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模式
——以柳州市柳江区为例

2020-12-20 13:30
农业与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柳江生态农业农业

陈 丽

(中共柳江区委党校,柳州 柳江 545001)

1 舟村民俗特色农业、三千村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舟村民俗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舟村屯始建于1760年,距市区7km左右,自然环境优美。近几年来利用传统节假日契机,开展以壮族文化风情为主题的乡土活动,将歌圩对歌的方式作为传承民俗文化的主要形式来吸引游客,产业收益成倍增长。舟村积极发展农村产业特色,在村子开辟开心农场,将屯里2hm2多的土地改建成家庭农场,收益可达4000~5000元/667m2;开设娱乐项目,建设民间木制手工作坊10余间,初步形成以农业体验为主题的田园观光旅游带;如今舟村已经发展成一个以传统壮族文化传承和自然生态结合的现代村落。

1.2 三千村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三千村紧靠柳州市,南依白莲机场,三面与柳江新兴工业园区相连,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凭环境之便,三千村种植近4.7hm2荷花,近14.7hm2薰衣草,其中香草园里薰衣草将近0.7hm2,武馆屯种植月季接近2000多株;以连片承包的方式把种植业做大的同时做活花卉种植。如,浮桥屯返乡创业者谢文华承包3.3hm2荷花。高峰期时游客达60人/d以上,每667m2有4000多元的收入,总年收益约达15万元以上。在搞好特色种养的基础上,三千村不断发展服务业,利用秀美自然景观积极发展服务,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和体验农家生活,尤其是开发针对近郊短期旅游经营,吸引游人1000/a以上,收入产值10万元以上。

2 柳江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上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

经济快速发展给生态休闲农业带来有利商机,同时也埋下不利种子,2种方式在经营上以农业经营者和乡村小企业家为主,缺乏规划性;由于农业经营者和乡村企业家对市场认知有局限性,政府部门缺乏对产业整体宏观指导,极易导致经营者偏重观光旅游文娱活动,极少关注特色品牌打造,易忽略质量。

2.2 运作上缺少现代化管理,内容含金量较低

2.2.1 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

现阶段生态农业由于缺乏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和技术,农民知识水平不高,大多休闲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个体经营,或以一个经营相对较好的小企业作为领头带动部分农民家庭共同经营。自发经营模式由于投资少、技术运营简单、数目增长快、取得成效也相对快,得到大多数农民的认可。但农民不管是专业技术还是业务能力,都没经过专业训练,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所取得的效果和收益都不理想。

2.2.2 主题不突出,品牌理念差

目前,柳江区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大约有400多个,主要经营项目涵盖农庄附带农副产品生产、自然景色观光、农村养殖、文娱活动以及农村旅游等。尽管产业名称不同,但大多以模仿为主,鱼目混杂,主题不明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2.2.3 资金投资比例缺乏合理规划,宣传力度不够

农民生产主体收入低,生产资料基本满足供应,很难有多余资金扩大生产。且资金缺口这一问题很难通过自身彻底解决,需借助政府扶持或者企业资金外力帮助。此外,由于缺乏有效宣传,消费者对生态、休闲农业领域了解甚少,进而直接影响收益。

3 发展上层次不高,开发深度不够

在柳江区有农庄800多个,模式单一,单纯以农庄的发展经营方式,同质化严重。无论养殖还是种植都以“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简单初级农庄模式经营,势单力薄,经营主体群没有形成,造成经营状态不稳定;许多农庄都以农产品采摘体验为主,而农产品采摘极容易受季节影响,常出现“有果无客”或者“有客无果”的情况,使得投资成本难以收回,产品销售受影响,农民积极性受打击,游客心情也受影响。

4 生态环境、传统人文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农业环境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破坏,且破坏后极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如,柳江现代化工业特别是零部件产业的扩大使工厂逐渐往农村扩地,使自然环境遭受侵蚀,无法充分发挥青山绿水的优势。同时,由于许多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柳江区民俗文化中唱彩调、师公舞、车马灯舞、歌圩对歌等传统文化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如今只剩下歌圩和对歌2种文化传播形式。

5 柳江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转型升级路径

5.1 “长眼光”——转变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发展柳江区生态农业,实现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重要的。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不足之后,需要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市政府的有关工作要求,制定项目总体规划和方案,谋划好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有关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经济搭建融资平台,努力创新发展服务业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环境持续发展。

5.2 “活血液”——信息化融入到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中

科技化和全球化浪潮时代,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是经济新常态转型下的主要动力,又被称为智能农业。主要包含对农业基本信息的处理、农村通讯网络的搭建以及人工智能在农业的运用等。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线上平台,包括乡村旅游线路、农村特产、农家乐预定、折扣推荐、点评分享论坛、乡村养老等。通过线上平台,细化各项服务,将使用频率比较高的3类平台(咨讯共享平台、在线交易平台、点评分享平台)做活,最大程度地注入新鲜因素。

5.3 “手脚平衡”——自然与文化并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同行

所谓手脚平衡制度指的是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平衡。近些年柳江区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上实现重大的提升。柳江荷花文化旅游节,通过水里文化水上文化方式,荷花景观和文化廉洁建设方式,使文化与自然关系实现自然在发掘中保护,文化在利用中传承的目标。既加快民俗文化推广,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资源。乡村生态环境是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经济生产发展的前提下,与资源统筹结合,达到经济与文化平衡。

5.4 “美衣裳”——建立可行有效的宣传机制

通过宣传合作机制达到农业产业促销联动效果。宣传机制内容上包括媒体宣传、节庆宣传、专题主题宣传。主要包含3个要点: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抓住一切有利的契机宣传,把客源请进来,让项目走出去;政府主导与企业主宣传结合,把政策融入促销日常;整体包装进行宣传,柳江区所有生态休闲农业是一盘大棋,应融入柳州市经济发展甚至融入整个广西;集中有限资金财力,捆绑和联合形成一个整体形象,统一宣传整体造势,提升影响力。

5.5 “新模样”——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升级

当资源的有限性和效益的瓶颈性阻碍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时,科技创新成了破解之法,将农业生产和科技现代化结合,把科技融入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能有效创新和推动收益增加,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向生产、生活、生态、现代科技的四位一体升级[1]。

6 新时代背景下柳江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和上层建设的要求,结合政策扶持农村发展规划,立足地方发展特点,寻求发展新时代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新模式。

6.1 生态农业新模式

6.1.1 开发与生态互动模式

从总布局上看,生态文明发展是国家“五位一体”总要求之一,其强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近些年国家对生态农业不断完善,生态农业附加值高,能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产业链顺畅;生态使用率高,实现优质生态农产

品占领消费数前列这种模式突出生态与效益并重,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土地的生产功能不能改变[2]。

6.1.2 综合型多功能模式

综合型多功能模式以“整体、和谐、循环、再生”为原则,重视思路与规划,全面协调和部分布局,注重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该模式强调理念先行,要有长远性、全局性和预见性。具体实践要求产业执行人做发展定位和区域布局;要在具体生产操作时有重点,取精取优;做到经济方式良性循环,种植—加工—出售一体化循环,政府—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消费者运营有效,生产到运营过程环环相扣。

6.2 休闲农业新模式

6.2.1 农家乐升级稳定模式

农家乐升级稳定模式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种模式要保持农业生产本性,在不改变农村土地生产的基础上,建造不得超过整体面积10%的游客休息区、停车场地等设施;强化产业多功能性,通过种植或养殖农副产品,多渠道、多方式不断升级农家乐服务内容。

6.2.2 扩大农民合作增益模式

这种模式从纵向说即合作者阵容的扩大,从横向说就是需要增加,融合能贤者的“才”与“技”,通过知识技能传导,经营管理和文化的传输,促进农业主体技术提升的实现,才贤者以“领头羊”的地位影响并带动其他村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柳江生态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河北柳江盆地柳江村上石盒子组露头研究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