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皮肤相关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2020-12-20 14:58李芃芃伊美慧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3期
关键词:血管炎内皮细胞中性

李芃芃,邱 莹,伊美慧,曾 倩

(1.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2.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非组蛋白的核蛋白质,表达于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核中,起DNA伴侣作用,促进DNA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突变DNA等;缺氧、营养不足、氧化应激等刺激下发生蛋白翻译后修饰,使HMGB1与DNA结合力下降而被释放到胞外与相应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多种疾病发病机制。本研究主要描述HMGB1在以下皮肤相关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CCV)中分布情况及可能致病机制。

1 过敏性紫癜(HSP)

HSP病理以毛细血管为主,伴广泛LCCV,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肿胀,微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研究发现HSP患儿血清HMGB1水平升高,肾型为著,间接反映HSP患儿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能由于HMGB1通过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抑制蛋白C通路,刺激组织因子释放,促进血栓形成[1]。研究发现HSP急性期Th1/Th2失衡,推测SOCS3升高可能抑制IL-12/STAT4信号传导通路促使Th2优势活化[2]。

HMGB1与RAGE结合通过CDC42/Rac信号通路或MAPKs信号通路激活NF-κB,HMGB1与TLR结合通过MyD88依赖途径亦激活NF-κB,NF-κB进一步激活IL-6和TNF-α等,介导HSP血管内皮炎症[3]。其中IL-6刺激B细胞活化增殖产生IgA沉积于肾小球系膜,使系膜细胞过度增生致肾纤维化;TNF-α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释放过氧化物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与受体结合及变态反应引起细胞溶解,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炎症介质又刺激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进一步分泌HMGB1,触发瀑布式级联放大反应。

2 白塞病(BD)

BD口腔及皮肤损害(如丘疹、脓疱、毛囊炎、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多形红斑样皮疹等)常为LCCV和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研究[5]发现BD患者血清HMGB1水平比对照组增加(7~8)倍,与疾病活动性评分无相关性,治疗前后血清HMGB1水平,神经BD和BD眼病之间血清HMGB1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中性粒细胞是BD重要的效应细胞。HMGB1与TLR4结合激活中性粒细胞,使NF-κB核易位,促进中性粒细胞表达TNF-α、IL-6、IL-8和IFN-γ致组织损伤;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还通过增加自身趋化性、吞噬作用、表达MPO和产生ROS促进组织损伤;HMGB1刺激内皮细胞,导致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参与血管损伤[6]。

3 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

AAV分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三型。病理可有LCCV,出现四肢伸侧紫癜、皮下结节、溃疡、溃疡性丘疹等皮肤血管炎表现。

Bruchfeld等[7]发现AAV累及肾脏时血清HMGB1水平增加,与分型无关。但Alexandre等[8]却发现GPA患者HMGB1水平较MPA患者高,并与肉芽肿程度正相关。有研究发现AAV活动期及伴肾损时HMGB1水平均升高,且与ESR、CRP正相关,与GFR、Hb、24h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9]。另有研究却发现AAV无肾损组血清HMGB1水平较高,肾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MGB1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负相关,不足以证明HMGB1是AAV活动期的潜在标志[10]。因此关于HMGB1与AAV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11]发现HMGB1可增强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介导中性粒细胞向炎症组织迁移;还可促进内皮细胞活化,诱导内皮细胞骨架重排、渗透性增高、屏障破坏,坏死的内皮细胞再进一步释放HMGB1,形成正反馈。释放的HMGB1可进一步诱导ANCA表达,强烈活化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呼吸爆发及脱颗粒,释放出氧自由基及细胞毒性颗粒,破坏内皮细胞;ANCA还能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外罗网(NET)形成,直接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补体旁路途径、诱导血栓形成[12],加重血管损伤。

4 川崎病(KD)

KD皮肤病理偶见LCCV,皮肤表现为四肢、躯干多形性皮损,如红斑、丘疹、荨麻疹和多形红斑样皮疹,口唇、肢端肿胀发硬。

研究显示KD患儿血清HMGB1水平升高,灵敏度86%,特异性68%[13];急性期显著高于恢复期;冠脉损伤(CAL)组高于非CAL组,提示HMGB1水平一定程度上可评估KD的严重程度及冠脉损伤情况;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组血清HMGB1水平较IVIG敏感组显著升高,提示HMGB1可能成为检测KD对IVIG反应性的潜在指标[14]。

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是KD发病关键,HMGB1-RAGE通过组织蛋白酶B信号通路以NLRP3炎性小体依赖方式诱导内皮细胞调亡,造成血管损伤[15]。HMGB1结合并激活纤溶酶原及其组织型纤溶酶原,造成KD凝血异常。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多伴LCCV,常仅累及小血管,大中血管罕见,表现为血管壁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和血栓形成,临床出现四肢皮下结节、紫癜、坏死、溃疡等。

研究表明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性评分、抗ds-DNA及TNF-α、IL-6正相关,与C3、C4负相关,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及尿中HMGB1水平明显高于无肾受累者[16]。Abdulahad等[17]发现UVB暴露下,SLE患者HMGB1水平进一步增加。

有学者[18]认为SLE发病机制的核心是巨噬细胞异常活化。细胞外HMGB1能够增强淋巴细胞来源DNA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化,产生细胞因子IL-1、IL-6、IL-10、TNF-α等,诱导抗ds-DNA抗体、ANA产生,抗ds-DNA抗体能结合并改变肾小球上皮细胞、系膜细胞、肾小管间质细胞功能,导致LN;细胞外HMGBl还可与抗DNA自身抗体及DN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内受体TLR7等作用增加IFN-α的表达。另外,SLE患者可自发形成NET,刺激pDc产生IFN-α,促进单核细胞成熟并转化为树突状细胞,参与抗原提呈,活化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加剧自身免疫反应[19]。HMGB1与 RAGE 结 合 促 进IL-8、MCP-l、TNF-α、IL-6分泌,激活并释放NF-κB,这些条件利于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并成熟,造成SLE血管病变[20]。

6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

pSS皮肤血管炎发生率为5%~10%,病理90%是小血管为主的LCCV,临床表现为下肢紫癜、紫癜样丘疹、荨麻疹性血管炎样皮疹[21]。

文献检索发现国内鲜有报道HMGB1与pSS相关性的文章。Dupire等[22]发现pSS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抗SSA抗体阳性者升高更明显;HMGB1与疾病活动指数、IgG、ESR、CRP无相关性。

HMGB1-TLR2信号途径可能参与pSS发病过程,即各种激活信号和致炎刺激诱导巨噬细胞等分泌的HMGB1与TLR2结合,通过MyD88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分泌炎症因子,激活天然免疫,介导炎症反应;同时激活抗原提呈细胞,上调共刺激分子,促进T细胞的功能,刺激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SSA、SSB抗体,ANA和RF等,介导免疫性炎症损伤[23]。关于pS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7 结论

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与多种LCCV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某些经典的LCCV如荨麻疹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等仍缺乏相应的数据,值得相关人员在临床上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血管炎内皮细胞中性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血管炎的分类及ICD-10编码探讨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的内涵及塑造
合并肾损害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ANCA相关性血管炎到底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