在一线社会工作这实务领域有自己一套完整、规范、专业的方法。

(四)成熟稳定期:推进机构专业化、拓展业务领域

在推进机构专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在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承接、中长期发展规划、专业技能培育等方面均借鉴企业化的管理思路、标准化的要求,以使项目管理更加务实、明确以及有针对性。另一方面,H社工机构也在不断加强服务团队的专业性。对于机构内部员工的能力提升,H社工机构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每天开晨会,分享经历;每周开例会,总结经验;每个季度有培训会;此外还会给社工提供出去培训的机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机构作指导等等。如2019年6月,创始人夏先生带队到台湾社工参访学习,同时,其主任还到全国各地学习交流社会工作相关经验,不断提高机构员工的专业实力。此外,H社工机构还鼓励内部人员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比如社工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等。对于实习生和志愿者团队,H社工机构与福建省内多所高校合作,不仅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培训流程。在拓展机构业务领域方面,H社工机构一线主打的品牌项目仍在延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二线服务如社工支持性的服务——为其他社工机构提供培训、督导等服务。其次,基于“优秀机构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不同地区不同的需要”,机构的创办人在H社工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创建其他的社会工作机构,创办和培育孵化了多个本土社工机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

三、分析H社工机构资源依赖情况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发展离不开资源依赖。从H社工机构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其对于各种资源的依赖和利用,同时结合机构的特点,下面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分析。

首先,社会与政治资源。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首次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来,福建省组织部门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人才试点工作。此外,省及各市民政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资源。2011年,中组部、民政部、财政部等18部委、社会团体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第一个系统建构社会工作制度,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社会工作”,这已经是连续4年将“社会工作”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几年来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推动了大量社会工作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此外,按照“政府扶持、社会承接、专业支撑、项目运作”的思路,近年来,福建省民政厅积极推动各地区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泉州市政府大力支持购买社工服务,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H社工机构的发展。宋洁认为当下社会工作在与政府合作过程中,获取了基本的政治及制度承认,虽然在情感上仍旧存在蔑视。[2]在我国当前国情和社会环境下,政府仍然拥有很多资源的支配权。因此一个社会组织脱离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将难以生存与发展。而H社工机构发展至今最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得到了政府有力的支持和认可,这使得H社工机构从一开始便有了良好的公信力。

其次,财力资源。H社工机构从创办之初起,其最大的支持者便是政府。政府一方面每年购买机构的相关项目,为H社工机构提供办公场地,另一方面也积极联系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对H社工机构给予资金支持。此外,H社工机构也在不断地拓宽经费来源,包括政府购买、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其他组织购买、其他相关单位及部门合作支持的经费等。单就项目化运作而言,H社工机构所承接项目的经费来源也是多元化的。以机构承接的四个主要大项目为例,“护航青春·从心飞翔”重点青少年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经费是中央财政支持,“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项目是泉州救助站、泉州市民政局支持;华丰社区“三社联动”项目主要也是政府购买,同时有关社区也会拿出一部分经费。另外如移动、富贵鸟等企业以及上面提及的其他社工机构也有购买机构相关的服务。

再次,人力资源。本文主要分为两大块:机构内部固定人力资源和机构外部可利用人力资源,前者指机构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后者包括:实习生、志愿者和专家督导。目前H社工机构共有21名专职社工,并且有专门负责行政领域的工作人员。而在近年福建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绝大多数社工机构缺乏这样稳定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并且行政与专业实务工作往往是混杂的。H机构每年都有大量的实习生,省内外都有,几乎每个学期每个项目组都会有2-3名的实习生。这些实习生是机构不断发展的新鲜血液。机构目前有5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很多项目的常规活动,如泉州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项目有长期志愿者:环卫工人、高校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目前,机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志愿者招聘、筛选、培训机制,不仅建立线上QQ群、微信群等与志愿者保持长期的联系,也会定期召集开会。机构有5名社工督导,有机构内部的,也有外聘的来自福建省内外的高校老师或社工机构的资深专家。督导对机构管理、项目运作等方面进行定期专业的指导。不仅保障了机构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机构自身的专业性。

四、关于H社工机构发展策略的讨论

(一)经费来源:稳定vs多元

通过前面对于机构主要经费来源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经费都不具有稳定性,尤其是政府的项目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一旦撤资,机构暂时无法找到替代性资源。如机构负责人所说:“有一些机构可能只有两个项目,两个项目都是由政府购买,如果政府突然不向你购买服务了,资金链也就断了,机构就很难生存。所以目前我们机构也在准备建立一个结合社会资源、自我运作的资金链。”并且由于项目经费紧张,导致活动使用的物资都要精打细算、手工制作或到农贸市场挑最便宜的购买,这浪费专职社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此外,H社工机构的现任主任表示,目前机构虽然很缺乏专业人才,但即便招进来也没有渠道去给员工发放工资。而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生存的关键是降低对某一资源的依赖性,并且寻求可以替代的资源。社会工作机构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外部资源才能维持正常的运作。结合H社工机构的资源依赖情况,本文认为社会工作机构在保证某一资源稳定的基础上,应当寻求多元化的资源,这就要对自身缺少的资源进行补充,降低对政府资源的依赖程度,尤其是对关键性资源的依赖程度,例如来源于政府的财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等。H社工机构稳定的资源来自于政府的支持,这使得机构能够维持日常运作。而多元化的资源来自于机构与各个企业、高校、其他社工机构的合作,这保证了H社工机构的项目运作。稳定的资源能为机构的生存打下基础,而多元化的资源能促进社工机构更好可持续的发展。在政府资源方面,从H社工机构的发展策略可知,社会工作机构要与政府形成良性的相互依赖关系,获取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法律政策等无形资源的支持。在企业资源方面,社工机构可以为项目的开展积极争取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在机构管理方面也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之道。民间资源则包括基金会等各类公益组织以及义工等等。社会工作机构应当积极与各方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从而降低自身对某一资源的依赖。

(二)专业人才:缺乏vs充足

调查显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面临人才流失、本土化不足、实务能力缺乏等困境。[3]机构负责人表示专职社工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入职社工的工作时间基本不会超过两年。某项目主管也表示机构的品牌项目目前也到了瓶颈期,因为一直没有吸收到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项目也没办法取得新的突破。从目前H社工机构承接的项目来看,每个项目组的专业人才是非常缺乏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对某一资源的依赖程度取决于该资源对组织生存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而言,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工作是个“以人为本”的专业、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平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保持稳定充足的专业人才是每一个社工机构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结合H社工机构的发展策略以及当前我省社工的发展情况来看,本文认为社工机构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注意以下两点:首先,社工机构要抓住潜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当前我省内部绝大多数社工机构每年都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这些高校实习生是机构非常有利的潜在职工,他们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因此,社工机构应当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的实习培养机制,同时提高实习生的专业认同感。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李迎生认为,在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中,要对社会工作岗位进行规范化建设。[4]同时这也是留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所要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很多社工机构的岗位设置都较为混乱,多数工作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这就导致了很多员工产生了职业倦怠,进而选择了离开。因此,社会工作机构一定要对机构的各个岗位进行规范化的设置,同时建立合理明确的员工晋升通道。

(三)服务专业性:保守vs提高

纵观H社工机构的资源依赖情况和发展轨迹可知,行政力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对于H社工机构而言有利有弊。利在政府的扶持使其获得资金来源和较高的公信力,弊在机构的专业化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如在服务具体实施与成效评估方面,政府常常是一种“领导者”的角色,认为购买社工服务就有权“领导”社工机构勾画自己的“理想蓝图”。一方面挤占社工开展服务的时间做一些非社工专业工作或行政性工作,导致出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却没有产生应有的专业社工服务”这一现象,影响服务项目效果评估。另一方面设置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或者频繁地对同一个项目进行评估,让社工机构疲于应对,这使得社工专业服务大多流于形式,而服务的专业性恰恰又是一家社工机构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社工机构是保留现有的服务模式停滞不前,还是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的专业性,这是每个社工机构需要明确的重要方向。梁灼彪研究认为面对基层政府任务指标的压力,社工能够凭借经验发展出不同应对策略。不论是瞄准彼此的核心利益,建立互信互助的工作关系,还是发挥专业能力等,社会组织利用策略能够有限度地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使命。[5]对于社会工作机构而言,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专业化,二是机构管理专业化。项目是一家社会工作机构运转的核心,而项目的核心又是专业化的服务。因此,一家社会工作机构生存的前提就是要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首先社会工作机构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质量,同时可以根据机构自身的实务经验制定出专业的服务流程、服务表格等等。在机构管理上,要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转就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机构制度,包括机构的财务制度、员工晋升制度等等,提高机构管理的专业化。

作为泉州市首家民办社工机构,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H社工机构无论在机构管理还是项目运营上都有自身独到的经验,这对于其他正处于发展期的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不可否认,H社工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从资源依赖的角度出发,对于任何一家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在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上,一是要整合资源,二是要加强机构对资源的控制力,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注释:

[1] 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视角的研究综述》,《管理评论》2005年第2期。

[2] 宋 洁:《承认理论视域下政府——社会工作合作的反思与重构》,《领导科学》2018年第29期。

[3] 李茂强、陈婉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区域治理》2019年第33期。

[4] 李迎生:《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初探》,《人文杂志》2019年第9期。

[5] 梁灼彪:《资源依赖视角下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中国研究》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社工机构资源
A Social Crisis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青春社工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