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生化检验项目的价值研究

2020-12-21 08:51李丹于秀艳
智慧健康 2020年30期
关键词:生化组间肝硬化

李丹,于秀艳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0 引言

肝硬化即患者肝组织破坏情况下发生的肝脏变形、增生、变硬等问题,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质量,控制病情,预防疾病发展至晚期、肝癌,要求临床工作中做到早诊断、早治疗[1]。临床工作中发现,生化检验用于肝硬化疾病诊断中价值高,从而保证了诊断与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我院肝硬化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为例,总结生化检验项目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肝硬化疾病患者(n=60)作为研究组,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n=60)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参与者知情配合;③患者依从性良好;④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并严重心衰者;②并心率失常者;③精神障碍者。对照组(n=60):男36 例,女24 例;年龄32-72 岁,平均(52.8±3.7)岁。研究组(n=60):男35 例,女25 例;年龄32-73 岁,平均(52.6±4.5)岁。2 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液标本采集:要求受检者空腹>8h,一般采血选择在清晨,受检者空腹状态下采血量约5mL,需严格遵循采血操作规范以确保血液标本质量。

血液标本处理:血液标本采集后置抗凝管中进行抗凝处理,充分混合均匀后行离心处理,离心期间仪器转速3000 转/min,时间30min。

生化指标检验:处理好血液样本后行生化指标检验,借助两点终点法、速度法、循环酶法等。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2 组受试者的γ-谷氨酰转酞酶—γ-GT、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TL、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SIL、胆碱酯酶—CHE 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高脂血症—TG 等血脂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数据分析

此次受试者试验观察指标数据结果均进行统计学计算,使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计量型指标以均数(Mean Valu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的形式描述,指标差异检验采用(t)值。若相同指标差异结果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监测结果比较

2 组受试者组间γ-GT、TP、TBIL、ALP 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试者组间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表1 2组试者组间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2.2 血脂指标监测结果比较

2 组受试者组间LDL-C、HDL-C、TC、TG 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试者组间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对比(,mmol/L)

表2 2组试者组间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对比(,mmol/L)

3 讨论

肝硬化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会对患者肝脏造成不可逆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人们生活节奏、生活环境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下,肝硬化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初期表现多为便秘、腹胀、食欲下降,部分患者体力有下降表现,但并不显著。综合来看,肝硬化在发病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很难自主发现,因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肝硬化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扭曲变形,从而导致肝脏动脉血管血流量减小、肝脏供血不足、炎症因子积生、血液粘稠度提升、肝功退化,并影响其他器官功能。肝硬化患者有恶心、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等主要临床表现,尽早发现、治疗是控制患病病情、促进病情转归的关键[2]。当前,针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方式呈现多样化,包括B超、CT、MRI 等,但检测费用高、过程繁琐,有辐射损伤风险。而内镜检查能够检查出患者消化道有无合并出血,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容易造成创伤,患者的耐受性并不高,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中可选择的各类辅助参考项目也越来越多。相较而言,生化检验过程简单,不会造成重大创伤,检测结果准确性高,检测费用低,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3]。

张成云研究指出,对肝硬化患者科学使用生化检验项目,可以有效诊断肝硬化疾病,从而为肝硬化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利于稳定并改善患者的病情[4]。在正常人群体中,胆碱酯酶介于3700-13200,胆碱酯酶的数值可以直接反应出干细胞合成、代谢情况。谷草转氨酶在正常情况下,介于7-46,丙氨酸转氨酶则介于7-40,上述数值越高,说明肝代谢功能变差,肝细胞合成情况不理想,肝脏受损严重。生化检验是临床中诊断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在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中,上述几个指标是重要参考指标,上述指标的变化,对于患者的治疗、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对照组肝硬化疾病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组间γ-GT(178.60±14.55 vs 17.20±5.50 U/L)、T P(61.30±8.30 vs 80.01±8.55umol/L)等指标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对比健康人群,肝硬化者生化等指标明显异常,可以作为诊断肝硬化疾病的主要标准。此次试验结果和张洪英,刘海芳研究结果有一致性,研究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指标γ-GT、TP、TBIL、ALP 明显优于参照组,血脂指标LDL-C、HDL-C、TC、TG 低于参照组,P<0.05[5]。

综上所述,肝硬化疾病呈临床多发趋势,为了改善和控制病情、预防疾病恶化以及癌变,尽早诊断与治疗是关键[6]。

猜你喜欢
生化组间肝硬化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侨商徐红岩:生化科技做“抓手”奋力抗疫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