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名称英译策略分析

2020-12-22 06:43白景璐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译制英译命名

白景璐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大同037000)

茶叶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是时代文化的沉淀,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让人们在茶中体味生活百态,笑看人生。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为了向世界介绍茶文化,茶名英译是大势所趋,便于世界了解茶文化,体会中华精神文明。

1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是中华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已有近四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因为其古色古香的画风,给中华传统文化镀上了神秘的面纱。品茶懂茶的人,在茶的世界中感悟人生,放松心情,舒缓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人们在茶中体会生命的意义,超脱俗世种种纷扰,回归本真。当下,为了加快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实现全面的改革创新,增进国家间的联系与情谊,实现“走出去”的文化战略。茶叶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具体呈现方式。而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茶,就需要英译茶名,排除文化沟通的障碍。因为茶叶的名称就类似于专业名词,所以对其进行命名和英译上,要尽可能具体形象,建立茶名与茶叶之间的关联,可以让国际上更好的记忆和了解中国茶。茶名英译的过程,是传承中华茶文化的中心环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层次和深度,使传统文化逐步走向国际化。

2 茶叶命名的依据、方法

茶叶的发展历程漫长,根据各地特色,将茶分为红茶、绿茶、花茶等七种品类。在此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有衍生出了数以万计的小门类,使得每一款茶都拥有独具特色的名字和称号,并且茶的名称大多都是其特征,生长习性的具体呈现。我们总结得出,在茶叶命名中始终要坚守的依据和方法论。

2.1 以产地命名

古语云“山水养茶”,茶叶的品质取决于好山水的孕育,有些茶叶在大山中受生态环境的眷顾。茶叶的形状完全就是好山水的最佳诠释,生态优美成就了茶叶的品质。像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天山绿茶,洞庭碧螺春等等,都是以当地所产茶叶的特色命名。

2.2 以属性命名

有的茶叶命名还会根据其物理属性进行区分,以颜色、香气、口感、形态等作为依据。这也是品茶的关键。像竹叶青,顶牙,毛尖,云雾等等,都是以茶叶的形状及“色”“香”“味”来命名的,使茶叶更加形象灵动,更注重品茶者的实际感受,营造茶艺意境。

2.3 以采摘时节命名

茶叶的采摘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采茶人的手法和选择的时间段存在差异,都会微妙的影响茶叶的采摘。茶叶采摘的时节会对茶叶的质感,成色,清香度造成偏差,影响茶叶的销量。采摘时节的选取顺应自然生长的规律,在最佳时节采摘。像明前茶,雨前茶等等,这种命名规则充斥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2.4 以典故、祝福命名

茶叶优势还会以典故和美好的祝福来命名,来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丛茶给人的直观感受来讲,可以将其比成“君子”,“君子”高尚的节操品质与茶更配,在品茶的过程中体会茶的意境。像仙毫,玉露,银针,雪芽,雪莲等,在茶叶的命名上都充满意境和画面感,晶莹纯净,并赋予茶叶祥瑞和美好的期许,表达人们心中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3 茶叶名称英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英译标准不明确

我国在茶叶命名时,一般都某某茶,而没有明确的标准。比方说,在“tea”这个词的运用上,其中文意思是“茶”,像“某某茶”英译为“某某 tea”,红茶(red tea)白茶(white tea)岩茶(rock tea)[1]。通过英译仍可以清晰的展现茶名下茶叶的外在属性,也更加便于国外消费者的理解。但是有时我国的英译人员,为了表达意境,烘托情感,根据语法上的构建原则,来译茶叶名,不再是单纯的添加“tea”,语言技巧更加丰富,追求英译的美感。这种英译方式模糊了茶叶的品相及外在属性,限制了外国人对茶叶的想象。像茉莉花茶(jasmine flower),译者为全方位的考量中外语法上的习惯及理解上的差距,外国人会将茉莉花茶认为是花儿,而不会联想成花茶,这样英译限制了茶叶的销量。

3.2 拼音取代英译

受中国式思维的影响,应试教育上的哑巴英语,使得对茶名英译上,会习惯性的以拼音代替英译命名。像以产地命名的茶叶:天池茗茶(Tianchi tea),通天岩茶(Tongtian rock tea),凌云白茶(Lingyun white tea)等,这种拼音的方式只适合中国式英语,我们的中式思维容易理解,而国际友人对这些陌生的拼音式的茶叶名不甚了解,会增加其理解的难度,也会使翻译时条理不明,造成思维混乱,阻碍国外茶叶市场的发展。或是在拼音代替英译茶名,会存在拼音长度过长的问题,使国际友人难于断字,而失去购买的欲望,由此观之,最好使用英译茶名,减少拼音的使用,方能向外国人直观的介绍茶叶的种类,带动销量。

3.3 英译含义浅显

英译茶名通常情况下是对茶叶名字面上的意思表达,而不具有茶叶的实际内涵。茶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含义深刻,并不能仅仅通过字面意思得到完美的诠释,使得茶名的英译缺乏内涵与灵魂,是对传统文化的虚耗。比如功夫红茶,实际说的是泡茶的工艺,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功夫”(gongfu)“红茶”(red tea),在茶名英译时不注重茶叶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会使茶名英译产生极大的理解偏差,不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2]。

3.4 审美和认知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本质的差异,国家的环境和文化习俗有时会大相径庭。例如,红色在中国意味着喜庆,生机和活力,凡是新年佳节,必披红,张灯结彩,亲朋之间互赠祝福,预示着美好的期望。但在西方国家,红色意味着愤怒,冲动,暴力,是最不详的表象。无疑大红袍(big red robe)茶叶将是西方社会的禁忌,这样反倒是没有将对大红袍茶赋予的美好期社会,甚至还引起了负面效应。再比如在中国,“龙”预示着吉祥和至高的荣誉,而西方“龙”则是黑暗的象征。龙井茶(dragon well tea)的英译在西方也不是十分准确的,不仅没有向西方社会传达龙井茶甘醇的口感,反而引起了消费抵制,阻碍了中国茶文化向国外市场的吸收和渗透。

4 茶叶名称英译的策略分析

中国茶命名的方式多样,这其中的变化充斥着神秘的元素,使茶名的命名呈现出不同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这就更需要提升茶名英译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国际社会更新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

4.1 形成统一标准化的英译原则

在茶名英译上,应该有专业化的译制规范,使其形成统一的制式标准,让外国人能通过英译更加直接记住茶的品相和味道。就像茶名英译中“tea”尾缀的添加,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译制的时候灵活发挥,让人们正确的知晓[3]。不要英译的模棱两可,让外国人产生理解误差,限制了茶叶的国外销售市场的发展。为此需要译制者按照统一的规范和翻译原则,灵活准确的在英译茶名的尾端添加“tea”,让国际友人更好的区分茶名和花名。在茶名译制时,注意茶叶的外在属性和特征,否则会产生译制偏差。还要注重茶的意境,尽可能将茶名译制的更加饱满,让国际友人产生对茶韵的美好遐想,培养友人的茶情怀,增加其购买的欲望,带动国际茶叶市场的发展,尽可能减少因为译制者的认知,造成的茶名英译偏差。

4.2 拼音与英译相辅相成

由于有些茶名译制上存在英文单词的限制,即用英文无法表达茶的中文含义,只能应用拼音代替。而国际上对拼音的理解不是十分全面,汉语拼音毕竟尚未完全国际化,仅在中国广泛使用。目前国际化的语言还是英语运用的实践性更强,但对于中国茶文化来说可能表述的不够贴切,很难引起茶文化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茶名英译的过程中,要将拼音译制与英译相结合,强化国际友人对茶的认知。

4.3 注重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内涵丰富,每个人对茶内涵的解读都大不相同,每一款茶给人们的感受都是全新的。使得茶名不单单只是茶叶的表象标记,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茶文化内涵,更是集外部特征、习性,风土,情怀于一身的完整呈现[4]。译制者在茶名英译是应着重注意茶的文化内涵和茶意,让外国人深刻的领悟中国茶文化的奥义。将内涵通过英译表达出来,还可以在译制时赋予节气,时节等文化元素,提升茶名译制的含蕴,让外国人感悟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4.4 与文化地域相适应

在茶名译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茶名英译是要面向国际化的市场,在这点上,应该更加着重区分。茶名英译时,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普遍易被接受的词汇进行译制。这样既能表达茶意,又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和渗透[5]。对于传统文化色彩过于强烈,文化认知差异明显,含义褒贬不一的茶名,英译时可以简译、意译,近译,或是以全拼、文化典故进行译制,尽量避免禁忌词汇的使用,多些文化色彩的添加和塑造,提升英译茶名的韵味和层次感,使英译茶名更具“东方古典美”,与国际文化相适宜。

5 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发展。为了让中国茶文化登上国际舞台,茶名英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让国际认识茶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

猜你喜欢
译制英译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关于加强蒙古语影视译制水平的思考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我是我自己的许多孩子〔外一首〕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活动举行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