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茶道精神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2020-12-22 06:43陈娅群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茶艺茶道茶文化

陈娅群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政治、市场、社会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外部的意识形态干扰更加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把握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针对当前形势变化,持续加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主动创新,而将茶道精神为代表的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课堂就是一项关键的改革方式,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弘扬和宣传历史文化精髓,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更广的内涵,更能通过茶道精神的内涵来影响学生的意识行为,从而达到提升思政教学质的质量,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长远目标。

1 茶道精神的实质内涵和新时期下的新特征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非物质文化之一,茶文化在我国可谓是受众面最广,知晓度最高的普遍性文化,茶文化包含的核心要素就是在制茶,品茶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茶道精神,该精神具有鲜明的历史民族特色,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质,它也成为当前大多院校的研修课程之一,对学校包括思政课教学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变革。中外学者对茶道精神多有研究,其基本的研究观点都认为茶道精神的内涵要义体现在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之下的”和、静、怡、真”这“四谛”。在这四个字中,和是中心与基础,静是路径和方法,怡态度和状态,真是目标和追求,四个要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具体来说,和天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常提倡的治国之道,而这一理念正与茶道精神相衔接,所谓千秋大业一壶茶,古人在品茶中摸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处理方式,进而升华成治国理政的观念,可见华夏文明的聪明智慧。而静和怡都是指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做到心如止水,氛围平静,只有周围静,内心静,才能品味到茶的真谛,自己的心灵才会逐渐得到净化,心旷神怡这种境界才能慢慢出现,同时也能增强人对世界审美观点和修养的改善,而“真”字体现了茶道的最终目的归宿,它要求品茶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做事真,品德修养真,社会环境真,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在新时代探究茶道精神的内涵特质,仍要围绕这多种概念来分析。当前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竞争更激烈,人们的功利心更强,社会浮躁气息甚上,久而久之在目的利益驱使下,一些违反公序良俗道德标准的事情就会发生,高职院校学生主要以技能型人才为主,面临竞争更为激烈,受到社会负面影响更明显,因此新时期就应继续提炼茶道精神中求真务实,心态平和,和谐共处的精神理念,将其作为思政教学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去讲授学习,其意义重大,也会对新时期各阶层人民的意识形态来一次净化[2]。

2 新时期在高职思政日常教学和融进茶道精神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有赖于高质量的思政教学支持,尤其是在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和复杂,更需要强有力的思政课程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把传统的茶道精神和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相结合,是帮助学生把握正确人生和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转换为以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生动活跃的讲授形式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品质贯穿于思政课程的全过程,为全面提升高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质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样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将茶道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也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总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意志力不强,易被社会消极因素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供给侧改革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作为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近年来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国家的强力支持,但是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师资力量显得较为缺乏,思政教育水平就难以跟进时代变革进程。而当前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但是社会思潮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更加复杂多变,而且电子设备对学生的感官的冲击力更强,其吸引力与大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因此多种消极思想更容易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和网络终端渗透到学生群体当中,加之高职学生社会阅历缺乏,对一些不良思想缺少一定的甄别和抗拒能力,而在思政课堂上学生又态度消极疲于应付,对人生学习规划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就极易被负面思潮所左右。因此通过茶道精神的弘扬来改变当下思政课程的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2.2 茶文化普及度不高,难以发挥学生思想意识促进作用

茶文化内容涵盖丰富,茶道精神也是源远流长的,但其中很多内涵还未充分的发掘和运用,而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对学生的培养体系通常是标准化的,缺少一定的差异化和个性培养体系,对思政教学形式主义过重,缺少深入的探究和认识,教学观念较为传统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对青年学生思想意识品质的新要求,而茶道精神在高校的普及和宣传程度就更低,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更是停留在表面,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比较疲软,物质追求太过于极端,并对网络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这些因素都难以有效将茶道精神的“和、静、怡、真”思想贯穿到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3],也不利于思政教学的转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思政教学手段落后,与时代要求不协调

因高职院校领导层对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投入较大的精力,从而忽略了在思政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致使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模式仍沿用在传统年代课堂式讲授,灌输式培养的旧模式,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互联网教学资源的投入相对缺乏,教学理念更新也处于停滞阶段。长此以往,老师讲课缺乏动力,学生听课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而类似于茶道精神这类跨学科的知识交叉应用的创新实验也难以有效的落地[4],正是缺乏敢于改革和创新,没有试点的经验可以验证,茶道精神用于思政教学工作的提升在高职院校也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其中的育人功能就很难有效实现,这是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思政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应采取有力措施来改变当前的尴尬现状。

3 新时期弘扬茶道精神对高职学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3.1 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习内生动力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思政教育的情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很多情况是思政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功能没有体现出来,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学的结合点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自身观念的正确培养和心态的合理调试,茶道学科与思政学科的相互融合交叉,正是该结合点的一个有效体现。茶道精深强调的四项基本品质,正是高职学生摆正自身位置,树立学习信心,端正人生航向的风向标和指南针,在茶道课程的课堂中可安排茶艺的观赏和体验,在多种的茶艺实践过程中,以学生对其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为切入点,让其多次的动手来感悟和品位在沏茶泡茶这细小的环节中体现出的一些人生哲理,首先是茶艺的研修中先做到心平气和,才能保障后续的环节平稳有序开展,而后是在泡茶的环节要做到速度与量的稳步适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以明礼来践行中华民族的待客之道,最后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到“饮罢方知深”的谦和之礼。而老师在授课前先要认真的探究和发掘茶道艺术蕴藏的哲理内涵和核心,以身作则,树立标杆以此来影响学生的行为,陶冶其情操[5],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消极负面情绪和观念进行及时的修正,引领学生到积极正向的学习生活的方向上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的进步。

3.2 将教学和生活相结合,加强行为养成教育

生活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来看,生活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源头,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和美好,所以二者的紧密结合才是思政教学的正确思路。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人生方向,能够把生活中的新鲜内容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好养成教育,以行为来改变观念,从而形成个人长久的精神品格。在高职学生中普及茶道知识,践行茶道精神则是生活和教学结合的典范,茶道精神重在个人的修身养性与他人的待人处事之道,所以在其提倡的“静”就是个人品性的显著体现,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来充分感受茶香的浓郁,持之以往,其内在的心境也随着茶香得到了一定净化,这也是教导学生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懂得放空自己,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调试好自己的心情,对解决问题具有很好的帮助。学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设置,把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增添茶文化的色彩,比如开办茶艺社、茶艺讲坛、茶道精神实践作品展等形式来营造一种学茶、制茶、品茶、悟茶的氛围,把茶文化倡导的优秀礼仪行为逐渐的贯彻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增强学生的优秀品格建立,树立他们的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正确观念[6],帮助们积极面对生活,涵养他们的精神力量。

3.3 借助新兴媒体渠道,放大育人作用功效

多种新媒体的兴起,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政教育的改革更应具有时代的气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丰富教学的方式和渠道,可通过校园公众号,校园论坛等线上平台,把茶道精神中的“怡”“真”,与校园文化的培养密切的结合,例如通过与党建文化、学生行为规范、廉洁自律文化相结合,将在历史传统中反应这类优秀品格的典故和理论与现代的案例相匹配,凸显出茶道精神的一以贯之,历久弥坚的优秀民族特色,让学生能够对茶道精神更有信服力和崇尚感。运用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各类茶文化和茶道精神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线上茶艺演示和人工智能的虚拟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受茶艺的内在精华的博大精神,同时通过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开设的茶文化方面的官方账号来传播更多关于茶艺茶道的知识资源,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的心智,并结合一定的典型榜样加以辅助宣导,达到思政教学和茶文化普及的作用,把茶文化的雅俗共赏之道充分利用好,实现好。开展各类茶艺竞技和展示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各类茶事活动的开展,提高他们的审美标准,以感知、触及、理解、联想等心理活动的影响,让他们去认可茶道,主动去学习茶文化,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7]。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重加强高职思政老师的师德师风培育,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老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步入社会前打好精神之基,让学生在感受茶礼、茶道、茶情的过程中更好转化为内在品质提升的动力[8]。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当前来看略显单一和传统,但并非都需要来通过创新各种丰富形式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形式感,重点是要把已经做出的改革目标计划落实到实处,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而朴实的体现,它的雅俗共赏的特性决定了可以被用来和思政教育教学相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要对茶道精神内涵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同时找到和思政教学相协调的教学范式,共同推进茶文化的普及和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茶艺茶道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校园茶艺飘香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