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环保理念下我国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020-12-22 06:43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绿色

袁 蓉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300)

中国种茶、制茶以及饮茶历史悠久,自“神农尝百草”开始,茶便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形成集修身、养性、情趣、美学、哲理为一体的茶文化传统,使其深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浓缩与精髓[1]。当然,中国茶叶生产、销售以及茶文化都带有明显的农耕经济与文化的烙印,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纵使茶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我国茶产业明显存在过渡开发、茶叶农药残留严重、重金属超标、产品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不足等等问题,使得近几年我国茶产业发展一直徘徊不前,甚至茶叶出口贸易量逐年递减。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不断地提升,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到当前各行各业中,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的生存共识,其精神实质是要求绿色环保、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茶产业的问题源自于绿色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茶叶质量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以至于在出口贸易中受挫,因此在基于绿色环保理念下,深入挖掘我国茶产业的潜力,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促进茶产业转型与升级已成为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行业依靠政府利好政策,全国各地茶叶生产、销售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已经占全世界茶园总面积的一半左右。据有关记载,2000年我国茶园面积约89.8亿平方米,2012年则增加到235.3亿平方米,每年平均新增茶园12亿平方米,快速发展导致我国茶叶生产过剩的问题越发严重。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回答记者关于我国茶叶生产相关问题中说到:“茶产业的头号问题,就是规模过大产能过剩,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快速扩大茶叶种植面积。”[2]该问题源自于我国茶叶行业的生产管理落后,而导致盲目种植、开发茶园,且茶企业竞争力弱,产业结构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1.1 茶企业竞争力弱,欠缺品牌意识

全国在良好政策的驱使下,各个地方茶叶产业发展较快,但纵观全国各地茶企业能叫出响当当的名字非常之少,各地更是缺乏茶叶龙头企业。虽然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茶业、日春茶叶等企业在积极探索茶企业品牌之路,但由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当下国内经济的影响,我国茶企业产业链至今未形成,茶叶生产散户和小规模企业生产居多,茶叶种植不够科学,茶叶生产设备落后,加工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小作坊茶叶生产较为随意,以至于茶叶加工质量与标准要求相差太大,至今也未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小作坊式的茶叶生产很难推行现代化营销理念,更加缺乏绿色环保理念,但当今是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时代,若继续采用传统企业管理,不顾茶叶的绿色健康,很难使茶叶的生产、销售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会导致茶叶产品缺乏特色,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自然弱。

1.2 茶产业结构缺乏科学性

我国茶行业存在经营分散、规模小等特点,直接导致茶叶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茶叶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茶行业基本以“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主,虽然近些年大型的茶园开发也比较多,如2013年安溪茶园面积已有60万亩,其中铁观音等名优茶品的茶园面积占比高达60%以上,[3]其中也不乏企业开发种植的茶园。但从全国来看,整体上经营集约化程度比较低,绝大多数茶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茶叶加工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没有规范化的标准要求,也没有检测标准,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另一方面,没有完全发挥茶叶的附加值,近些年来茶园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等旅游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我国各地虽然在积极开展这些项目,但形式基本雷同没有突出各个地方的特色,发展也较为缓慢,此外,有的地方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如安溪至今没有五星级酒店,很难实现茶叶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1.3 茶叶质量有待提高

近些年来,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报道逐年增多,虽然国家规定严禁使用某些农药和化学用品等,茶叶生产中农药残留严重、重金属含量超标、有害微生物残留等有了明显的降低,但我国因各方面的原因,不少茶农违背国家制度或者使用国家暂且未被禁止的农药,如八氯二丙醚的农药、镉含量超标,在发达国家八氯二丙醚和镉列已经被列为主要的污染物,但我国对此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我国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多次因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而被曝光,欧盟国家业因此加大对中国茶叶口岸查验力度。仅仅2012年初,欧盟就多次通报我国出口茶叶农药超标,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极大的影响,也损坏了茶叶大国在国际中的形象。[4]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倾向于绿色健康的食品,发达国家也因此而制定了高标准的绿色壁垒贸易,而我国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的规定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对内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和购买与,对外严重损害了茶叶贸易和大国形象,不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推进我国茶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措施

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我国茶叶生产更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促进推进茶叶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必须要突破传统,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营销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茶产业中,本节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优化茶叶的产业结构

调整茶叶产业结构应该抓住产品机构的优化,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对茶园、茶叶生产以及企业组织等结构方面的优化。茶园结构的优化,各地要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依据本地区生态环境特色,从绿色环保角度出发,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控制茶园的种植面积以及品种、比例的协调,建设绿色生态茶园,适当开发茶园的观光旅游,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绿色环保理念要求生产无公害的茶叶,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国际绿色壁垒的标准要求和现代化茶园管理技术,促进现代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严控农药、化肥、面肥、催芽素等农药和化学品的使用。在茶叶产品结构的优化方面,采用现管理体系和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严把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此外,是要不断提高茶叶的生产工艺,开发茶叶的保健、医药等功能,扩大茶叶的用途。在茶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方面,采用国际化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实施战略结构调整,特别是强化茶企业的集团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茶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2.2 加强茶叶的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不足,茶企业市场竞争力弱,绿色生产意识差等这是茶叶生产的恶性环保,绿色环保生产必然要求企业有强有力的品牌保证和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国各地不凡历史悠久的茶叶品种,如云南的普洱茶全世界闻名,但对于普洱茶的品牌大众似乎很少知道,这就要求国家或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培育大企业品牌,组建茶叶大集团,制定和实施茶叶品牌培育战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ISO9000、ISO14000、QS、有机茶、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开展商标品牌无形资产评估等工作[5]。鼓励企业积极学习国际茶叶标准,从绿色生态角度抓生产以及茶叶生产相关的配套服务和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同时还要做好品牌宣传推广的工作,除了借助传统的广告宣传,还可以整合当地的茶旅游业,让大众茶叶生产的生态环境,茶叶加工制作的过程让消费者了解茶叶加工生产以及质量;结合茶歌舞表演、茶的历史传说等突出地方特色;其次,还可以大力发展当地的茶馆、茶俗文化、茶园博物馆等将这些作为品牌塑造、推广的窗口,实现茶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3 构建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严把茶叶质量安全

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人类健康而言,茶叶生产必须要以有机茶、绿色食品作为发展目标,以绿色无公害茶叶质量为标准制定一套完善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从茶苗培育到茶叶包装出售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产业化生产,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质量安全检测规范并责任到人。此外,一方面当地政府通过培训、宣传以及利好政策,鼓励茶农开展生产合作社,推广茶农的标准化生产,强化茶叶生产质量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应开展水质、空气、土壤等环境监测,严格控制外部污染对茶叶生产的二次污染。

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规范茶叶的生产,但同时还要政府扶持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检测,以此来保证茶叶质量安全达到发达国家标准。我国茶叶生产量逐年提升,在标准化生产下国家要做好茶叶的市场监测,茶叶产品价格变化、市场需求等,通过及时发布茶叶市场信息数据以及分析报告,带领茶产业步入规范化道路。

3 结语

茶叶生产在我国众多地区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促进农业茶叶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因此,我国茶产业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基于绿色环保理念,以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茶为发展目标,通过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加强品牌建设,构建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严把茶叶质量安全,以此来推进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促进茶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绿色
《茶叶通讯》简介
绿色低碳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周宁生态茶园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