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的护理观察

2020-12-20 14:58张红妍刘卉娟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儿静脉护理人员

张红妍,刘 燕,刘卉娟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静脉留置针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静脉穿刺输液方式,其具有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等众多优势,一方面能有效避免因头皮针反复穿刺给小儿机体带来的痛苦和保护患儿血管,另一方面还能显著减轻护理人员穿刺的工作量[1]。静脉留置针具有众多的应用优势,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受小儿毛细血管丰富但脆弱、皮肤角化层薄、屏障作用弱、皮肤娇嫩和皮腺分泌旺盛等因素的影响,常易引发其出现针脱落和张力性皮肤损伤等现象,从而易诱发不同程度的皮肤炎症,皮肤炎症不仅会给患儿机体带来一定的痛苦,同时也不利于其预后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积极分析和总结引发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的原因,并探究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才能提升患儿预后效果[2]。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了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情况,并探究相应的防护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1例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2例,年龄(1~12)岁,平均(5.84±2.13)岁。纳入标准:① 患儿均符合皮肤炎症诊断标准,② 患儿临床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① 静脉留置针前存在皮肤炎症者,② 临床资料脱落或不完整者。

1.2 方法 回顾患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总结其行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出现的皮肤炎症发生情况和发生原因。

2 结果

患儿行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因留置针敷贴引起的皮肤红肿、瘙痒感等炎症症状有27例,占比52.94%;因张力性损伤引起的皮肤充血、撕脱、红肿、水疱等炎症症状有15例,占比29.41%;因液体渗出性引起的皮肤水肿、小水疱、糜烂等炎症症状有9例,占比17.65%。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也被称为静脉套管针,是临床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最常用的静脉穿刺输液方式之一,其核心组成部件包含了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及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套管,在穿刺使用过程中能将针芯和导管一起穿刺到患儿血管中,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便可将针芯撤出,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患儿血管内进行输液治疗,从而能有效保护患儿血管,并且其可留置较长的时间,留置时间最短一天,最长可达27天,这样便能有效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儿机体带来的痛苦[3]。静脉留置针具有众多的应用优势,在实际穿刺护理过程中,受小儿生性好动、易哭闹、不配合、毛细血管丰富但脆弱、皮肤角化层薄、屏障作用弱、皮肤娇嫩和皮腺分泌旺盛等因素的影响,常易导致其在穿刺输液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皮肤炎症便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需积极分析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发生的原因,并探究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才能有效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减轻患儿机体的痛苦[4]。

本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51例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因留置针敷贴引起的皮肤红肿、瘙痒感等炎症症状有27例,占比52.94%;因张力性损伤引起的皮肤充血、撕脱、红肿、水疱等炎症症状有15例,占比29.41%;因液体渗出性引起的皮肤水肿、小水疱、糜烂等炎症症状有9例,占比17.65%。说明引发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的原因较多,必须采取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及预后的护理措施。

现将笔者对各因素对患儿皮肤的损害原因和具体防护对策作详细介绍:① 留置针敷贴因素,主要是因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间较长,一般多为(3~7)天,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未及时帮助其更换敷贴,从而导致其出现皮肤过敏或炎症;其次,敷贴本身属于橡胶制品,含乳胶颗粒,长期使用会导致患儿皮肤毛孔堵塞、变粗,从而易引发患儿皮肤过敏或出现炎症症状。为避免和减少留置针敷贴因素所致的小儿皮肤炎症发生率,护理人员就需定期检查患儿的透明敷贴是否存在脱落、破损并及时对其进行更换,若患儿属于皮肤易过敏体质,还需采用防过敏敷贴覆盖和固定穿刺点,粘贴敷贴后,对敷贴所覆盖皮肤创面重复使用0.2%安尔碘消毒液进行消毒,若患儿已发生了皮肤红肿、瘙痒感等炎症症状,还需每天将(1~2)滴赛肤润喷涂在受损皮肤处,用手指轻轻环形涂抹1min,(3~4)次/d,以补充皮肤营养和形成脂质保护屏障,不仅能促进患儿皮肤抵抗力增强,还能改善其皮肤微循环和促进其皮损快速修复,从而有助于改善其皮肤炎症[5]。② 张力性损伤因素,主要因选择头皮静脉穿刺致使局部压力过大,另外,敷贴不当,先贴一部位,易增大敷贴范围的皮肤张力,从而也易引发张力性损伤。为预防该因素所致的皮肤炎症发生,头皮静脉穿刺后,需采用棉球衬垫于静脉留置针针柄下,以促进局部压力减轻,敷贴时,需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全面粘贴,若患儿出现因张力性损伤引起的皮肤充血、撕脱、红肿、水疱等症状时,也需按照上述留置针敷贴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护理,直至皮肤脱痂痊愈。③ 液体渗出性因素,主要因患儿生性好动、哭闹不配合,皮腺分泌旺盛,容易出汗,这些因素易导致其留置针头难以固定或固定后易脱落,从而易导致药液外渗。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一方面需加强患儿家属宣教,指导其注意保持患儿穿刺点局部皮肤干燥整洁,另一方面还需加强患儿巡视,发生留置针头松动、脱落需及时进行处理。若患儿已发生炎症症状,需采用无菌棉签轻轻向外侧按压穿刺部位几下,以挤出脓液,对敷贴所覆盖皮肤创面采用0.2%安尔碘消毒液进行消毒,然后,暴露炎症部位皮肤,将消炎药膏涂抹在皮肤上,并持续采用75%乙醇棉球进行湿敷,以促进药物快速扩散和吸收,待炎症减轻后,采用10ml生理盐水对患处皮肤进行反复冲洗,患处皮肤上的盐水采用无菌棉签以点蘸手法吸干,最后,在患处皮肤上涂抹丁酸氢化可松乳膏,直至炎症部位皮肤脱痂痊愈。经上述护理操作后,所有患儿皮肤炎症均脱痂痊愈[6]。

综上所述,引发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的因素较多,护理人员需积极总结相关影响因素和探寻有效的防护对策,才能避免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减轻患儿皮肤炎症程度,从而使其获得满意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小儿静脉护理人员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