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全球航空业应对重大疫情治理的思考

2020-12-20 21:57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朱稳根
民航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旅客机场防控

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朱稳根/文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在这场重大战“疫”中,民航无疑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健全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全球化视角下,新冠疫情对国际航空治理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持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党创造性提出、倡导并推动的,这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质的国际主义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旨在让全球多样化的社会制度,能够实现总体和平并存,在保留各国利益竞争和观念冲突的国际体系下,每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以结伴不结盟的建构方式,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国际民航运输在加强世界各国互联互通、促进政治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运行的主要交通载体之一。新世纪以来,民航业的国际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加强,如国际民航组织(ICAO)以全球化的视角制订国际航空法来解决国际民航争议事件,促进国际民航健康、有序地保持较快发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引发了民航运营的全球性危机,也更加凸显加强民航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之必要。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航空公司客运收入或将暴跌3140亿美元,同比下降55%。若严格限制全球旅行持续3至6个月,全球航空产业和相关行业将受到更大冲击,预计将有250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直接威胁。

对比17年前的SARS疫情影响,2003年4月至6月期间旅客出行量锐减,民航业亏损28亿元,我国五分之一的飞机被迫停场,在此期间国内民航运输量下降19%,飞机日利用率减少1.9小时。但是,随着下半年疫情结束,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出现反弹式增长,分别增长20.1%和14.3%。在第二季度下滑50%的情况下,2003年全年实现了正增长,创造了民航史上的奇迹。但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发展比预期要严重的多,尤其是国际民航运输,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民航业以1.5亿人次的运输量(同比下降45.8%),完成了历史上最为困难的半年考。

中国民航积极应对疫情防控

(一)夯实安全底线,落实民航局防疫防控要求

1.坚守安全底线。由于民航业的特殊性,越是在关键时刻,牢守安全底线越是重中之重。民航系统在应对重大疫情时,制订了针对性防范安全风险,重点防“忙”中出乱,防“慌”中出错,确保运行始终安全可控。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宣传教育和“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顿活动正在有序展开。据统计,6月份我国民航业完成运输航空飞行68.3万小时,同比下降31.1%,环比增长11.2%。上半年,在全球疫情和中美博弈的影响下,全行业仍然完成运输航空飞行348.3万小时,同比下降42.4%。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行业安全生产继续保持总体平稳态势。截止至6月底,全国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达118个月、共计8416万小时。

2.确保旅客安全及物资高效运送。关注错峰返程期间疫情传播风险,通过细化工作措施,如加强旅客登机前的健康监测、加强机场、机上消毒工作,建议旅客全部佩戴口罩、客舱内设置相对独立的“留观区”,以应对突发病患情况等,避免机场、飞机客舱成为病毒传播的渠道。同时,在之前全国支援武汉的战斗中,航空突显出速度和投送能力的优势,尤以东航等国内三大航为主力,担当履行社会责任,全力满足防疫医疗物资、医护人员队伍、病人转运等重大运输任务,确保人员和物资运输顺畅、快捷。截至6月30日,共35家国内航空公司共完成疫情防控、人道救援和医疗运输任务航班1035架次,运输物资达4940余吨。此外,全行业加强协同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联合办公平台,做到信息互通、疫情会商、处置协同,提高全球抗疫防控效率。

3.注重员工防护,兼顾服务质量。在新冠疫情期间,虽然客运量大幅降低,但民航领域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国内航空公司高度关注一线运行人员个人防护风险,增加对航空器客舱和驾驶舱深度清洁和消毒频次,科学有效做好机上服务,加快解决初期民航防疫物资不足问题。在确保员工零感染的同时,仍兼顾好旅客服务质量,注重旅客和员工的人文关怀,避免引发紧张情绪和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为更好地方便外籍旅客寻求医疗救助,大兴机场在航站楼内增加小语种翻译机器数量,满足外籍旅客需求及时解决旅客困难。

4.利用智慧化设备提高机场检疫效率。机场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需要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人员直接接触,同时提高机场的防疫质量和运营效率。与手持测温设备相比,利用“红外人体快速筛检仪”对进出机场的旅客进行体温“云检测”,旅客不需要驻足就可检测体温,利用智慧化的设备,机场全面提升了检测的高效性和精确性。同时,在深圳机场停车场已经实行了“云托管”服务方案,去除了机场停车场的工作人员,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人员直接接触的几率,不仅降低了传播风险,而且加快了车辆通行速度。

(二)科学调配资源,优化营商环境

1.调配资源优化运力。目前,我国机场普遍采取集中式功能区分布,面对新冠疫情下旅客骤减的情况,机场较难根据旅客人数变化而改变日常经营模式和经营成本。因此,在疫情期间,机场需要根据旅客流量和防疫需要科学调配资源,对部分航站楼和服务区域重新规划并作出相应调整。例如,上海机场在疫情期间将虹桥机场T1航站楼的所有国际航班转至浦东机场,避免国外来沪人员分散;海口机场暂停了航站楼部分区域的服务项目,并暂停国内出发层A区的安检服务,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接触。另外,机场需对自身现金流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在承受能力范围内开展相关旅客服务。例如,太原机场为避免人员密集接触暂停了所有的机场巴士运营;西安咸阳机场也因为疫情原因暂停了中转旅客免费住宿的相关服务产品。

2.分析评估存续项目。航空运输企业要根据自身现金流的实际情况,对大型在建项目、重要投资计划等存续项目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估。针对现金流不充裕的企业,应在合理评估后暂缓在建项目或停止部分可延迟的投资计划。如确有必要,部分民航企业可通过处置闲置资产来盘活资金池,保障疫情期间现金流的相对充足。据悉,玉树机场改扩建项目和西宁机场的三期扩建项目在疫情的影响下均延期复工。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优化市场环境。2013年以来,民航局通过清理审批事项、“两证合一”、“先照后证”、取消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等改革措施,先后下放或取消了30项审批事项。疫情期间,民航局及时发布调整审批工作方式,通过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助推复工复产;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政务服务是提高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疫情期间,民航局提出实施“互联网+政务”的发展路线。按照“应接尽接”原则,让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和网上查询的全流程服务,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聚集感染风险;三是优化行业监管方式。民航业应借助互联网等智慧化方式,不断探索推进“智慧监管”和“精准监管”,丰富监管方式,增强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效能。

(三)积极筹划应对旅客需求反弹

1.加强人员培训。众所周知,旅客的反弹力度与机场的体量成正比,也给民航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运行压力,要利用目前客座率较小的契机,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排班计划,为疫情结束后的客流量反弹做充分准备,确保各项运行保障能力正常。疫情期间,首都机场利用安检人员轮休的机会,组织策划技能竞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安检人员的业务能力,检验学习培训成果,为可能出现的反弹式运行奠定了扎实基础。

2.加强基础设备升级。疫情期间,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去做以前想做但没机会做的事情,针对部分机场设备陈旧的情况,在投资不大的情况下,应尽快着手升级改造基础设备扩大机场容量,以做好物理储蓄来释放一部分劳动力。

3.制定后疫情时期运营规划。民航企业业务多元化,利用疫情阶段总结以往的经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运营规划模式,将重点业务和效益大的业务列入重点工作,两者可搭配效益低的业务联合营销,尽快恢复运营活力。

4.制定航空公司营销计划。6月18日,东航首家推出“随心飞”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随后,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和OTA企业也纷纷跟进,希望借助此类产品带动新的流量,刺激产品销售。相较于大型航空运输巨头,疫情对中小型企业的打击更为致命,随着“后疫情”时期运输量的逐步上升,交通枢纽、一线城市、中小城市的航线会陆续开通。针对体量较小的机场和航空企业,可考虑利用疫情的契机开发规模化、专业化的支线航空和航空业务,以此实现规模经济。

与社会联动,加快恢复民航业运营秩序

受到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民航业的生产运营效益急剧下降,2月份民航业亏损达到246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最大亏损记录。根据民航局7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全面复工复产的形势下,航空市场也逐步恢复,全行业亏损呈逐月减少势态,6月份民航业亏损76.2亿元,较2月份减亏170亿元,较5月份减亏38亿元。

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环境下,不仅仅有中国航企受到疫情影响,全球所有航企均遭受严重冲击,根据IATA的预测,2020年全球航空企业将亏损843亿美元,净利润率下降20.1%。受疫情的持续影响,旅客信心和远程旅行需求或许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2019年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目前已有23家航空公司终止运营或申请破产,其中不乏一些欧美的大型航空公司,而中国尚没有任何航空公司因疫情而破产。相比之下,中国航企在疫情中复苏更快,灵活性更好,韧性也更强。

(一)部分建设项目有序复工复产

为推动民航建设项目平稳有序复工复产,民航局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民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复工有关事项的通知》《民航建设工程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调整民航行政审批工作方式的公告》。其中,针对开工复工与疫情防控工作,《民航建设工程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提出具体要求:以疫情防控工作为首要任务,民航建设工程复工复产要建立疫情防控机制,要从体温监测、门岗登记、公共区域消毒、用餐管理、宿舍管理、垃圾管理、防疫物资及人员配备等八个方面做好项目驻地防控工作。同时,须加强卫生防疫教育,针对机械设备和驾驶舱等人员作业场所要做好通风消毒,减少人员聚集和频繁交接班,尽量采取小规模、分工种、分工序的作业方式。

(二)实施优惠财政政策“减负”

近期,民航局全面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通过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出台了一揽子减免税费、给予疫情防控补贴的政策,帮助民航企业渡过疫情带来的经营危机。经国务院批准,一系列与民航企业相关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和措施已经实施,至少包括:自2020年1月1日起,免征航空公司缴纳民航发展基金,预计可为企业每月减轻负担约6亿元;大力支持民航企业抗击全球化疫情,针对重大运输飞行为航空公司提供必要补偿;调动航空公司执行国际航班的积极性,支持航空公司疫情期间国际航班不停飞,保障我国正常对外交往、发挥负责人大国作用的需要。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遭受巨大冲击的中小民航企业缓解了财务困境,也给了在疫情之下的喘息机会。随着全国“两会”的成功召开,相关优惠财税政策有望得到持续和拓展。

(三)提高国际航空货运能力

疫情期间,为保持国际航空货运供应链稳定,提高我国的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民航局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支持货机使用大型机场高峰时段跑道来增加航空货运运力供给,并支持闲置客机改货机执行国内外货运加班包机。同时,面对激增的市场机遇和挑战,鼓励航企与重点外资企业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持续降低航空物流成本,并及时安排货运加班包机执行航班任务。随后,民航局又出台了五方面十六条政策措施,从降低机场收费、免征民航发展基金、空管收费和航空煤油进销差价等方面有效推进降费减负工作,支持航空物流业的发展,同时,民航局着力防范供应链“断链”风险,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运输需求及时启动重大运输任务。

(四)鼓励民航企业变革转型

面对疫情带来的“危”与“机”,中国民航需要凝心聚力,补短板、优环境,利用行业洗牌的机会变“危”为“机”。航空企业在承担好当前抗击“疫情”重要运输保障的基础上,应该从民航业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的站位,全面思考受疫情影响的应对策略和后疫情时期的发展战略及转型目标,为疫情结束后的业务量上升做好准备。如今,为增强我国民航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需要积极变革商业模式、生产及服务等模式,甚至应推动大型民航企业实施包括横向与纵向的并购重组。同时,我国民航业在加快推进民航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需要以促进行业发展的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来提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行业资源配制的公平性与高效性。

持续加强民航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范体系建设

(一)完善民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规章体系

国际国内关于传染病的防治法和应对方案并未完全契合,关于民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立法甚至较为空白,使得航空公司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同时,国际立法在执行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此后,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地区)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相继采取了入境管制措施,有的甚至采取了禁止入境类措施,取消和暂停中国航班,这些措施在当时不仅对航空业造成严重影响,也不符合《国际卫生条例》,并导致不必要的不便并增加公众的疑虑。因此,国际民航组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章体系,涉及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管理机构、机场和航空公司在控制传染病中的管理协作和分工的规定;民航卫生标准;突发疫情的环境、卫生标准;飞机客舱和机场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测规范;航空垃圾分类标准等,有效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设

早在2005年,民航局就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用航空应急控制预案》。当前,各航空公司、机场也有各自的应急预案。但是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传染病传播途径日益复杂等新形势、新要求,民航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2020年1月21日,民航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及运输航空公司防控工作指南、运输机场防控工作指南、民航总体工作指南等3个重要附件。与此同时,民航局要求各运输航空公司、各运输机场及时修订完善本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民航系统需要逐步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指导性更强的体系文件,建立更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以应对各类突发疫情。此外,预案体系中要着重突发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设计,通过定期沟通,实现民航企事业单位与地方医疗卫生、公安、环保等部门信息共享、沟通顺畅、设备共享、执法互助等。

(三)加强防控措施的宣传与科普

在积极落实各类防控措施的同时,民航业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建立立体的宣传机制加强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降低公众对疫情的紧张感和恐慌度。在航班着陆前,通过航空公司的配合对旅客进行疫情信息宣传;在航班到达后,通过机场多媒体宣传方式对旅客进行传染病疫情的宣传以及机场防控要求。塞浦路斯大学Christos Nicolaides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只要通过提高旅客在全球10个主要机场的洗手频率,并集中发送相关洗手讯息,就可能会将疫情的传播速度降低37%。另外,我们应加强乘客对飞机病毒传播影响的相关宣传,例如机舱虽然是完全封闭的空间,但由于飞机配备了高效高温灭菌空调系统,舱内空气为垂直方向循环,所以只要做好相关防控措施,飞机是不容易传播疾病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赢舆论宣传战,使乘客不恐慌、不传谣,科学防控,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疫情。

(四)构建国家特定扶持政策体系

建议民航管理部门联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对民航行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应急运力调配补贴、税收减免、市场调节政策、应急储备资金等。通过完备的政策体系建设和启动机制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航空公司和机场渡过短暂难关,更快速地恢复生产,以中国民航人的使命担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快构建。

猜你喜欢
旅客机场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非常旅客意见簿
候车大厅的旅客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展开大兴机场的双翅
“最大机场”
用于机场驱鸟的扑翼无人机
留宿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