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原大地,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2020-12-21 03:35李娜娜王艳贞孙明伟肖先沛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李娜娜 王艳贞 孙明伟 肖先沛

关键词:郑州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服务联盟;创新

摘 要:六十余年来,郑州图书馆始终秉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初心,围绕“机制创新、多元融合、品牌服务”的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文章记录和梳理了郑州图书馆在传承中原文化、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强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公共图书馆事业等方面的创新经验,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提供参考、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1-0002-06

1 访谈意义

河南的历史和文化就像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讲一样,“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随着河南“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进,郑州迈入新一线城市,河南及郑州的文化发展目标需要依托具体的机构推进实施,郑州图书馆在河南地方文化的传承、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郑州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240.9万册、数字资源40TB、善本古籍3,000余种,实行全年365天免费开放,通过丰富的资源和高质量的服务,每年吸引百万读者走进图书馆。近年来,郑州图书馆为“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积极开展体验式、分享式、互动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形成了多个阅读推廣活动品牌,实现了阅读推广服务的多元融合。郑州图书馆举办的2018年、2019年“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现场画面均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郑州图书馆制作的2020年“世界读书日”宣传片《阅读,点亮城市之光》被央广网、文旅中国、河南卫视、《大河报》、郑州发布、郑州电视台及今日头条等新闻媒体报道转载。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郑州图书馆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秀,因其形式新颖、特色突出、能唤起爱国共鸣,被腾讯视频、西瓜视频等主流网站广泛转发报道,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更多的人传达了阅读推广理念,为继续深入推广全民阅读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访谈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深入了解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的发展空间、模式及实效,二是以郑州图书馆为个案了解中部省份河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方面的相关情况。

2 访谈说明

受访者介绍:李红岩,郑州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1981年11月参加工作,1987年3月到郑州图书馆工作,2007年9月任郑州图书馆馆长,2013年6月获批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9年2月获批郑州市“四个一批”人才,兼任郑州市政协委员、金水区政协委员、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成员、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郑州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2019年12月13日,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主任王平教授带领青年骨干教师刘海丽、李娜娜及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赴郑州图书馆参观学习,并对李红岩馆长进行了口述访谈。2020年7月2日,李娜娜、肖先沛至郑州图书馆对受访者进行了第二次口述访谈。经受访者同意,两次访谈内容均全程录音。其中,郑州图书馆王艳贞为访谈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数据、背景资料,李娜娜、王艳贞、孙明伟、肖先沛整理了两次访谈的内容,李娜娜、王艳贞对李红岩馆长的学术成果及学术思想进行了整理。

3 访谈正文

3.1 深挖并传承“天地之中”文化

问:我们都知道河南是文化大省,郑州、洛阳、开封都是河南省内的古都。郑州图书馆是如何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的?

李:自2007年任郑州图书馆馆长以来,我就把这里当作我的作品来打造。文化是打造郑州图书馆的核心因素,近年来我们在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原文化的核心是“天地之中”文化,郑州图书馆课题成果《“天地之中”文化溯源与成因分析——兼论其为华夏文化源头与地域文化核心》一书,将于2020年由中国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香港)出版,这是一本深挖“天地之中”文化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中国人对于“中”的认识与重视,肇始于远古,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原地区原始部落的建筑群格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尚中思想,我国古代的统治者也具有“执中守正”的理念。《论语·尧曰》中“允执其中”的意思是治理国家要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天地之中”的地域范围是以嵩岳为核心地域的中原地区,囊括了今天河南省的全部,这里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天地之中”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根源文化,如:这里有最早的城、最早的都和最早的国;这里有传统文化的起源“河图洛书”和《易经》;当今人口排序在前100的姓氏中,有4/5的祖根在这里。都城文化是“天地之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之都轩辕至北宋之都开封,问鼎中原、定都天中,是中华民族的共识。数千年的都城史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都城文化,是其他地域文化无法比拟的。汉字文化也是“天地之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批距今8,000年的龟甲上的17个契刻符号与殷墟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汉字从安阳殷墟甲骨文及大量青铜器铭文到大篆、小篆、楷书的演变,并经许慎《说文解字》的规范,为研究我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天地之中”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文明原创、文化骨干,持续发展、异彩纷呈,兼收并蓄、影响远播四个方面的特征。

问:在具体的实践中郑州图书馆是如何传承和弘扬“天地之中”文化的?

李:为了传承和弘扬“天地之中”文化,郑州图书馆打造了“天中讲坛”。“天中讲坛”是2015年3月郑州图书馆在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公益性文化讲座。“天中讲坛”坚持为读者提供高品位文化讲座、打造高标准文化品牌项目的原则,立足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谈古论今、传承文明,为广大市民搭建了与各领域精英交流对话的桥梁,传播了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了主流价值观念,加快推进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开办以来,“天中讲坛”先后邀请王立群、二月河、徐光春、王蒙、张泽群、鞠萍、汪荃珍等文化学者和领域内知名人士担任主讲,围绕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文学艺术、国际形势等话题进行了精彩解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在展现形式上,“天中讲坛”打破传统模式,把地方戏曲、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传统中医药文化等原汁原味的内容搬上“天中讲坛”,并围绕社会热点及重大研究课题开设专题讲座;在技术手段上,采用视频同传技术实现馆内多屏互联、同步直播,既扩大了受众面,又提升了关注度。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天中讲坛”倡导阅读、引领阅读的文化品牌效应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6月,“天中讲坛”成功申报“第四批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问: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天中讲坛”是否有所改变?

李:今年受疫情的影响,郑州图书馆第一时间转变思路,把“天中讲坛”从线下搬到云上,开启线上直播。随着双槐树遗址神秘面纱的揭开,这一影响重大的“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引发了民众的好奇和关注。为了满足公众需求,郑州图书馆紧抓社会热点,通过云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邀请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顾万发做客“天中讲坛”,以《中华文明起源历史“河洛古国”实证——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为题讲述了双槐树遗址重要考古发现,吸引了63万读者在线观看,创下“天中讲坛”单次参与读者数量新高的记录。对于郑州图书馆来说,“天中讲坛”是一个很好地传承和传播“天地之中”文化的平台,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把最新的文化资讯传播给公众。正如双槐树遗址考古学家们所说,“双槐树人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1],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也是“天中讲坛”积极传播的内容。

3.2 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落到实处

问:感谢您对“天地之中”文化的深入解读,正如您前面所讲“天地之中”是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的是中原地区,特别是今天的河南省。而在中華文明的悠久历史中,“天地之中”所在地河南省的文化包罗万象,郑州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将其落到实处的?

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是郑州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的事情,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收集地方文献并进行数字化。地方文献既能突出地方特色,也能体现时代特色,反映社会发展的历程。作为公共图书馆,郑州图书馆把地方文献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全面收集地方文献,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和管理工作,在充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为郑州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保障[2]。郑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来源主要有采购和社会捐赠两个渠道。采购、征集的地方文献,除进行实体整理外,郑州图书馆还对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在不涉及著作权的前提下,后期会逐步实现网上查询、阅览。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郑州图书馆自建了商都文化全景数据库,经过长期整理编辑之后发布了商都文化全景数据库的“特色资源”。该数据库收录了大量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信息,很好地展示了郑州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特色资源”包括14个版块:商都溯源、文物精粹、民俗风情、商都之旅、商都艺苑、少林文化、名人名家、商都文献、郑州映像、商都科技、郑州记忆、今日郑州、郑汴一体化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特色资源”大多是围绕郑州展开的,来自工作人员对馆藏特色地方文献的整理与总结,为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郑州、获取地方文献提供了支撑。二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活化”。地方文献中有大量的传统典籍,对于大部分市民读者来说,这些典籍可能会晦涩难懂,提不起阅读兴趣。为了让河南本土的文化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郑州图书馆做了很多尝试,除了常规的展览,还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实施馆藏资源数字化工程(二期)的过程中先行探索挖掘馆藏文献内容,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读者体验平台,以期让馆藏精品“动”起来、“活”起来,让市民读者以全新方式体验、阅读、感受河南本土文化[3]。“中原文化源”是郑州图书馆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将馆藏资源转化为可视化的互动内容,以图文、声像、动漫等形式立体展示包括河南“天地之中”、大运河、古都郑州、皇帝文化等河南文化的互动程序,读者自主控制地图即可了解相关地理位置的历史名胜、名人、历史大事件等;读者可通过VR立体头盔及座椅在“中原贡院时空”沉浸式体验中原贡院文化及历史场景;“中原文化状元郎”是郑州图书馆通过挖掘馆藏资源开发的互动游戏程序,设置了“文字对对碰”“慧眼识贤游”“说文解字”等游戏,让读者在享受趣味性互动阅读的同时,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八斗高材生”是郑州图书馆通过整理馆藏善本资源制作的“经史子集”多媒体互动游戏程序,让读者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了解国学知识,既传承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展示了馆藏资源;“四大发明”是郑州图书馆通过整理馆藏资源开发的多媒体互动程序,读者既可以通过观看影像、图文资料全面了解四大发明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又可以通过解读类触屏游戏亲身体验四大发明的制作过程,感受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

3.3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和精品

问: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活化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郑州图书馆是否打造出一些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和精品?

李:关于这个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天中讲坛”,郑州图书馆还打造了“图乐”“启源故事会”等多个阅读推广服务品牌。“图乐”品牌阅读活动自2014年开创以来,已成功举办了500余场次,通过讲座沙龙、主播领读、互动体验、影视欣赏、创意手工、绘本分享、培育小小志愿者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了郑州图书馆的多种服务功能。创新之处在于,其中的“乐·读”音乐沙龙系列活动在为市民读者送上音乐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为有一技之长的海外归国学子搭建了创业展示的平台。与此同时,河南是姓氏宗亲祖根的发源地,在目前我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基于此,郑州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开设了一档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少儿传统文化公益体验项目“启源故事会”。该项目以弘扬“根亲文化”为重点,邀请家长与孩子在搭设的实景活动空间内,身着古装,听姓氏起源故事,体验传统艺术手工。该项目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的参与,已成为中原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除了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郑州图书馆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有人评价说,郑州图书馆有三道独特的风景线,分别是“清晨朗诵”“千人长龙”“映月夜读”。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和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郑州图书馆看书,逐渐成为郑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清晨,是诵读的好时光。早到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或围坐在馆外的长凳上、或坐在连廊处的台阶上、或坐在柔软的草地上,以“清晨朗诵”开启了在图书馆追梦的一天;寒暑假、节假日是郑州图书馆最为忙碌的时候,日均接待读者峰值接近15,000人次。为了占到心仪的位置,很多读者赶早排队。开馆前半小时,排队入馆的读者排起“千人长龙”,可以绕郑州图书馆一圈。当然,为了减少读者的等待时间,郑州图书馆采取了多种举措,如节假日提前10分钟、20分钟开馆等;为了满足市民读者深夜阅读的需求,开设了“映月读吧”,延长服务时间,让市民读者能在工作之余多看点书,手里是生活,眼里是希望。于是,郑州图书馆三道独特的风景线就这样形成了。

3.4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问:谈到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发现郑州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细致入微。下面您能介绍郑州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方面有哪些创新和经验吗?

李:在创新方面,我觉得建立郑州地区/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值得一提。2013年新馆开放之初,郑州图书馆引进了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当时,郑州地区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特别突出,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作为一个市级图书馆,郑州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整个郑州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由此,我就有了建设图书馆服务联盟的想法,也开始了联盟馆建设的实践。基层图书馆发展经费较少,郑州图书馆把购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共享给基层图书馆,使其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进而为更多的市民读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图书馆服务。

郑州图书馆积极发挥市馆引领基层、服务基层的职能作用,借助人才、管理、资源等优势,推动了郑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13年,以新馆开放为契机,在尊重和兼顾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资源差异的前提下,郑州图书馆建设了以自身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并积极探索打造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积极参与郑州市城市书房建设工作,与城市书房实现了联动发展。目前,400余个郑州地区和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成员馆及郑州市65座城市书房,实现了文献资源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广大读者提供平等、免费、无差别服务,在增强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的同时,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与城市书房建设联通起来也同样重要。2019年,郑州市惠民工程——城市书房开始布局建设。郑州图书馆积极参与其中,既是周转书库,也是总控中心;既负责智能化设备的验收、图书的采购,也负责城市书房工作人员的培训。目前,一个“机制创新、内容多元、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服务便捷”的郑州公共阅读生态体系已初具规模,实现了郑州图书馆与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统筹联动,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无差别地、公平均等地送到每位市民的手中,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社区的延伸。

在经验方面,我认为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和引入社会力量两个方面。郑州图书馆现有在岗职工近200人,除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外,还有新闻学、文学、教育学、设计等专业人才。郑州图书馆将各类专业人才动员起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阅读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政策导向。近年来,郑州图书馆一直在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路径,如共建分馆、共策文化活动等,以期盘活资源、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4]。

3.5 加强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

问:您能不能具体谈谈郑州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李:具备图书馆专业背景的人才在图书馆职工中要占一定的比重[5]。关于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在《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中已有所体现。在“领导班子配备(基本分最高10分,加分项最高5分)”指标中,将“接受过图书馆专业系统培训”作为一个基本分项,占分比达30%;“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学历占比达到75%”作为一个加分项,可加2.5分。具体到郑州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统计结果显示,郑州图书馆现有在编职工12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有109人,占90%以上;具有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专业)背景的有32人,约占26%。郑州市辖各区县(市)公共圖书馆拥有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约占60%;在学科背景方面,具有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有8人,约占5%。

在现有条件下,郑州市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区县(市)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需要引进大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大量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支撑,图书馆推动信息平等获取和提高全民信息素质的效果就将被大大削弱。我认为,公共图书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侧重于招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人才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专业机构的基本标志。建立一支以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已成趋势,公共图书馆也要紧跟形势,在人员招聘方面不仅要引进图书馆学相关专业人才,还要侧重于引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二是加强员工培训,建立一支“懂业务、重服务、善思考、会学习”的专业服务队伍。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维不能固化,要与时俱进。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员工培训,建立一支“懂业务、重服务、善思考、会学习”的专业服务队伍[6]。

3.6 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问:郑州图书馆是如何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

李:首先,郑州图书馆联合郑州市嵩山文明研究基金会创办了公益性文化讲座“天中讲坛”。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相比,郑州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较少。办品牌讲座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但郑州图书馆却没有这笔专项经费。那怎么办呢?郑州图书馆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寻找合作伙伴,获得了嵩山文明研究基金会的支持,由他们为“天中讲坛”提供资金支持,并邀请讲坛嘉宾,“天中讲坛”就是这样办起来的。此外,嵩山文明研究基金会还为郑州图书馆的“天地之中”文化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为嵩山文化、古都文化研究贡献了力量。目前,“天中讲坛”已成功入选省级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成为河南省较有影响力的公益讲坛,是郑州图书馆乃至郑州市都叫得响的文化名片。

其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公共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初衷是要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目的是要将主管行政机关的决策权转移到理事会,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多元发展与高效管理。郑州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发挥了作用,不是一个走形式的组织。理事会成员来自各个领域,每个理事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人脉资源优势,为图书馆的发展出力。近年来,郑州图书馆每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理事会的规划和把关。

再次,联合社会力量举办文化活动。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目前,公共图书馆除开展文献服务、读者服务外,还积极搭建各种文化活动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但是,公共图书馆属于财政拨款单位,资金和人员有限,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就需要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文化活动,构建一种共赢的短期合作模式。以郑州图书馆少儿部为例,该部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与需求,与绘本机构、英语培训机构、手工机构等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文化活动,如绘本阅读、英语培训、手工制作等,平均每年举办活动百余场,满足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多元化需求。

最后,联合社会力量共建服务点、分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力量对于文化的投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郑州图书馆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将文献资源与服务送到市民身边。因此,一种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与服务、由社会力量提供场地共建分馆的长期合作模式应运而生,如“公共图书馆+银行”“公共图书馆+咖啡馆”“公共图书馆+社区”“公共图书馆+茶馆”等。目前,郑州图书馆已与银行、部队、社区等合作建成了10余个分馆。2020年8月,郑州图书馆联合武警河南总队郑州支队设立了首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分馆;联合郑州市财政局设立了“郑州图书馆郑州市财政局分馆”,积极助力“学习型”机关建设。

此外,搭建文化志愿者服务平台(个人到图书馆做志愿者)也是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市民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参与到公共服务事业中,提供志愿服务,如街道、各类办事大厅佩戴“志愿者”标志的人员。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一些经常到图书馆看书的人、曾有过做图书管理员梦想的人、想体验图书管理工作的人、想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在工作之余发光发热的人,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文化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做出了贡献。郑州图书馆不仅有注册的文化志愿者和小志愿者服务队,还有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的学生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图书整理、读者引导、阅读推广等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八十四中、郑州外国语中学、聚源路小学等单位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郑州图书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7 在欠发达地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

问:通过您上面的讲述,我们了解到郑州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这些经验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是有益的。如果要推广郑州图书馆经验的话,您会着重讲哪些方面?

李:首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所谓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就是公共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在满足读者需求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效率[7]。提升服务效能,是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要求,也是公共服务领域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要做的改进。具体到公共图书馆领域,我认为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公共图书馆要想提升服务效能,就要优先加强资源建设,继续推进总分馆制/服务联盟建设,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促使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持续开展多元性、融合性、创新性、趣味性、互动性的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市民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注重倾听群众声音,定期公告服务开展情况,听取读者意见,使馆藏资源和服务与群众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四是建立投诉渠道,完善反馈机制,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工作。

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公共图书馆要想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图书馆领导要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背景,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力量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员工培训,让各类专业人才都具备图书馆学基础知识、熟悉图书馆业务流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再次,图书馆要有情怀,要有理念。一直以来,郑州图书馆的发展理念都是十分超前的[8]。打造一个机制创新、多元融合、绿色环保、理念先进、品牌突出、富有创造性、充满生机、以读者为中心、馆藏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一直是郑州图书馆的目标。近年来,郑州图书馆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只不过缺乏经验总结和宣传;未来,希望在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宣传推广本馆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图书馆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小娟,何可.揭开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面纱[N].河南日报,2020-05-08(01).

[2] 李红岩.郑州市图书馆古籍整理琐谈[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4):27-28,52.

[3] 李红岩.谈郑州市图书馆建立嵩岳文献中心[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4(2):46-47.

[4] 李红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9(4):3-5.

[5] 李红岩.新世纪我省地市公共馆事业发展的思路[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2):32-34.

[6] 李红岩.圖书馆知识服务综合模式探究[J].情报杂志,2009(1):191-193.

[7] 李红岩.节能减排:践行图书馆“环保”责任——以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12):3-5.

[8] 汤更生,李红岩.节能型图书馆建设初探:以郑州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9):15-19.

(编校:孙新梅)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